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經濟性分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質量經濟性分析是通過產品的質量、成本、利潤之間關係的分析,研究在不同經營條件下經濟的質量,以求得企業和社會最佳經濟效益的方法。常常被簡化稱之為“質量經濟分析”。
質量經濟性是人們獲得質量所耗費資源的價值量的度量,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耗費資源價值量小的,其經濟性就好,反之就差。可以把質量經濟性的概念分為兩種:狹義的質量經濟性,廣義的質量經濟性,前者是指質量在形成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的價值量,主要是產品的設計成本和製造成本及應該分攤的期間費用;後者是指用戶獲得質量所耗費的全部費用,包括質量在形成過程中資源耗費的價值量和在使用過程中耗費的價值量。這樣,我們可以用單位產品成本和分攤的期間費用之和,來反映企業某種產品的狹義的質量經濟性,而用價值工程中的(單位產品)壽命周期成本,來反映廣義的質量經濟性。
質量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問題,中國古老文化在創造質量(品質)這一辭彙時,就為我們現在說文解字提供了佐證。質,上半部兩個斤,意味"斤斤計較",下部"貝",通解為"錢"。也就是說質量對企業和顧客而言都在"錢"即經濟性上"斤斤計較"。質量經濟性如從利益和成本兩個方面考慮,就有:在利益方面考慮:對顧客而言,必須考慮減少費用、改進適用性、提高滿意度和忠誠度;對企業而言,必須考慮安全性、購置費、運行費、保養費、等待損失和修理費以及可能的處置費用;在成本方面考慮:對顧客而言,必須考慮安全性、購置費、運行費、保養費、停機損失和修理費以及可能的處置費用;對企業而言,必須考慮由識別顧客需要和設計中的缺陷,包括不滿意的產品返工、返修、更換、重新加工、生產損失、擔保和現場修理等發生的費用,以及承擔產品責任和索賠風險等都是圍繞經濟性。
質量經濟性分析的要點是:
1) 質量經濟分析,實質上是以經濟方法為手段,以經濟效益為目的,探求產品(或服務)的適用性。
2) 質-本-利是質量經濟分析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質量經濟分析指標體系的主體內容。
3) 產品質量的產生,形成和實現的全過程,是質量經濟分析的主要對象。
4) 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是質量經濟分析的最終目的。
質量的經濟性不僅局限於質量成本,還應包括由於質量水平提高或降低帶來的收益或損失和由高質量或低質量帶來的商譽無形資產的提高或降低,這些都應屬於質量的經濟性範疇。總的來說,質量經濟性大體可分為:質量成本分析、質量損失分析、質量投資分析、基於過程質量參數最優化的質量經濟性分析和壽命周期成本分析。這些理論主要是圍繞質量成本、質量損失、質量效益以及產品實現各階段質量參數的最優化,都是從經濟角度考慮質量問題,以貨幣語言引起企業管理者對質量問題的重視,從而為質量決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 質量成本分析
“質量成本”的提出可追溯到本世紀50年代初期,隨著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得以充實。國外組織和專家學者對質量成本給出過多種解釋,目前一般定義質量成本為獲得顧客滿意的質量並對組織外部做出質量保證而發生的費用以及沒有達到顧客滿意的質量而造成的損失。
現行使用的幾個成本分類方法包括:
1) 用“預防、鑒定和故障”作為科目將成本分類的模式(稱為PAF模式);
2) 用合格(符合)成本和不合格(不符合)成本作為科目將成本分類的模式(稱為過程模式);
3) 按產品壽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將成本分類的模式(稱為壽命周期模式);
4) 將重點放在由於活動的設計或實施不佳而導致的經營帳目的缺陷附加值的識別和測量的模式。
儘管質量成本定義和劃分模式不盡相同,但質量成本項目劃分基本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即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其中,預防成本是指為預防產品不能達到滿意的質量所支付的費用;鑒定成本是指為評定產品是否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進行試驗、檢驗和檢查所支付的費用;內部故障成本是指產品在交付前因未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外部故障成本是指產品在交付後因未能達到顧客滿意的質量所造成的損失。
(2)質量損失分析
