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商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五商理論認為人有五商,即智商、情商、財商、技商、謀商等,並將出現了某商具有相對優勢的人,稱之為“五種商型人”,即智型人、情型人、財型人、謀型人、技型人。一個領導決策集體事實上也是由這五商人所組成.因此,我們強調領導者素質以及領導結構的合理性和平衡性.可以認為就是要求不同“商”型的領導成員在展現某些“商”時需要註意與其他“商”型的領導成員的“商”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從而實現領導結構內部“五商人”的動態平衡。
五商理論的五種商型人[1]
智型人(People with Superior Intellegence Quotient, IQP),是指在個人五商中相對其他各商來說,智商水平相對較高的那種人。我們知道智商足指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智商=智齡/實際年齡*100。智商反映了一個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等.是人們運用分析、運算、邏輯等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人的理性的能力。
情型人(People with Superior Emotional Quotient,EQP),是指相對其他各商來說,其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相對較高,即情商具有相對優勢的人。情商主要反映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道德水準、應對挫折的能力、壓力管理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的能力等。它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認識自己的情緒,主要是自知、自信;二是管理自己的情緒,主要是自我調節、自我控制;三是自我激勵,主要是設定目標,保持激情;四是人際關係管理.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五是經營人際資產的能力與技巧,就是通過認識感知他人的情緒,瞭解別人的感受,與人融洽相處,最終使得周圍的人際資源變成自己人際資產的能力與技巧。
對於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要想擁有真正的競爭力。領導決策群體首先就必須有博大的容納力、遠大的戰略目標和充分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領導決策群體中情型人”發揮作用的結果。組織發展進步的最大障礙,從根本上講,是領導決策機構喪失對自身及外部系統的全面、系統、快速的認知與反應,進而削弱組織的競爭優勢。最終將使組織走向衰落乃至滅亡。為此,組織應該有針對性地發揮“情型人”領導的作用,以培養並提升“領導決策群體的情商”來增強其靈活性和社會適應性。
財型人(People with Superior Finacial Quetient,FQP),是指一個人的五商中,相對其他各商來說,財商具有相對優勢的人。我們知道財商包括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賺取財富的能力以及理財的能力等.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這種“財型人”財商水平的高低,最終反映了領導決策群體的財商水平。領導決策群體中的“財型人”領導作用的合理髮揮,目標是使一個組織在這個領導群體的領導下,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實現組織效益最大化,賺取合理高額利潤或實現價值最大化的能力,對於企業來講就是帶領企業如何賺錢以及進行企業理財的能力,通過資本運作和投資行為實現企業財富的保值增值;在市場上如何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以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技型人(People with Superior Technical Quotient,TQP),是指一個人的五商中相對其他各商來說技商具有明顯相對優勢的人。我們知道“技商”是指有一定智商水平的人在進行某種特定工作、學習、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技術、工具、設備等,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式,完成一定任務的能力和水平。它可用以表示通過技能實現某種任務的水平,這種技能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獲得並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或操作系統。一個人技商水平的高低反映其掌握和應用技能水平的高低。事實上,技商水平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知”與“會”的關係,知不一定會,“會”表明這個人已經掌握並會進行操作或做某件事;而“技型人”,意味著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某些技能(包括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等)。
個人技能的發揮直接反映在領導決策群體上就是領導決策群體的操作技能,一般表現在領導事必躬親,操作、傳授、運作某些技術、技巧和工具設備的能力。領導決策群體的這種技能水平所表現出來的群體技商又不能足領導成員個人技商的簡單相加,它也是在每個成員個人血商與其他成員五商的柏互作用過程中使得某個或某些“技型人”領導成員顯得更為突出,從而擺脫整個領導決策群體深陷操作性事物的尷尬境地,進而提高領導決策群體的決策效率和領導水平。
謀型人(People with Superior Stratagem Quotient,SQP),指一個人具有明顯的規劃和決策能力、戰略分析能力、善用機謀與謀略等。
- ↑ 劉會齊,胡建績著,企業組織智商新探,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08,第20頁
有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