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世界經濟危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世界經濟危機(World Economic Crises)

目錄

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卷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裡,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裡。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危機爆發的原因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歷了短暫的相對穩定時期。各國恢復和發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經濟;恢復了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穩定了貨幣流通國際貿易也有了較大的增長。這一時期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並通過“產業合理化”,使生產迅速地發展和擴大了,但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不能不產生尖銳的矛盾,使企業經常開工不足,造成了工人的大量失業。例如,在美國,即使在經濟最高漲的1929年,企業的開工率也只有73%。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人數就已超過了1000萬人。但是,各國統治階級卻被虛假的繁榮景象所迷惑,仍然大肆鼓吹“永久繁榮”的理論和幻想,並且繼續擴大投資和生產,交易所也掀起了投機的狂熱。從而,促使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和深刻的經濟危機。

放大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在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1929年6月,美國的工業生產開始出現下降趨勢。10月,證券市場出現價格猛跌的浪潮(見右圖)。一次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便由此開始,並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國家。

危機的嚴重性

  這次經濟危機的嚴重和深刻程度表現在:

  ①延續的時間長,從1929年6月美國開始生產下降起,一直到1933年,各國才陸續擺脫。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周期一般約為 8~10年。這一次危機就延續了將近5年,占據了平均經濟周期進程的一半以上。

  ②工業生產倒退了20~30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下降雖然很不平衡,但下降幅度大卻是共同的。1933年的工業生產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降最多,達46.2%;其次為德國和法國,分別為40.6%和28.4%;英國下降了16.5%;只有日本下降比較小,但也達8.4%。生產的猛烈下降,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跌回到20世紀初期的水平。各國的工業生產在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都大大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德國減少了48.2%,英國減少了29.3%,美國和法國分別減少了18.8%和8.0%,個別重要的工業部門倒退的幅度還要大。例如,美國和德國的鋼鐵產量都跌落到19世紀90年代的水平。

  ③企業破產倒閉的數目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美國破產的企業最多,而且逐年增多:1929年為22909家,1930年為26355家,1931年為29288家,1932年為31822家。1933年由於開始擺脫危機,企業倒閉之風有所減弱,但在頭9個月里也仍有17732家企業破產。此外,在危機期間美國還倒閉了近6000家銀行。破產的工商企業和銀行總計在134000家以上。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超過了35億美元。在德國,這次危機期間倒閉的企業有62000餘家。英國和法國在此期間倒閉的企業也分別達到31000餘家和37000餘家。

放大

  ④工人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一般高達30%以上。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全失業的工人人數曾多達3000萬人以上,加上半失業的工人,總數則高達4500萬人左右。德國的失業率最高,1933年接近45%。美國的失業率在30%以上,而在工業、建築業和運輸業中,失業率更高達45~48%。大量企業倒閉和大量工人失業,使在業工人的工資水平大大降低了。在危機期間,德國工人和職員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26%,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則倒退到1900年的水平。

  ⑤物價和股票價格猛跌。危機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物價都下跌了1/3左右。1933年和1929年相比,各國物價下跌的幅度是:英國31%,美國和德國33%,法國36%。股票價格下跌的幅度更大,以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跌了77%,英國下跌了40%,法國和德國分別下跌了53%和60%。物價和股票價格的空前狂跌,集中地反映了生產過剩的嚴重程度。

  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實物量減少了 1/4,再加上物價猛跌,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額比1929年減少了大約40%。

