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工程(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目錄 |
國際工程是指一個工程項目從咨詢、投資、招投標、承包(包括分包)、設備採購、培訓到監理各個階段的參與者來自不只一個國家,並且按照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的工程。國際工程是一種綜合性的國際經濟合作方式,是國際技術貿易的一種方式,也是國際勞務合作的一種方式。
(1)國際工程是一項跨國性的經濟活動,涉及到不止一個國家和參與單位的經濟利益,因而合同中各方不容易互相理解,容易產生矛盾與糾紛。
(2)嚴格的合同管理。由於不是一個國家參與,就不大可能完全靠行政管理,而是採取國際上業已形成多年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合同管理辦法。使用這套辦法從工程準備到招標,雖然花費時間較多,但卻為以後訂好合同,從而在實施階段嚴格按照合同進行項目管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風險與利潤並存。國際工程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事業,每年國際上都有一批工程公司倒閉,但是國際工程市場也有一定的利潤,因此一個公司要在這個市場中競爭與生存,就需要提高公司本身的素質。
(4)國際工程市場是從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到國外去投資、咨詢、承包開始的,他們憑藉著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水平以及多年的經驗,占有絕大部分國際工程市場,因而發展中國家要打入這個市場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5)具有合同主體的多國性;貨幣和支付方式的多樣性;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因素的權重明顯增大;規範標準龐雜,差異較大。
國際工程的項目管理模式[1]
- 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DBB模式)
即設計一招標一建造(Design—Bid—Build)模式。該管理模式在國際上最為通用,世行、亞行貸款項目及以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的合同條件為依據的項目均採用這種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工程項目的實施必須按照設計一招標一建造的順序方式進行,只有一個階段結束後,另一個階段才能開始。在DBB模式中,參與項目的主要三方是業主、建築師/工程師、承包商。其優點是通用性強,由於其管理方法較為成熟,各方都對有關程式熟悉,因而長期廣泛地在世界各地應用;可自由選擇咨詢、設計、監理方;各方均熟悉使用標準的合同文本,有利於合同管理、風險管理和減少投資。其缺點包括工程項目要經過規劃、設計、施工三個環節之後才移交給業主,項目周期長;業主管理費用較高,前期投入大;變更時容易引起較多的索賠。這種方式在國內已經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並且已經在實際中應用。
- 建築工程管理方式(CM模式)
建築工程管理方式(ConstructionManagementApproach),簡稱CM方式。這種方式又稱階段發包方式,業主在項目開始階段就雇用施工經驗豐富的咨詢人員即CM經理,參與到項目中來,負責對設計和施工整個過程的管理。它打破過去那種待設計圖紙完全完成後,才進行招標建設的連續建設生產方式。其特點是由業主和業主委托的工程項目經理與工程師組成一個聯合小組共同負責組織和管理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項(單項)工程設計後,即對該部分進行招標,發包給一家承包商,無總承包商,由業主直接按每個單項工程與承包商分別簽訂承包合同。其優點是可以縮短工程從規劃、設計、施工到交付業主使用的周期,節約建設投資,減少投資風險,業主可以較早獲得效益。缺點是分項招標導致承包費用較高,因而要做好分析比較,認真研究分項工程的數目,選定最優結合點。
建造一運營一移交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簡稱BOT方式。BOT方式是8O年代在國外興起的一種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依靠私人資本的一種融資、建造的項目管理方式,或者說是基礎設施國有項目民營化。政府開放本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授權項目公司負責籌資和組織建設,建成後負責運營及償還貸款,協議期滿後,再無償移交給政府。BOT方式優點是不增加東道主國家外債負擔,又可解決基礎設施不足和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BOT方式缺點是項目發起人必須具備很強的經濟實力(大財團),資格預審及招投標程式複雜。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多學習、多總結、多吸取國際上一些成熟的經驗,在工程項目管理方面逐步與國標接軌,加速我國工程建設步伐。
- 項目承包模式(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or)
項目承包模式簡稱PMC模式。即業主聘請專業的項目管理公司,代表業主對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進行全過程或若幹階段的管理和服務。由於PMC承包商在項目的設計、採購、施工、調試等階段的參與程度和職責範圍不同,因此PMC模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 ↑ 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淺析[J].《中國招標》.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