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經濟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質量經濟性 (Economics of Quality)
目錄 |
質量經濟性是人們獲得質量所耗費資源的價值量的度量,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耗費資源價值量小的,其經濟性就好,反之就差。可以把質量經濟性的概念分為兩種:狹義的質量經濟性,廣義的質量經濟性,前者是指質量在形成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的價值量,主要是產品的設計成本和製造成本及應該分攤的期間費用;後者是指用戶獲得質量所耗費的全部費用,包括質量在形成過程中資源耗費的價值量和在使用過程中耗費的價值量。這樣,我們可以用單位產品成本和分攤的期間費用之和,來反映企業某種產品的狹義的質量經濟性,而用價值工程中的(單位產品)壽命周期成本,來反映廣義的質量經濟性。
質量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問題,中國古老文化在創造質量(品質)這一辭彙時,就為我們現在說文解字提供了佐證。質,上半部兩個斤,意味"斤斤計較",下部"貝",通解為"錢"。也就是說質量對企業和顧客而言都在"錢"即經濟性上"斤斤計較"。質量經濟性如從利益和成本兩個方面考慮,就有:在利益方面考慮:對顧客而言,必須考慮減少費用、改進適用性、提高滿意度和忠誠度;對企業而言,必須考慮安全性、購置費、運行費、保養費、等待損失和修理費以及可能的處置費用;在成本方面考慮:對顧客而言,必須考慮安全性、購置費、運行費、保養費、停機損失和修理費以及可能的處置費用;對企業而言,必須考慮由識別顧客需要和設計中的缺陷,包括不滿意的產品返工、返修、更換、重新加工、生產損失、擔保和現場修理等發生的費用,以及承擔產品責任和索賠風險等都是圍繞經濟性。
目前,企業是如何看待質量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的呢?通常,他們能認識到質量對顧客滿意有影響,但除非他們能進一步認識到不滿意的顧客正導致銷售額下降,否則一些企業可能不會直接關心這個問題。許多企業已認識到質量對利潤等企業經濟效益有影響,但只有在質量問題導致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一認識才能成為企業經營者關註的中心。但是,理解了質量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掌握併成功實施和應用質量經濟性思想和原理,可以促使企業在市場上更容易立足和發展。
早在1951年,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在其著作《質量控制手冊》中提出了質量經濟性的概念,將發生在不良品上的質量成本比喻為“礦中黃金”,明顯的廢品比喻為“水面冰山”。六十年代,費根堡姆在通用電氣實施質量成本管理,併在其著作《全面質量管理》中,提到質量成本是質量體系的經濟基礎,提出了人們熟知的質量成本分類方法,並將質量成本的範圍擴大到整個產品的壽命周期。
1961年美國質協成立了質量成本委員會。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該委員會相繼出版了關於質量經濟性的書籍、論文集以及相應的管理指南。近年來,美國質量管理協會將質量經濟研究列為其會議的主要議題。這些工作極大地促進了質量經濟的研究工作。 日本翻譯出版費根堡姆《全面質量管理》一書的同時,也隨之引入了質量經濟性相關概念,進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創立了“田口方法”,使產品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和工序質量控制比較直接地與經濟效益相聯繫。
蘇聯從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十分重視從經濟的角度研究產品質量問題,先後出版了不少專著、論文和論文集,從產品的經濟範疇論述了質量等理論問題,對於系統研究產品質量經濟、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繫,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和啟發意義。
近年來,國外又有不少學者對質量經濟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如隱性成本說、ABC成本法、基於最大利潤的優化質量成本、價格——質量關係等理論。
質量經濟性的基本原則是:從組織方面考慮-降低經營性資源成本,實施質量成本管理;從顧客方面考慮-提高顧客滿意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質量經濟性應體現組織的宗旨-組織的經濟效益的提高。
提高組織的經濟效益可從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入手。
(1)增強顧客滿意
- A、開發新產品(包括服務)
- 開發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服務),以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
- 開發獨特的產品(服務)
- 縮短新產品的推出時間。及時滿足顧客的需求。
- 改進現有的產品(服務),適應不同顧客群的需要。
(2)降低過程成本
- ①、降低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指現有的過程不出現缺陷(故障)而滿足顧客所有明示的和隱含的需求所花的成本。
- ②、降低非符合性成本:指由現有過程的缺陷(故障)而造成的成本。
- 減少停工所造成的損失
- 減少顧客退貨
- 減少超支。主要是減少計劃外的額外開支。
- 降低能耗和污染損失。
單純的從成本角度考察質量的經濟性,往往會造成短期的行為而忽視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以日本本田汽車為例,該公司把提供傑出的服務視為本田的第一要務。當許多公司還在爭論成本與顧客滿意之間的關係時,本田卻從不吝於花錢而犧牲顧客的利益。因為它的最高主管是工程師出身,他們比其他車廠更註重工程。他們常常在想,一旦把產品交到顧客手中,顧客使用時會遇到什麼狀況。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考察質量經濟性目標不能以會計帳簿上能夠直接反映的質量成本,還應該考慮無法直接在帳面上反映卻能間接為企業帶來貢獻的因素。特別是在產品處於某一特定的生命周期或企業處於特殊的競爭環境之中,短時期內刻意降低所謂的“剩餘質量”,會犧牲企業長期的競爭能力。質量的經濟性不僅體現在企業的方面,在顧客的使用中也會得到體現。我們假設一個顧客要購買 一個燈泡,他有以下產品可供選擇:一種是一般的燈泡,價格較低,質量保證性不大;一種是質量較好的燈泡,價格稍貴;最後一種是質量非常好的電燈泡,據說其正常使用壽命是普通產品的幾十倍,但價格也是普通產晶的幾十倍。顧客會購買哪種電燈泡?不同的顧客由於個體經濟條件及實際應用的差別,可能會選擇後兩種產品,正常情況下都不會選擇第一種產品。因此,質量對不同的消費者所發揮的經濟性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對質量和價格等產品的其他因素的需求不同。
質量是產品某些性能的集合,不是某個性能的集合。僅對電燈泡這種簡單的產品而言,其質量指標不僅僅包括使用壽命還有照明光度、散熱程度、耗電節電能力等因素。產品質量也不是企業做好某項工作就可以保證的,而必須做好所有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活動。以產品質量為核心,延伸到服務質量、工作質量、人才質量、管理質量中去,將產品的質量升華定位於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全方位工作質量的提升。
由質量經濟性外延思考聯繫到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的實踐,質量管理應該是一個體系。它包括從高層的質量目標、企業戰略到一線員工每一個工序的質量保證,在企業內部貫穿上下。企業的質量目標也是多元化的:產品質量應該達到什麼水平,質量成本應該如何控制,怎樣看待“剩餘質量”問題等。
質量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問題,質量經濟分析和管理,是一個企業質量經營追求成功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一個企業質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誌。質量成本是質量經濟性的主要內容。對質量成本的重視和研究,是企業發現薄弱環節,挖掘潛力,持續降低成本和改進質量的經濟任務和重要途徑。但質量成本不是質量經濟性的全部內容,企業應該從行業和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出發,制定涵蓋質量管理內容的企業戰略,指導推進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