外溢發展戰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外溢發展戰略是指推行“總部+分支、研發+生產、中心+網路”等形式,鼓勵企業在輸出產品的同時,輸出技術、管理和服務,並按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構建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打造產業轉移的最佳承接地。[1]
外溢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1]
在涉及到區域合作方面,理論解釋是非常豐富的,主要的理論解釋有:區域比較優勢理論、梯度轉移理論、增長極理論、共生理論以及產業聯動理論等。在對深汕特別合作區具體情況分析後,本文認為區域比較優勢理論的解釋力是最強的。
區域比較優勢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同區際貿易與區域分工的概念密切相關。它一方面汲取了馬歇爾外部經濟原理,另一方面繼承了俄林生產要素稟賦論,揭示了不同區域比較優勢差異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原來是試圖回答發展中國家如何在世界經濟中發展定位的問題,現在這一理論也被廣泛應用於一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比較優勢理論從系統科學的角度解決了一個子系統在大系統中如何定位的問題,該理論認為,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的觀點,擁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通過利用比較優勢來發展自己,專註優勢產業的發展,每一子系統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併發揮比較優勢,才能在大系統中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外溢發展戰略的案例[1]
“外溢發展戰略”是關於我國沿海中心城市實施規模擴張的新模式。以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為例,探討“外溢發展戰略”的概念。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合作主體深圳和汕尾都有非常明顯的區域比較優勢。生物醫葯、互聯網和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創新能力,深圳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優勢。在生物產業領域,深圳有海普瑞、邁瑞等龍頭企業以及華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是國家第一批佈局的3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在互聯網產業領域,深圳有騰訊、迅雷、A8、芒果網等著名IT企業以及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和網路設備製造企業,是全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之一。在新能源領域,深圳的新能源產業規模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規模全國領先,LED產業、風電技術、新能源汽車以及儲能電站等方面也擁有非常強的實力。但是深圳作為最重要的沿海中心城市之一,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承載更多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四個“難以為繼”,深圳的承載力出現了嚴重問題。特別是在傳統發展方式下,深圳土地資源可以利用的增量部分已經十分有限。土地資源的快速開發,使深圳土地資源嚴重透支,目前建設用地開發已達到46%,遠遠超過北京的20%、上海的30%、香港的24%。而汕尾市海豐縣,包括鵝埠、鮜門、小漠、赤石四鎮,總面積463平方公裡,規劃控制面積達到約20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43公裡,是汕尾市最靠近深圳市和珠三角東岸地區的片區。這200平方公裡的可用土地無疑是給深圳發展雪中送炭,可以大大緩解深圳目前面臨的土地資源約束。深圳經驗與汕尾空間,正好一拍即合,優劣互補,無疑是理想的合作對象。
(一)進一步拓展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
隨著開發區的迅速發展,許多開發區的土地都已開發完畢,土地資源短缺、發展空間的受限成為阻礙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於是,申請擴區、拓展發展空間成為開發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沿海中心城市建設的排頭兵,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由於土地等其他自然資源約束問題,很多重大製造業項目無法在深圳落戶。從現狀上來看,深圳的製造業競爭力呈下降趨勢,整體經濟開始暴露出結構性缺陷,2012年前兩月深圳規模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銷售值等七大經濟指標均呈現負增長和這點有很大關係。如何拓展發展空間,如何通過產業轉移,一方面通過外圍優勢實現製造業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一方面更為集中力量實現中心城市的產業升級與創新,如何提升整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突破發展瓶頸,是深圳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外溢發展戰略”模式打破了開發區擴張的傳統方式,為開發區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由於汕尾地處商務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從而也有助於減少開發區的初期開發成本。
(二)帶動外圍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般而言,開發區中心城市選擇的外圍城市大多都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或有一定經濟實力但缺乏發展動力的地區。正是由於缺乏開發、管理方面的經驗,這些地區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經濟,從而造成區域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後。擁有豐富開發建設及管理經驗的開發區,通過對外圍區域高起點的規劃、高標準的開發和高水平的管理,向外圍區域溢出人才、管理、技術等資源,併進行開發區優勢產業的轉移和延伸,充分發揮開發區的品牌優勢、管理優勢和招商優勢,在外圍區域大力發展相關的先進位造業和配套服務業。外圍城市也積極藉助開發區這個外力,接受開發區在產業上的輻射和帶動,發揮出自身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規定,到2020年,合作區將成為超過2000億元GDP的重要增長極,而2030年的GDP則將超過5000億元,到2015年深圳將實現向汕尾有序轉移企業4000家。汕尾市比深圳市更需要這個合作區,兩地合作意味著迅速開發整片地區投資能力,迅速提升片區的基礎設施水平,意味著以深圳而不是汕尾的城市信用(品牌)去吸引投資,意味著深圳將出台政策鼓勵深圳的製造業將生產基地遷移到特別合作區內,意味著汕尾市的發展水平至少會拉快10到15年。合作區建區前後,汕尾市的產業結構悄然大變,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多家,新登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增長3倍多,專利授權量增幅連續兩年全省第一,深汕特別合作區實質啟動,使汕尾產業體系出現全面轉型升級態勢;過去處於產業低端水平的服裝、毛紡、食品等產業在金融危機中通過倒逼機制逆勢上揚,獲得國家馳名商標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7個;食品出口連年成倍增長,毛紡業數字化水平成倍增長,數控織機已超5000台,以休閑旅游為龍頭的旅游業連續三年實現游客、收入增長超35%以上,迅速崛起為汕尾新興支柱產業。而汕尾的快速發展有利於長久以來廣東沿海經濟陷落區的崛起,對解決沿海區域內發展失衡問題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
(三)實現資源優化整合和經濟區域優化佈局
在土地資源嚴重稀缺的今天,“外溢發展戰略”這種有利於城市化健康發展、有利於產業能級提升、有利於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的經驗和做法應該加以推廣,以創造出更多價值。採取“外溢發展戰略”模式,中心城市輸出人才和經驗,外圍城市提供豐富的土地等自然資源,通過加強合作,打破地區界限,搭建互利共贏的新平臺,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深汕特別合作區延伸到廣東珠江口以東300公裡海岸的地區。廣東是個海洋大省,但在海洋經濟上的發展一直缺少亮點。不可能跳出珠三角核心區發展海洋經濟,所以深圳與汕尾的合作,點燃了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第一輪高潮,是整個廣東沿海的核心區。珠三角的發展必須要拓展空間,從哪個方向更有利於廣東發展?從區位上看應該是向東,因為浙江、福建、廣東東南沿海最後要一體化。這個發展必須有序地推進,廣東向東推進第一輪在深汕之間,所以深汕合作區將把珠三角地區和東部地區連為一體。深圳可以將汕尾沿線土地佈局做起來,有利於實現經濟區域的優化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