貨幣信用危機

  嚴重的經濟危機還由於伴隨著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而更加具有破壞性。1929年10月美國發生的股票價格猛跌是這次貨幣信用危機的開端。經濟危機前,美國的信用過度膨脹則是造成嚴重貨幣信用危機的客觀條件。1923~1929年,美國的貸款業務增長了37%,有價證券的發行增加了1.5倍,股票價格上漲了2倍,而在此期間,工業生產卻只增長了18%。因此,經濟危機一爆發,貨幣信用突然緊縮,便導致貨幣信用危機接踵而至。貨幣信用危機很快從美國延及歐洲大陸。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奧地利和德國。1931年 5月,奧地利的信用銀行宣告破產,並影響到當時已經存在嚴重國際支付危機的德國。在1930年12月至1931年7月這段時間里,從德國提走的外國資本多達21億馬克。德國的黃金儲備因此從23.9億馬克驟減為13.6億馬克,黃金儲備已不足貨幣發行額的5%。大銀行紛紛倒閉和合併,原來的9大銀行減少為4個。德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停止支付外債,禁止黃金自由輸出,嚴格實行外匯管制等措施來渡過難關。英國在此後不久也爆發了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在短短兩個月內,各國在倫敦的存款被提走了大約一半。大量的黃金外流,迫使英國政府在1931年率先放棄了當時實行的金塊本位制,宣佈英鎊貶值,加強外匯管制,並籌組了英鎊集團,以鞏固英國對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金融控制。除此以外,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僅拒絕償付外債或延期償付外債的國家,就多達二十幾個,這是過去經濟危機發生時從未有過的現象。

  歐洲國家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又反過來加劇了美國貨幣信用危機的發展。1933年春季,美國再次發生嚴重的銀行擠兌風潮,大批銀行經不住衝擊而倒閉。在此期間宣告破產的銀行達銀行總數的將近一半。為了遏止銀行倒閉之風,美國政府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國銀行“休假”4天,暫時停止銀行的一切經營活動。4天後,又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再度延長銀行緩兌存款的期限,接著又公佈了《銀行存款保險法》。正是在美國政府的大力干預之下,銀行的倒閉之風才得以平息。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促使美國政府放棄了金本位制。1933年4月,美國總統F.D.羅斯福(1882~1945)簽署了“黃金法令”,強制個人和私人銀行把握有的黃金全部交給聯邦儲備銀行,不准私人再貯藏黃金,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禁止黃金的自由輸出。5月,政府又宣佈美元正式貶值,把每美元的含金量減少41%。與此同時,國會還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用國家債券為擔保來發行紙幣。美國的金本位制從此就為紙幣流通的制度所代替。

危機的深遠影響

  這次經濟危機的打擊是如此沉重,以致各國的工業生產遲遲不能恢復到危機以前的最高水平。危機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普遍陷入了特種蕭條之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仍低於1929年大約5%。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和美國的經濟回升最慢,其工業生產1936年只分別相當於1929年的70.3%和88.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積累和發展,使這次經濟危機後的蕭條時期拖得特別長,並且還沒有等到形成一次新的經濟高漲,下一次經濟危機又在一些國家爆發了。1937年,又是美國首先進入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也接著發生經濟危機。只有實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由於已經把經濟轉入戰爭軌道,才延緩了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

  金本位制的崩潰,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在貨幣金融領域里引起的深刻後果。金本位制的崩潰,使資本主義國家失去了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通貨膨脹從此成了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醫治的又一經濟痼疾。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還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嚴重的經濟危機迫使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它們紛紛尋求對策,以圖緩和和避免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鼓吹國家干預經濟、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也應運而生。

  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的爭奪。為了在經濟上劃分勢力範圍,各種對立的貨幣集團相繼出現,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把統一的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割裂了。外匯傾銷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空前發展,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遇到了許多人為的障礙,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這次經濟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大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世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世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1637年郁金香狂热
放大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南海泡沫
放大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837年恐慌
放大
1837年恐慌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1907年银行危机
放大
1907年銀行危機

1929-1933大蕭條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國經濟在股票、證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年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可是,美國農業在此期間長期不景氣,1929年農場主紛紛破產;同時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分配極端不均衡,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僅夠溫飽。種種因素醞釀出這次經濟危機。

  在此次經濟危機中,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一周損失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在整個經濟危機結束時,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 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

  美國的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 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1933年羅斯福上臺擔任美國總統,推出了旨在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穩定發展的新政,從全國銀行“休假”整頓開始,對美國經濟進行改革、復興和救濟,此次經濟危機也在持續4年之後終於落下帷幕。