質量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和活動中,由於產品的質量問題而導致的損失,即由於質量低劣而產生的內、外部損失。質量損失的存在在於資源的潛力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質量損失的存在也正是質量改進的意義所在或質量改進的機會所在。
質量損失可分為兩種形式: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
(1)有形損失指由於內部故障而直接發生的費用,如返工、低效的人機控制、喪失機會等而引起的低工作效率而造成的資源和材料的浪費等。
(2)無形損失是指由於顧客不滿意而發生的未來銷售的損失,如因顧客不滿意而失去顧客,喪失信譽,從而失去更多銷售機會或增值機會所造成的損失。無形損失不是實際的費用支出,常常難以統計和定量,並且它對組織的影響大且長久,因而,它是一種很重要的損失。
70年代,日本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給出了質量損失函數的表達式——一個“二次方程式”及其平衡的條件。
L(x) = K(x − m)2
其中:L(x)——質量損失,m——質量特性標準,x——質量特性值, k——常數,一般可以由“機能界限”確定。
企業的損失函數為:
要使用戶的質量損失和企業的損失之和最小,則必須滿足條件:
當x=m時,有最小值,即質量特性值x等於目標值m時,則表明此時質量最好。
當時,L(x) < A
當時,L(x)>A,上述關係可用下圖表示。
3、質量投資分析
目前國外很多學者提出了基於質量凈收益的質量投資效益評價。他們認為從財務學角度來看,成本並不是評價某項事物效益的唯一指標,只是重要指標之一。 評價某項事物的效益,除了看其成本之外,同時我們還應看與其相關的收入(或產出),用收入(或產出)減去成本得到的利潤(或凈收入),才是評價該事物經濟性的主要指標。同樣,質量成本也不能作為我們評價質量經濟性的唯一指標。他們運用質量凈收益法對質量的投資效益進行分析。 根據財務學的原理,質量收入應指給企業帶來的與質量水平相關的收入。它. 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實現產品銷售而取得的質量改進成本耗費的補償和增值,是質量得到保證或較原有水平提高後企業和社會所得到的或將能得到的更多的價值或使用價值。。主要包括:①由於產品質量提高,進而帶來的單位售價提高而增. 加的收入;②由於質量提升帶來質量信譽提高,銷量增加帶來的收入增加;③廢. 品、次品的減少,合格品的增加而帶來的收入;④由於質量保證減少折讓、退貨而增加的收入。用公式可表示為:質量收入=(實際產品合格率-計劃產品合格率)×銷售收入+(實際等級品率-計劃等級品率)×銷售收入
質量收入這一概念確定,為擇定質量改進(或降低)方案提供依據,從而彌. 補了現行質量成本核算的不足。
4. 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20 世紀60-70 年代是壽命周期成本方法的產生階段。50 年代以來,美國武. 器裝備的採辦費、使用與保障費用急劇上升,美國軍費開支(不算北韓戰爭時期)占GDP 高達8%,軍費占政府財政支出40%以上,不得不開始重視研究控制費用增長的措施。為此,60 年代初美國國防部長R.S 麥克納馬拉選擇了系統分析方法,即通過費用-效能分析謀求以有限資源獲取最大的國防力量,並委托後勤管理研究所研究裝備的壽命周期費用問題。為瞭解決各軍種分散計劃和軍費預算及資源分配管理上的混亂,運營系統工程的思想,按照“集中指導與分散實施相結. 合”的計劃管理原則,建立了規劃、計劃與預算系統,將發展目標與經費緊密銜接,使費用變得有序和可控,改進了費用的管理與估算,並於1963 年正式在全軍加以推廣,從而有力推動了壽命周期成本方法的產生與發展。
質量經濟性分析以用戶和社會需求的質量為出發點,從經濟的角度分析質量問題,圍繞產品的適用性和經濟性,尋求質、本、利的最佳組合,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企業貼近市場與顧客,挖掘和發揮內部的積極因素與作用
質量經濟性分析可以促使企業更加貼近市場與顧客,使企業能更好地根據市場、顧客和社會的需求來組織生產、確定產品檔次、價格和質量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2、有利於企業保持質量與效益、質量與經濟的相對平衡、穩定和發展
質量經濟性分析通過評價企業經營運作的各個環節質量、過程質量、總體結果質量和經濟效果,促使企業正確處理質量與市場競爭、質量與效益、質量供給與需求、質量與生產成本等之間的關係,科學地選擇質量水平和投入費用的最佳方案與決策。
3、有利於企業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質量經濟性分析追求的是以低的投入、低的成本獲取滿意的質量和儘可能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