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技術方案評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項目技術方案評估[1]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是指項目依據國內外同行業的技術發展狀況和趨勢,結合本國的國情和技術經濟政策、法規,依據項目本身的生產規模,設計、選擇、評價和確定工藝技術方案、設備方案、土建工程方案等等項目技術方案。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的原則[2]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 1.先進適用
先進適用是項目技術方案評估的最基本的標準。世界上各種產品的工藝方法都是在不斷改進和發展的,任何一個產品的設計,在技術上必須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儘量利用新結構、新材料,同時還要儘量降低材料和工時消耗,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裝備等。
評估技術是否先進適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首先要判斷該技術的成熟程度。成熟的技術應該是經過運用,已取得成功經驗的技術。一般,初期階段的技術雖具有先進性,但尚不成熟,還需要生產和社會檢驗,有一定的風險性,一般不宜冒險採用;成長階段的技術因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而顯示出先進性的特點,可在領先性項目中選用;成熟階段的技術具有商品化的特點,可在一般性項目中採用,但是必須分析和研究其潛在的可能被迅速淘汰的時間期限;處於衰退期的技術則不能繼續使用。
(2)要認真分析該項目技術與項目的經營條件是否相適應。項目的經營條件,主要指國內配套的設備、技術與管理水平、市場需求、原材料種類等。如果項目原計劃採用國內配套的設備,但由於項目工藝方法與國內配套的設備不相適應,那麼是否採用該工藝就要慎重研究,否則可能造成投資額的增加。同時,選擇評價技術還需與項目建設單位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適應。
通常,先進的技術方法,能夠帶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如果市場對項目產品的需要量大,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那麼採用先進技術是相適應的;如果市場對某些項目產品的要求是多品種、小批量、規格繁雜,那麼這類項目採用高效率的先進技術方法就不一定相適宜了。
- 2.經濟合理
項目技術的經濟合理是指投入產出中經濟上的盈利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評價某項技術的經濟性,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1)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從採用某項技術的項目本身而言,經濟性表現為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但對項目的經濟評價時,不能只考慮可以用貨幣度量的經濟效益的高低,還要從政治、社會、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註重其綜合效益或社會效益能否達到最優,項目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
(2)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即在取得項目直接效益的同時應促使其他部門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
(3)當前效益與長遠效益。任何項目工藝技術的採用,一方面能帶來明顯的近期經濟效益,同時在技術長期使用、消化吸收過程中也表現出長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用戰略的眼光來評價某項工藝的經濟性,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從大局、長遠考慮,使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
- 3.節能減排
2006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發佈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從2007年起,項目開工必須符合“六必要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按規定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節能評估。因此,投資項目所採用的工藝方法要能夠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降低原材料尤其是能源消耗,減少有害物質排放量。
- 4.保護環境
改善人類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是當今世界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技術的優劣也體現在對環境的影響上。項目所採用的技術,在正常使用過程中要能保證安全生產運行。對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有毒的廢水、廢氣、廢渣等要有相應的技術處理措施,保證達到安全排放標準,保護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與安全。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的程式[3]
- (一)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是開展技術評估的基礎,評估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集資料是否完整、實用和廣泛。
技術評估要收集的資料有以下幾種。
- 1.基礎技術資料
包括工藝方案、工藝流程、工藝說明書、設備性能說明書等。上述資料可為技術評估提供各種參數,如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額、生產規模、產品質量、設備規格等。
- 2.可行性研究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對項目所做的技術經濟論證,是評估的出發點,只有全面瞭解這些內容,才有可能把技術評估和其他部分有機銜接起來。
- 3.多種技術方案
為實現既定的目標,投資項目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就一個具體項目來說,即使是在總體技術方案確定的情況下,各階段的工藝、設備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和選擇性,只有多方案的比選,才能滿足技術評估六項原則的要求。因此,評估人員要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儘可能多的技術方案,以備多方案的比選。
- (二)分析技術發展趨勢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迅猛,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層出不窮,伴隨而生的是技術更新速度的日益增快。因此,項目技術評估應註意結合項目在整個壽命期內採用技術的可行性進行分柝評價,預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壽命期。
- (三)明確技術評估的重點
工程項目技術問題涉及內容十分廣泛,項目評估人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個技術問題都進行詳盡的審查分析,而應突出評估重點。一般來說技術評估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
- 1.對整個國家、地區、行業有影響的技術問題
對整個國家、地區、行業有影響的技術問題指擬採用技術是否符合國家或行業的技術發展政策和規劃;是否影響生態平衡;是否與協作行業的技術水平相適應等。
- 2.項目主要的技術問題
項目主要的技術問題指工藝方案、設備選型、關鍵性零件等對項目有決定性影響的內在技術因素。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的流程圖[1]
項目技術方案的評估涉及的內容很廣,這可以從技術分析的簡要流程看出,見圖。
項目技術方案評估的影響因素[2]
任何一個社會經濟系統選擇任何一種技術都要受到如下共性因素的制約,這也是我們在對項目擬選技術方案評估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 1.需求因素
企業開發引進某項技術,一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要,二是為了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一般來說,技術進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由市場需求引起的技術進步,稱為市場吸引模式;另一種是由於追求科學技術的可能性引起的技術進步,稱為技術推進模式。有關研究表明市場吸引模式占其中的60%~80%,市場需求是技術開發與選用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市場需求從兩個方面影響技術選擇與評價:①市場需求決定項目生產的產品規格、質量以及生產規模、生產類型,進而要求項目選用相應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②市場需求結構因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企業為適應市場動態的發展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必須調整技術結構,促進技術發展,以保持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 2.資源因素
主要是指資金、人力、能源、原料、機器設備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制約。其中資金對資金密集型技術形成制約;人力素質與數量制約知識密集型技術的選擇;能源對高耗能技術形成制約;原料對加工技術形成制約;機器設備及其他生產資料對技術選擇的制約程度取決於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以及進口的可能性。
- 3.經濟技術環境因素
經濟技術環境是指能使技術發揮效益的經濟技術條件,包括基礎設施、技術能力等。基礎設施是為生產提供一般性共同條件的設施,直接為項目生產系統運行提供條件的有運輸通訊、動力、供水、供氣等設施以及廠房、倉庫等,間接為項目生產系統服務的有住宅、食堂、醫院、學校、商店、公園等公用福利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具備必要的基礎設施是項目順利建設並充分發揮效益的必要條件。技術能力是指對某一生產領域有關的各種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是技術選擇應考慮的重要因素。
- 4.社會分工環境制約因素
社會分工環境是指生產社會化程度。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專業化是生產社會化的重要形式,而專業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技術的選擇。這是由於專業化生產水平決定採用什麼樣的生產組織方式,而按不同生產組織方式構成的生產系統所選用的技術和設備也不相同。通常,專業化水平越高,生產組織方式也就越先進合理,而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往往是高效先進的技術得以選用的重要條件。
- 5.自然生態環境制約因素
生產過程中,危害自然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廢水、廢渣、粉塵、廢棄物、放射性物質、雜訊等。在項目生產運營中污染物的產生程度可能不同,但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從源頭加以控制。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是新開工項目“六必要條件”之一,因此,項目技術選擇必須考慮是否保護環境,減少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