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臺灣新竹科學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Hsinchu Science Park)

目錄

中國臺灣新竹科學園

  1980年12月,中國臺灣在臺北市西南的新竹縣設立了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經過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已蜚聲島外,躋身於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園區行列,有中國臺灣"矽谷"之稱。目前,園區目前已開發480公頃土地,尚有100公頃土地正在開發,主要規劃為工業區住宅區和休閑娛樂區。工業區內也標準廠房、自建廠房和實驗室;住宅區內則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種運動設施、靜心湖、餐廳、書店等,提供園區和附近居民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共有高新科技企業272家,80%是中國臺灣企業,產品銷售總額達4550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00多億元),園區勞動生產率是整個臺灣省製造業的2.7倍,人均獲利能力是整個製造業的3倍以上。新竹有十幾種科技產品銷售量居世界第一,電腦硬體成為世界第三大產地,僅次於日美。

  1997年底,園區從業人員共有54806人,專科以上的人力占59%,員工平均年齡30歲,男女員工各占48%和52%。其中歸國學人在園區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截至85年底,學人回國累計達2563人,共創立82家公司,占入區廠商40%。

  1997年底,累計入區廠商203家,產業計分集成電路、電腦及外圍、通訊、光電、精密機械和生物技術六類。整體營業額3182億元。其中國內廠商167家,國外36家;累計實收資本額2584億元,國內資金占87%,國外資金占13%。園區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櫃。其中集成電路產業10家,電腦及外圍產業8家,通訊產業2家。

  新竹已經成為中國臺灣高科技發展及風險投資成功運用的典型。據統計,臺灣省有124家創業投資基金,擁有相當於200億人民幣資金,平均每家為3.25億元規模,為2400家企業和項目提供資金。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獲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看到了中國臺灣發展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不同的條件和環境,在設計新竹的基本框架時,不生搬硬套矽谷的概念,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與政策,從而創造出了發展科技的新模式。

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的發展階段[1]

  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的發展歷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始建於1976 年。由於新竹臨近中國臺灣兩個科學和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中國臺灣當局在此設立科技園區目的是想使其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源動力。1980 年,中國臺灣將機械和信息產業列為戰略產業,並將信息產業發展重點放在國產化上。按照園區內主流產業活動的差異與區域創新能力的強弱,新竹園區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該階段從籌劃建園開始到80 年代中期為止。這一時期起主導作用的是政府,只有少數企業或科研機構進駐園區。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於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積極頒佈一系列優惠政策,設立“單一視窗”行政服務體系,著力創造一個“優惠、便利”的“高科技企業特區”,以吸引園區外的高科技公司來投資設廠。

  ⒉高科技產品標準化生產主導階段該階段到1990 年前後。

  那時民間資本開始大量涌入園區。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園區的基礎設施初具規模,企業數量增長迅速,但企業活動主要以高科技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為主。跨國公司在園區內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把園區作為他們在東南亞生產或銷售的據點。

  ⒊研發與標準化生產平分秋色階段該階段從上世紀90 年初開始直到90 年代末。

  新竹園區經過80 年代的開發建設,創業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支持的部分研發項目也在園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間資本的大舉進入使政府不再是唯一先進技術資源的擁有者與主要資本引導者。跨國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園區內已成熟的技術和資金也開始向國外輸出,進行各種跨國聯盟合作

  ⒋研發活動為主階段經過二十年的迅速發展,園區企業所需的土地、水電已不敷使用。

  中國臺灣地方政府反思過去過分強調“製造”導向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轉而倡導研發設計類產業的發展。力圖通過南北兩個核心園區的建設,使中國臺灣成為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科技島。

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發展特點[1]

  ⒈科學規劃與良好管理從建園之初,中國臺灣地區政府就對園區進行了科學規劃,確定了科學化、學院化、國際化的建區方針,為園區選擇了電子電腦及外圍設備、精密儀器機械、生物工程、集成電路通訊、光電等具有廣闊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領域

  1994 年新竹科技園區制定了《科學園區未來十年發展遠景規劃方案》,計劃用10 年時間,將新竹科技園區建設成為亞太高附加值產品開發製造中心。現在那裡已經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突出,以台基電、華碩、聯合微電子等世界著名企業為核心形成新竹半導體、光電、電腦和通訊產業等產業集群。擁有國際競爭優勢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新竹在全球電子信息製造業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擁有全球80%的電腦主板、全球80%的圖形晶元、全球70%的筆記本電腦、全球65%的微晶元、全球95%的掃描儀。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產業基地,擁有聯華、台積電、華邦、旺巨集、華茂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導體製造企業。

  此外,為了有效地管理整個園區,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使園區管理逐漸走上科學化、規範化軌道。如1979 年頒佈實施的《科學工業園區設置條例》,對投資商的權利義務、園區的優惠政策、行政管理內容等都做了明確而詳盡的規定,隨著園區的建設發展,這一條例經過了多次修訂,現行條文為2004 年修訂本。園區還先後制定和修訂了《科學工業園區外匯管理辦法》、《科學工業園區貿易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重要規章條例,使園區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⒉完善的服務支撐體系新竹園區管理部門很重視為園區營造良好的服務支撐環境。

