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利益相關者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公司治理模式)

目錄

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利益相關者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後果具有利害關係的群體或個人。對企業而言,其利益相關者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 (股東公司資本的主要供應者),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公司主要顧客供應商、當地社團和工會),以及組織中的利益相關者(所有公司員工,包括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每個利益相關者群體都希望組織在制訂戰略決策時能給他們提供優先考慮,以便實現他們的目標,但這些權益主體的相關利益及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存在很大的差別,且往往互有矛盾。公司不得不根據對利益相關者的依賴程度作出權衡,優先考慮某類利益相關者。“股東優先”的治理模式正是因此而產生的。

  然而,隨著人們對企業行為社會效應的關註,利益相關者理論被提了出來,要求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兼顧各類利益相關者。

  為使社會期望與企業行為達成一致,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但這種方式的效果是不令人滿意的,一方面因為管製成本過高,另一方面也因為管制的可行性或效果有限。出現後一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企業的社會效應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傳統的評價方式如利潤現值評價,由於無法計算企業導致的社會成本增加,包括對人們健康和財產的損害、對公司的調查研究和起訴費用等,已越來越不可靠。此外,由於股票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只是反映了經濟和市場的短期模式和一般水平,或者受到人為操縱,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公司本身的績效,因而通過股票市場同樣無法作出充分評價。

  鑒於社會管制方法的失效,人們提出將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內生於企業治理結構中,以內部調控替代外部調控。其方法是採用一定的組織制度設計方式逐步向企業內部滲透,這種組織制度方式就是重組企業的治理結構。

利益相關者模型與股東中心模型的比較

  Image:相关1.jpg

  與傳統的股東中心模型(圖2)比較,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型在各方面發生了變化,表現在:

  1.所有者的定位

  股東中心理論認為,無論從收益上還是從對公司的控制上,公司剩餘索取權的所有者非股東莫屬。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公司的所有者不僅僅是出資人,而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管理層、職工、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消費者、政府等。

  2.治理的目標

  從公司治理理論的淵源看,代理問題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因此,在股東中心理論看來,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標是監督和制衡經營者,實現股東的資產收益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在公司營運過程中,不僅會出現經營者敗德行為,而且也會出現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從而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道德風險,如過度操縱、出資不足、欺騙等行為,公司治理的目標是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關註公司經營所造成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3.決策模式

  在股東中心模型下,公司決策主要由所有者和經理作出,其他人的作用相當被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中,公司決策是由多個利益相關者合力參與、共同形成的。

  4.思維邏輯

  股東中心理論的推導很簡單:股東必然爭取股東價值最大化,在良好的規制環境下,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滿足其他索取權的利益,從而使社會效率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則是通過直接考慮相關者的利益,從而達到社會效率的最大化。

  5.對企業績效評價方式的影響

  與股東中心模型相對應的是基於財務指標的評價方法;而利益相關者模型顯然要求從更廣泛的角度進行評價,不僅包括財務績效經濟指標(針對股東),還包括社會責任指標(針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與此相配合,評價方法也由靜態到動態,由短期到長期,由定量或定性到定性定量結合,由主觀或客觀到主客觀結合,等等。

  以上看來,兩種模型之間存在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理論上,利益相關者模型似乎存在更多的優越之處,但如前所述,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從短期來看,並不具備一致性,甚至存在明顯的衝突。儘管從長期來看,兩者間能夠達成一致,但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直接地受到一系列短期績效的影響,而財務分析家、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更加強了這種對短期績效的壓力。這就對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了質疑。

利益相關者模型的評價

  (一)支持論

  1.理論依據:系統的內在平衡性 該理論的倡導者和支持者,其支持觀在一些角度存在不同:

  (1)合法性、權威和責任的平衡。Roberts A.C. Monks和Nell Minow認為,民主社會中公司享有巨大權利,實踐中,公司對政府產生的影響已至少同政府對企業的影響一樣大。具有政治言論權的公司“市民”,對影響它的法律已產生強有力的影響,比如,它可以說服政府,通過立法設置競爭壁壘或減輕負債,幫助他們應付自由競爭。但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承擔社會責任,否則就失去合法性和可信任性。因此,公司在“合法性、權威和責任” 之間必須達成平衡。

  (2)制度系統的內在平衡。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的特征和方式要受到制度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公司治理屬於一種制度安排,它同樣要受到歷史文化、法律規章等制度環境的影響。制度因素 (包括法律環境、產業規則等)對利益相關者在董事會中的地位具有重要影響。因為,正如Powell指出,制度模式影響了什麼是合法的行為,道德合法性與一套寬泛的、社會的、標準化的判斷和價值觀緊密聯繫,這些判斷和價值觀能增進道德合法性,並推動社會福利。這樣,隨著社會環境對道德合法性的關註,組織需要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地位,以提高其對社會道德標準的認同。

