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產業組織範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產業組織範式

  托馬斯·庫恩在其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一套關於理論的形成、發展和演進的思想。貫穿該書的一個起著基石作用的概念是“範式”。按照庫恩的意思,“範式”就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而產業組織範式是人們對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產業組織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和行為規範的基本看法。

產業組織範式的演進[1]

  作為一種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產業組織理論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到目前為止,在近80年的歷史中,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產業組織範式理論研究不斷發展進步,並且逐漸形成了各個不同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重要產業組織範式。

  (一)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組織的傳統基本範式:競爭壟斷

  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組織的基本範式是競爭與壟斷,著名的“馬歇爾衝突”就是關於如何處理競爭與追求規模經濟可能導致的壟斷之間關係的問題,這一問題成為其後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核心論題。美國哈佛大學張伯倫英國劍橋大學羅賓遜夫人於1933年同時提出的壟斷競爭理論對競爭與壟斷的關係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的探索,修正和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競爭一壟斷理論。這一理論以壟斷因素的強弱為依據,將市場形態劃分為從完全競爭獨家壟斷的多種類型,總結了不同市場形態下價格的形成和作用特點。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也被稱為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而後克拉克“有效競爭”概念的提出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和體系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併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的中心。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新學科一產業組織理論就是以競爭壟斷及其關係為分析主線,構築起了較為系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

  在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流派,他們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展開了各自的組織範式分析。

  1.哈佛學派(結構主義學派)的SCP範式理論體系

  1959年,Joe Bain在《產業組織》一書中提出了構成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核心內容之一的“結構一行為一績效範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簡稱SCP範式。哈佛學派構造了一個既有系統邏輯體系又能深人具體環節的市場結構S(賣者的數量、產品差異化程度、成本結構縱向一體化程度等)一市場行為C(包括價格、產量、研究與開發投資廣告等)一市場績效P(如資源配置效率、價格一邊際成本比、產品種類、創新速度、利潤、收人分配)。哈佛學派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效果的決定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SCP的分析框架,是“競爭範式”的代表,它強調競爭,反對壟斷,以市場中企業數量的多寡來判斷競爭程度。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單向的因果聯繫,如圖1所示:

  Image: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单向线形框架.png

  2.芝加哥學派(效率主義學派)的範式理論體系

  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企業行為理論,認為競爭是—個動態的過程,市場結構與市場行為是由雙向決定的,從而否定了SCP範式,為壟斷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提供了理論支持。這些批評主要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們,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茲(H.Demsetz)、波斯納(R.Posner)等人。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產業組織》一書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理論上的成熟。該學派還發展了邊緣學科——法學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該學派特別註重市場結構和效率的關係,而不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關心競爭的程度,故被理論界稱為效率主義者。芝加哥學派建立在新古典價格理論長期均衡分析的基礎上,理論體系龐大而繁雜,其主要觀點和政策主要包括經濟自由主義的觀點、績效主義觀點、政府管制俘獲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經濟自由主義觀點認為,市場競爭過程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因此,政府應儘量減少對競爭過程的干預,政府干預應僅僅限制在為市場競爭過程確立制度框架上。績效主義觀點認為,即使市場結構是壟斷或髙度寡占的,只要市場績效良好,政府就沒有必要對市場結構採取嚴格的監控政策。這隻是短期的現象或一時的不均衡,只要沒有政府的管制進人,高集中度產生的高利潤率會因為新企業的大量進入和卡特爾協定“囚徒困境”式的破裂而難以為繼。政府管制理論認為,政府管制是為了滿足產業對管制需要而產生的,而管制機構最終會被產業所控制和俘虜。既然政府管制是為適應利益集團實現收人最大化,這是一種有可能降低產業經濟效率和代價過於昂貴的政府干預,因此,就應該全面實行放鬆政府管制,讓具有不同市場力量的消費者和企業實行外部交易可能更有效。可競爭性市場理論認為,按照可競爭市場理論,在近似完全可競爭市場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管制政策更為有效。芝加哥學派修正了哈佛學派的SCP範式。

  芝加哥學派提出了只要有自由進人和技術進步就足以決定市場結構,甚至自由進入本身就可以實現良好的也業行為和市場績效,績效或行為又可以決定結構,而不是相反。

  (二)新經濟條件下產業組織的新型範式:競爭與合作的網路範式

  近年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網路技術的大規模使用,人類社會開始從工業時代步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普遍,並日益成為企業的一種基本經營理念和行為方式,由此導致產業組織的壟斷、競爭範式轉變為競爭合作範式。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範式都不能很好地解釋信息化時代產業組織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中,產業的定義是狹義的。因為傳統產業組織一直側重於研究企業間的競爭關係而非合作關係。而在網路範式中,同一市場上企業間關係不僅僅是市場關係,而且有不可忽視的非市場關係,這種非市場關係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更大。在網路範式下,產業組織的概念定義為這樣一群企業之間的競爭或合作的關係結構,這些企業因圍繞著某一特定產品的生產而處在該產品價值鏈的相同或不同的節點上。產業組織網路範式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品價值鏈的相同節點上企業之間的關係。它是同一市場或行業上企業之間的水平關係,主要表現為競爭即同質競爭。二是產品價值鏈不同的節點上的企業之間的關係。它是非同一市場或行業上企業之間的垂直關係或水平關係,主要表現為互補性的合作即異質競爭。上述兩方面構成完整的產業組織關係。企業可以把創新活動建立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把其他不擅長的價值活動外包或同其他企業結成聯盟,形成模塊化網路。企業之間形成為達到彼此互利共贏而開展大量交易和合作的網路組織結構模塊化使得價值鏈內所有企業被分割為研發、製作和營銷三個基本模塊單元,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係演化為價值網之間的關係。因此,在網路範式的分析中,企業在網路結構中層次與地位的差異是企業分析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永強.網路範式下電信有效競爭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N].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組織範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