  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新竹園區的工作由園區指導委員會和園區管理局共同籌劃。指導委員會為綜合性的、跨部門的最高領導機構,負責有關園區巨集觀重大問題的決策,並對園區建設和運行事宜進行溝通和處理。管理局負責具體規劃和日常業務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為廠商提供高速服務為前提;一切變革都以為投資者提供合理便利為依據;一切管理規章都為有利於高技術產業區的發展而制定。二是不斷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新竹園區按照“廠商服務,區內完成”的原則,在園區內設有整套服務機構,廠商所需辦理的手續都可在園區內完成。園區這種簡單、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撐配套服務體系,為投資者創業營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和發展氛圍。

  ⒊註重人才引進和培養

  一是大力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在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中,海外留學人員就有4000 多人,由海外留學人員參與建立的園區公司有123 家。二是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新竹園區規定,企業雇佣中國臺灣本地科技人員數必須占科技人員總數的50%以上,以保證把更多的中國臺灣科技人員培養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三是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如允許科技人員用其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為股份投資。為吸引並留住人才,園區企業紛紛實行高薪或增加員工持股,例如園區內許多企業都留有15%-20%的股份,用於分配給員工。四是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為了開發科技人力資源,新竹先後成立了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科學管理學會等團體組織,通過這些組織的整合,最大程度滿足科技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除此之外,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還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

  ⒋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園區企業在研發經費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地位。

  在園區技術創新過程中,中國臺灣清華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為園區廠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訓,同時還參與高技術產品的開發。中國臺灣當局也設置了大量的科技獎項和科技基金激勵園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為了鼓勵園區廠商進行研究和開發新產品,園區管理局每年評選創新產品獎、研發成效獎,並提供“科技園區創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獎”和“研究開發關鍵零組件及產品計劃獎”。中國臺灣當局每年對創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資助占到計劃總額的20%以上,2004 年園區管理局資助園區36 家企業的39個項目,資助總額達1.06 億新臺幣。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高科技廠商因為節約成本而縮減研發經費的投入,中國臺灣當局計劃自2010 年起,推動《科學工業園區固本精進計劃》,預計每年投入兩億元新臺幣,通過產學合作進行前瞻性創新研發。

  風險投資促進企業發展

  中國臺灣通過各種優惠政策積極促進風險投資的發展。1983 年,中國臺灣頒佈了《創業投資事業管理規劃》,次年巨集大風險基金的設立創建了中國臺灣最早的創業投資公司。為鼓勵民間風險資本發展,中國臺灣“行政院”於1985 年和1990 年先後從“開發基金”中劃撥8 億元新臺幣和16億元新臺幣設立種子基金,通過中國臺灣交通銀行參與創業投資活動。中國臺灣還積極吸引國際風險投資,島內國際創業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德國、日本、美國等地。為進一步擴大風險資金來源,中國臺灣當局於1994 年開放了保險公司和民間銀行的資金來開辦創業投資公司,從而使風險資金來源結構發生了變化。中國臺灣對風險資本的提供者實行稅收優惠。1983 年政府頒佈了《風險資本條例》,風險投資機構營業所得稅最高稅率為20%,並退稅20%;投資島外並引進技術的風險投資公司,可享有1- 4 年的免稅獎勵。中國臺灣創業投資始於1982 年,目前中國臺灣地區共有200 多家民間風險投資公司,每家平均持有1600 萬美元的資金。風險投資培育、推動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支撐功能。中國臺灣風險投資於高技術產業的比重高,占到總投資企業數的87%左右,總投資資金的88%;風險資本主要投向半導體、光電、電腦、通訊、生物醫葯五大領域,催化高技術企業的誕生並促使高技術企業壯大,培養了一大批明星企業。

  ⒍政府政策支持在園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稅費政策。園區規定:技術產品銷售連續五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增資擴展的設備,按新增設備成本的15%抵減增資年度的營業營利所得稅;營業事業所得稅和附加捐總額不超過全年課稅所得額的22%;園區內企業進口設備、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徵進口稅捐和貨物稅,外銷產品免徵貨物稅和營業稅;其它有關優惠規定均與加工出口區相同。

  人才政策。新竹園區允許科技人員以高於一般比例的專利權或專利技術作為股份投資,其作價最高達總投資額的25%。同時,新竹園區也十分註重對本地科技人員的培養,規定入區企業雇佣中國臺灣本地科技人員的總數必須占科技人員的50%以上,否則撤銷當年免徵營利事業稅的獎勵;中國臺灣當局出資在園區辦理企業員工培訓並邀請專家定期講座;推動園區廠商與當地學術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聯繫,獎勵在園區的科技人員在職進修。

  ⒎ 大量的中介機構促進園區企業及機構間的協同發展

  新竹工業園內有大量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同業公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銀行金融機構等,不僅為園區內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支持,還在企業之間或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方面以及企業員工公共福利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如中國臺灣電力電子製造商協會為園區的IC 和半導體產業提供專業性服務,在加速企業學習和技術升級上發揮了核心作用;貿易協會和產品發展協會在開拓島內外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國際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協會中國臺灣地區辦事處,在為企業擴大市場範圍、提供商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科學規劃發展的傑作——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杭州科技.2011年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Mis铭,方小莉,寒曦,刘维燎,Llyn,滴滴,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臺灣新竹科學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