  (3) 組織(企業)系統的互動和開放式網路。以 Russell Ackoff為首的系統理論研究者探討了利益相關者分析Ackoff是把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放到組織系統內部來加以論述的,他認為將利益相關者置入組織系統內部,來對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安排,可以形成一個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和開放網路,從而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以上幾種,雖然在著眼點上存在差別,但其理論實質是相同的,都是將組織置於一個更大、更為開放的系統中來考慮問題,從而對企業行為有了新的要求。

  2.實踐依據: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與變革 傳統的股東至上模式是因為股東提供了公司所需的資本,它遵循著這樣的觀點:由於股東擁有公司的產權,因而有權要求通過運用這個產權使其利益增值。但利益相關者模式的支持者指出,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發展到“知識社會”,經濟正在從“規範有型且在生產工具和消費之間有縫隙的東西的生產”轉向“一個全球性的經濟,其核心經濟活動是提供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更為融合的知識服務”,首要的資本由物質資本轉向人力資本,即從“你所擁有的”轉向“你所懂得的”(Richard Crawford)。事實上,30年來在人力資本上的總投資已超過物質資本,員工地位和利益必須受到更多的關註。

  在當前的改革浪潮中,俄羅斯等國私有化的失敗,從反面提供了證據。簡單地將所謂的“私有權”轉移給私人所有者,其他利益相關者被拋棄在資源重新配置之外,自然會採取不合作態度,如地方官員的掠奪性行為、雇員的消極怠工行為。在中國,經營者腐敗的事件目前屢有發生。實際上,他們的合作是公司在新環境中進行重組所不可或缺的。與此相應,股東只是擁有剩餘索取權和收入權,對引導公司重建有效機制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私有化在改革中只起到一部分產權的作用,並不能替代利益相關者模型所起的作用。

  此外,支持觀認為,由於轉軌時期信譽機制和法規的強制力量都很脆弱,阻礙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為此,應儘量保留現存的社會資本,並著手建立新的社會資本,建立廣泛認同的社會契約,而不是向個別人轉移巨額財富。否則,社會資本就會遭到破壞。因此,對於轉軌經濟國家,利益相關者模式尤其適用。

  總的來說,利益相關者模式的依據比較充分,其理論思路也與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不謀而合,順應了經濟和市場環境變化的趨勢,但經過近幾十年的孕育、討論,總體上進展甚微。看來,該模式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缺陷。對此,一些反對者對該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作了討論。

  (二)反對論:模式的不足與缺陷

  利益相關者模式的反對者認為,該模式在理論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實施條件也尚未具備或完善。

  1.理論缺陷:如前所述,傳統的企業理論假設企業生產經營目標是一元的,即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而利益相關者模式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定義為多元的,其中既有社會性的、政治性的,也有經濟性的。這樣的企業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經濟目標合一的組織,帶有很強的公益色彩,其結果必然引起企業經營效率的損失。

  這樣便會導致一個兩難困境:任由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對社會造成負外部性,從而提高社會成本、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採用各類管制手段,包括通過外部調控方式和如上利益相關者的內嵌方式,雖能部分地解決市場失效或降低企業活動的負外部性,但會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尤其是後一種方式,經濟效率的損失仍然不可估計。

  2.實踐應用中的問題:利益相關者模式的反對者認為,該模式涵蓋的權益主體過於寬泛,不便於實際操作。比如產品市場的利益相關者,雖與企業之間利害相關,但因其數目眾多,很難組織起來採取有效行動。因此,與其通過這種“內嵌”方式,不如還是通過國家或司法干預方式來維護其合法權益、或是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成本更低一些。利益相關者模式在理論上無疑是富有新意的,但就目前而言,其有效性尚缺乏實踐的檢驗和相應的實證研究的支持。而且,調查表明,企業圓桌會議和經營者階層對該模式普遍持反對態度。

利益相關者模型的修正與發展

  儘管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在多個方面都顯示了其合理性,反映了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但目前應用仍然有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或者說,就目前而言,該理論模式尚存在不盡完善和科學的地方。理想的企業治理模型,顯然應當定位於股東中心模型和利益相關者模型所界定的均衡區域之內。因此,有必要對該模式作一取捨和修正,基本思路是減少利益相關者在正式治理結構中的納入程度,採用戰略方式提供彌補。事實上,戰略管理也應該是公司治理的功能之一。因此,對上述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修正,意味著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包括其功能定位,需要作進一步的修正和發展。這將是另外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案例分析

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案例一[1]

