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经济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娱乐经济学(Entertainment Economy)
目录 |
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结构,工业化后期与信息化初期基本重叠。最早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从总体上看,1956—1957年是个“拐点”,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已经步人人均GDP 1000—5000美元的界点,随着新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后工业时代即将到来,娱乐元素悄悄地注入,娱乐产品形成产业链,娱乐经济方兴未艾,娱乐经济学呼之欲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娱乐经济的产生[1]
娱乐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一般人在狭义的娱乐中认为那只是演艺人员的报导。实际上广义的娱乐包括了感官上、消费上、玩乐上、休闲中所带给人们欢愉心情的事业都属于娱乐事业的一员。既然娱乐是属于产业的一种,必定存在着该产业的特有型态。
娱乐事业除了带给一般大众欢愉的享受之外,亦逐渐深入各产业之中,例如数位电视的崛起、行动电话的多种功能、广告传递讯息的功效以及网路的无远弗届都参杂了无数的娱乐元素在其中,其所创造的娱乐产值无法估算。
经济学理论提到劳动供给曲线后弯的原理,说明了工资率的变化与劳动供给之影响,知名经济学家于《经济学2000跨世纪新趋势》一书中提到,理论上家庭是劳动的供给者,而家庭时间的分配即可视为劳动供给数量的决定因素。家庭时间的分配又可分为从事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两种,当从事市场活动时可以直接获得等值的实值报酬即为工资;从事非市场活动例如休闲时间、做家事的时间等则可获取间接的报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郎咸平的娱乐经济学“铁律”[2]
郎咸平所指的娱乐经济学“铁律”意指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萧条时期反而是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萧条时期人们对娱乐更有需求。“很多巨星都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成长出来的。如卓别林、费雯丽、奥黛丽·赫本等等,经济危机时期人们更愿意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诸多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