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產業園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产业园)

產業園區(Industrial Park)

目錄

產業園區定義

  產業園區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制定區域,並給予進駐的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區域內規定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進駐,並由產業園管委會或產業園開發商進行統一管理,向園區內企業提供多方面的軟硬體服務。

產業園區的來源[1]

  產業園區屬於產業地產(Industrial Estate)範疇。世界上第一批產業地產可以追溯到20 世紀20 年代的英國和美國。在發達國家,1945 年之後產業地產的開發成為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20 世紀50 年代中期之後的城市郊區產業地產開發,是與內城問題解決、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高速公路的發展相伴而生的。在發展中國家,20 世紀末開始的出口加工區是隨新國際分工的深入、產業轉移而設立的(表1)。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產業地產在世界上發展迅速,現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形式。這些產業地產名目繁多,有各種“園”(如Industrial Parks、Business Parks、Office Parks、Science and Research Parks、Bio-technology Parks、Eco-industrialParks、Creative Parks等)和各種“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s、Free-trade Zones、Enterprise Zones)。在中國,“園區”是一個集合名詞,除包括了上述各種“園”和“區”的內涵之外,還有各種新的類型,如總部基地、產業轉移園區等。

  表1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產業園區的發展特征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稱謂舉例工業園區、企業區、科學園、免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設立背景內城問題:工業對城市中心造成的壓力和環境污染國內生產力不足、缺乏資金、人才和技術
條件高速公路出現和信息技術發展,城市郊區化新國際分工產業轉移,城市化
起源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50年代末
特征為企業提供綠色空間和基礎設施,創新平臺,使企業獲得外部經濟和創新氛圍,並減少環境污染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優惠政策和制度環境,使企業獲得降低成本外部經濟
動態升級到創新集群階段升級轉型要求迫切,區域競爭白熱化

  產業園區可以定義為“一大片土地細分後進行開發,供一些企業同時使用,以利於企業的地理鄰近和共用基礎設施”。企業進入產業園區不僅可以共用基礎設施和各類服務,還可能因配套企業或合作企業的地理鄰近而降低物流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進入優良的產業園區有利於發揮集體效益,享受創新的制度安排。產業園區的設立還會促使新企業繁衍。

  然而,世界上很多產業園區都不是那麼成功的,一些產業園區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地方因素,即項目的目標不現實、缺乏合理規劃或缺乏配套的發展規劃、支持性機構不足,以及優柔寡斷的政府態度,也就是說由於園區的建設不能馬上見效和政府換屆等原因使政府放棄努力;二是全球的因素,即產業在全球的轉移。由於國際金融市場自由化降低了資本流通的障礙、標準化生產減少了對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賴,以及交通和通訊等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地方區位的壟斷性,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求生產區位進行研發、生產及銷售,低成本的園區區位是非常容易被替代的。根據國際發展研究委員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ouncil)1996 年的調查,在90 個國家至少有12000個以上的產業地產(園區),世界產業園區的競爭白熱化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當規劃和建設新的園區的時候,要充分瞭解企業在選擇區位時什麼因素是最重要的。法國的專註產業園區環境特許的組織Association經過研究得出了兩項主要因素:一是接近市場和供應商,二是高質量的環境和基礎設施。

  綜上所述,產業園區應該是在適合企業的區位要求以及市場運作的基礎上產生的,由市場帶動產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產業園區的永續性。同時,產業園區又是一種對企業的長期承諾,園區開發是房地產驅動(PropertydrivenDevelopment)的一種發展模式,在全球化知識經濟到來的時代,產業園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市場環境尚未成熟的時候,僅以產業園區的設立和規劃來帶動需求,有很大的風險。

產業園區特質

  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係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及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路關係聯繫在一起,併成為提供空間集聚的載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

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分析

產業園區治理結構的基本模式[2]

  (一) 我國園區治理結構的三種模式

  目前中國產業園區從大的分類上可以劃分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等, 其治理結構具有中國特色, 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

  1. 準政府管理模式。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一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其主要職能行政、經濟、社會事務以及開發規劃和管理, 招商引資併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等。園區管委會機構精簡,辦事程式簡化, 同時另設工商、稅務、質檢等派駐機構行使園區內特定職權。

  2. 超公司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園區的管理機構本身就是企業性質的單位, 它以總公司的身份對園區進行規劃、開發和管理, 儘管實際上承擔了一定的政府職能, 但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土地拍賣、技術和資金入股以及其他經濟合作形式對園區內企業進行經營。這種體制首創於深圳蛇口, 也稱為“蛇口模式”, 上海漕河涇新技術開發區等也採用這種模式。

  3. 綜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將園區管委會與當地政府合二為一, 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按一級行政區來管理園區, 而園區內的一些行政、社會性事務則由所在地行使, 這種模式主要適用於整個城區作為園區, 或者園區是原有城區建制的一部分。例如蘇州工業園區等是這種模式。

  (二) 國外園區治理結構的三種基本模式

  經過多年的制度變遷, 國外園區經營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治理結構模式, 因此, 在1993 年6 月國際科學工業園協會第九屆世界大會上, 正式提出了科研機構、企業界和政府的三方參與的“三元參與理論”。 該理論認為: 學術界提供技術和人才源; 企業提供資金並開拓市場; 政府提供政策、基礎設施。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園區協調共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因此, 在“三元參與理論”的構想下, 國外園區治理結構大致分為政府管理型、政府參與多元經營型和非政府的經營型三種模式:。