1929年大崩溃
放大
1929年大崩潰

1948-1949“馬歇爾計劃

马歇尔计划全文的第一页
放大
馬歇爾計劃全文的第一頁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這次危機從消費品生產部門開始,然後波及原料生產和機器設備部門。危機期間,美國整個工業生產下降了10.10%,固定資本投資下降16%失業率達到7.9%,道·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並且在工業危機的同時,還出現了農業危機。

  為了緩和危機,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時首先提出,歐洲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其需要的進口量遠遠超過它的支付能力。因此呼籲歐洲國家採取主動共同制訂一項經濟復興計劃,美國則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 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奧、比、荷、盧、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愛爾蘭、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開會,決定接受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1948年4月,德國西部占領區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區也宣佈接受1948年4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

  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1973-1975石油危機

1974年美国的汽油定量配给票
放大
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

  除開石油危機的因素,美元的貶值和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係。1971年,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同時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美國尼克鬆政府宣佈暫停按佈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佈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波及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也呼之欲出。

  這是戰後最嚴重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而在此期間,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英國的股市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448萬人;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最為可怕的是,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一方面,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

  直到80年代里根成為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
放大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紐約股市一開盤,道·瓊斯指數經過一段顫動後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的紀錄。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大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這次突如其來的股災,實際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自1983年起,美國以至整個西方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期,同時整個西方國家的股市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了兩倍多,義大利、日本、聯邦德國股市也分別上漲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場出現過熱的跡象;但在1987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已出現了經濟衰退的跡象,它已無法支持股市上漲,導致了經濟泡沫的產生;此外 1986年,美國財政赤字2210億美元,外債更是高達2636億美元,已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另外西方各國在協調經濟發展中不斷發生貿易糾紛,也影響了世界經濟和股市的穩定。

  紐約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國家股票市場連續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跌183.70點,跌幅為10.8%;日本東京日經指數10月19日、20日累計跌幅為16.90%;香港恆生指數19日下跌420.81點,跌幅11.2%;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新加坡股市分別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拋售大幅貶值。受此影響,10月26日道·瓊斯指數再次暴跌156.63點,跌幅為8.03%其它國家股市也再次隨之下跌,香港恆生指數更是暴跌1120.7點,日跌幅高達33.33%,創世界股市歷史上的最高跌幅。

  這是迄今為止影響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災,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損失。美國股票市值損失8000億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計損失達1792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的5.3倍。

2007-2008年次貸危機

2002以来利率先降后升,房地产市场却先热后冷,导致大批蓝领阶级陷入房贷陷阱
放大
2002以來利率先降後升,房地產市場卻先熱後冷,導致大批藍領階級陷入房貸陷阱[1]

  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蕩、恐慌和危機。

  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另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準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國房貸市場繼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於2008年9月7日宣佈以高達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房利美房地美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世界經濟危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1.30.251.* 在 2009年2月9日 02:15 發表

不錯啊!你不仁末貫他人不義!說白了 實際上是場消費者與資本家的較量;要進步就要掌握這場戰爭的核心!

回複評論
59.53.182.* 在 2013年9月28日 09:55 發表

經濟危機只是資本家創造的一個名詞而已,本質只是壟斷階級搜刮百姓財富,卻讓老百姓將怒氣放在子無虛有的一個概念名詞上。為什麼經濟危機永遠存在,因為壟斷階級不搜刮百姓,豈不是在百姓中培養敵人和自己競爭?這不是傻子嗎?=====所有的理論都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凱恩斯主義宣稱有“看不見的手”,完全是忽悠百姓(價格完全是壟斷階級確定的,小商人不過是跟著壟斷階級的定價買賣而已,賺點辛苦錢),欺騙老百姓相信自己的血汗錢是被市場這個所謂的看不見的手騙走了。而實際上,老百姓的錢是被壟斷階級設下的價格騙局騙去。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