  “利益相關者模型”是如何指導強生和默克這兩家在過去的50年中最成功的公司走向輝煌的。幾十年內,強生的成長和成功都是由“Credo”所驅動的,Credo為強生設定了一個明確的使命: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服務。Credo指明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醫生、護士、醫院和消費者。當芝加哥的商店出售的被人摻入了氫化物的膠囊藥品,造成了幾起死亡事件後,強生的CEO詹姆斯·伯克面對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伯克通過Credo尋求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強生不僅解決了危機,而且通過解決這次危機,使伯克聲名鵲起。

  喬治·默克,默克創始人的兒子,告訴他的員工,要永遠記住:藥品是為人而制的,而不是為了利潤,利潤是隨之而來的。如果我們記牢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失敗。我們記得越牢,效益就會越好。默克的目標是:保障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正是這個目標,奠定了默克作為世界藥品領頭羊的地位,同時確定了下一任領導在解決非洲的河流和艾滋病等社會問題時的總方針。

  利益相關者模型可以解決產業中的一系列問題。Target——美國第二大的零售商——CEO鮑勃·烏爾里克和他的經理們提出:顧客就是貴賓,雇員就是伙伴。有著30萬員工和更多臨時工的Target面臨特別的挑戰——“低成本,高產出。”

  Target建立了一種融激勵和訓練於一體的課程——永遠的最佳企業。在員工的心目中建立這樣一種觀念:你們是最好的團隊中的一員,你們要以最好的服務去服務顧客,創造最好的社區,最終為股東帶來最高的收益。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Target一直是沃爾瑪競爭者。它定位於時尚、前衛。如果沒有這些源自於團隊的高要求,公司將永遠不可能提出如此成功的戰略。Target也是世界上極少幾家將其收入的5%用做慈善事業的公司,相當於每年超過1億美元。所有這些行動,促使公司股市價值增長了500%。

  一些管理者錯誤地認為,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服務會導致公司股東的利益受損。強生、默克和Target的例子強有力的駁斥了這種論點。只有服務公司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才能使公司持續增長,使股東永恆受益。

參考文獻

  1. [美]喬治(George,B.)著 王成 顧澄清.第8章 誰是底線:客戶還是股東.《誠信領導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益相關者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發表

我認為這個“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確。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關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舉個例子, 如果這個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費者,雇員和shareholder。當這家公司為了shareholders和消費者的利益而影響到了雇員利益的時候,我們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還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顯然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為它還考慮了消費者,但是它又從另一方面沒有考慮雇員的利益,是否可以稱之為stakeholder呢? 我認為由於shareholder theory的絕對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絕對化,這兩個理論不能比較。 最後那幾個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來他們是出書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說只要考慮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一個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話,那毫無疑問,stakeholder theory就沒啥可爭的了,肯定對。可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不是。 大家所爭論的已經不是shareholders還是stakeholder了,而是藉著這所謂高深的術語謀取自身所處角色的利益罷了。

回複評論
137.56.51.* 在 2013年9月17日 20:52 發表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發表

我認為這個“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確。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關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舉個例子, 如果這個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費者,雇員和shareholder。當這家公司為了shareholders和消費者的利益而影響到了雇員利益的時候,我們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還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顯然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為它還考慮了消費者,但是它又從另一方面沒有考慮雇員的利益,是否可以稱之為stakeholder呢? 我認為由於shareholder theory的絕對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絕對化,這兩個理論不能比較。 最後那幾個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來他們是出書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說只要考慮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一個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話,那毫無疑問,stakeholder theory就沒啥可爭的了,肯定對。可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不是。 大家所爭論的已經不是shareholders還是stakeholder了,而是藉著這所謂高深的術語謀取自身所處角色的利益罷了。

最後一句很贊

回複評論
101.184.142.* 在 2015年4月30日 21:48 發表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發表

我認為這個“利益相關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確。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關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舉個例子, 如果這個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費者,雇員和shareholder。當這家公司為了shareholders和消費者的利益而影響到了雇員利益的時候,我們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還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顯然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為它還考慮了消費者,但是它又從另一方面沒有考慮雇員的利益,是否可以稱之為stakeholder呢? 我認為由於shareholder theory的絕對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絕對化,這兩個理論不能比較。 最後那幾個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來他們是出書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說只要考慮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一個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話,那毫無疑問,stakeholder theory就沒啥可爭的了,肯定對。可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不是。 大家所爭論的已經不是shareholders還是stakeholder了,而是藉著這所謂高深的術語謀取自身所處角色的利益罷了。

當然stakeholder theory並不是那麼絕對的 兄臺舉的例子是可以定義為stakeholder theory的 因為我們關註的是得利者的角度 如果站在雇員的角度它就不叫stakeholder theory 相關利益者理論並不像shareholder理論那麼狹隘 所以這個理論是看討論者站在哪個角度去說 而且僅僅是講影響到雇員利益還要分析是否是掌權者有意為之還是自然無意的 有意的話這裡還要細分moral problem道德問題等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