  1. 政府管理型。這種模式的職能是制訂規劃、負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 籌集資金、招商引資, 提供基礎研究和培訓設施, 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採用這種治理結構的有日本築波科學城、南韓大德科學園等。

  2. 政府參與多元經營型。指政府和民間聯合經營的模式, 即由政府和各類民間機構共同組建的董事會、基金會或者社委會來進行園區經營。如英國的曼徹斯特科學園是由市政府、研究機構和大公司組成的董事會進行管理和經營, 實行經理負責制。這種“官、學、產”共同治理的模式在發達國家較普遍採用。

  3. 非政府的經營型。分為贏利的企業型和非贏利的機構型兩種模式。企業型指園區經營者把園區經營作為一種投資, 追求園區經營利潤, 也稱工業地產商模式; 機構型是採用基金會形式治理園區, 如法國科學城和英國劍橋科學園的治理模式。

產業園區功能定位與生命周期[3]

  為準確表述產業園區生命過程中的發展質量,可以從生命周期曲線的縱向。橫向兩個向度考量??縱向度表述產業園區發展潛力的高低,即產業園區成熟期達到的發展高度,發展潛力越大的產業園區在成熟期達到的發展高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橫向度表述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長短,橫向度越長該產業園區的生命時間就越久,反之亦然。橫向和縱向兩個向度指標都高的產業園區其發展質量和狀況較好,兩個指標都低的產業園區其發展質量和狀況相對較差。以下從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來分析其生命周期及發展質量。

  1.混合型產業園區的生命周期特征

  混合型對入園企業類型限制性條件少,易於招徠企業,其初創期和發展期相對較短,可能很快地進入成熟期,其成熟期依然不穩定,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很快進入衰落或自我救贖期,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長度相對較短,但自我救贖相對輕鬆。同時,因為園區內產業種類繁多,產業之間關聯度不高,入園企業檔次參差不齊穩定性較差,難以培育成競爭力極強的集群產業。混合型園區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相對較低,其發展高度受到較大的限制。混合型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縱向高度相對較低。

  2.專業型產業園區的生命周期特征

  專業型產業園區一般為同類型產業或關聯度較強的上下游產業,企業關聯性較強,配套產業鏈較完善,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容易得到產業集群的支持,其發展潛力可達到較高的水平,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縱向高度較高。同時,因為專業型園區建設初期除在政府和行業的有效組織下,或者超大企業入住帶動其初創期較短,一般情況需要初創期和發展期比較長。再加上專業型園區的穩定性較好,能夠較長期處在成熟期,橫向生命周期長度較長。但由於自身的發展慣性,其自我救贖的能力相對較差,進入衰落期後自我救贖相對困難。

產業園區與迴圈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4]

  上世紀90 年代末以來,國家環保總局將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作為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的一個重要舉措,並將其作為發展迴圈經濟的主要載體。

  (一)產業園區是迴圈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現實經濟運行中,依據物質迴圈範圍的大小不同,迴圈經濟可以區分為三個不同而又有序銜接的層次:"小迴圈"--企業內迴圈;"中迴圈"--產業園區的迴圈;"大迴圈"--整個社會的迴圈。作為中迴圈的產業園區層面的迴圈一方面可以統籌企業層面的迴圈,使資源在企業內部迴圈利用基礎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業之間重覆利用,另一方面,當資源在一定經濟區域內部能夠達到合理利用時,還可以繼續努力促使資源能夠在全社會範圍內被迴圈使用。由此可見,產業園區迴圈處於小迴圈與大迴圈的銜接部位,它一方麵包括小迴圈,另一方面又銜接大迴圈,在迴圈經濟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迴圈經濟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

  (二)迴圈經濟是實現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很多產業園區資源依賴性較強,再加上產業規模龐大,導致污染物種類多、排放量大,嚴重地影響了產業園區自身及周邊區域的發展。此外,土地資源緊缺、供電不足等因素也制約著產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繼續依靠以往掠奪式地使用基礎性資源來驅動園區的高速增長越來越沒有發展空間。為實現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引入迴圈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構建企業間共生網路,在廢棄物產生環節和資源消耗環節,大力推行迴圈經濟產業鏈試點,改造原來的生產流程,運用迴圈經濟發展方式引導和強化產業集聚,使一個企業的廢料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企業間能量及資源實現梯級利用。

  總之,實施迴圈經濟要求產業園區推行企業內部生產過程迴圈、企業之間生產過程迴圈和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迴圈,有利於節約資源和大大降低環境污染,因而是實現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緝慈.中國產業園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J].規劃師,2011,(9):5-8
  2. 趙禹驊,秦智,覃柳琴等.產業園區治理結構的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7,20(4):92-95
  3. 範雲峰,劉軍林.產業園區的生命周期[J].《中國國情國力》.2009年11期
  4. 張興,龔雙紅.試論發展產業園區迴圈經濟的困惑與對策[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0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Gaoshan2013,y桑,Mis铭,苏青荇.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園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99.232.* 在 2017年12月19日 10:23 發表

666

回複評論
125.91.191.* 在 2021年3月6日 11:23 發表

666

回複評論
103.59.150.* 在 2021年3月10日 17:10 發表

666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