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一體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科技經濟一體化指的是融合了科學、技術以及經濟各個發展要素之間相互融合滲透的一種過程及態勢,它包含的內容很多,如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經濟化、經濟科技化、科學技術一體化、技術經濟一體化等等。[1]
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內涵[1]
(1)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是社會的需求
任何時代和社會要想存在,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對於物質的需求乃是人類社會中的首要需求。需求和需求的滿足之間往往是具有矛盾性的,而人類社會的進步及發展正是由這個矛盾來推動的,人們要想獲得得以讓自身生存及發展的物質需求,就要先有實現這些需求的工具及手段。因此,社會的需求就給科技經濟一體化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讓其推動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說,社會的需求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內在驅動力。恩格斯也認為,科學的產生及發展都是由社會的生產來決定的,社會中一旦出現了對於技術的需求,這種需求往往會比十所大學更能讓科學向前邁進。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其產生之前,為了讓統治階層和勞動者對於物質的需求得到滿足,技術和生產之間是密切相連的,當資本主義不斷的發展,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競爭的時候,為了使自身在競爭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剩餘價值,資本家們都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態度對科學及技術進行更多的投入和關註。這種強烈的需求,致使科學及技術由原來的被生產決定轉變到推動生產前進,也致使當今社會高科技產業出現了發展迅猛的態勢。
(2)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本質是發展經濟
貫穿在人類的生存及發展過程中,經濟的生產是一直貫穿其始終的,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經濟的生產也是科學及技術獲得發展的重要媒介及載體。發展科技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只有符合併適應經濟的發展需求,科學以及技術才可以發揮自身的功效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如果科學及技術與經濟的生產脫鉤的話,那麼它只能成為無法實現任何經濟效益的抽象知識。人類從其產生直到現在,其牢固而明確目標就是要讓經濟得到發展。當然,對於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強調,並不是要忽略科學和技術的價值及意義。實際上,如果我們要想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藉助於更高端的科學技術手段及工具。我國所提出的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就是把經濟的發展作為中心,依據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確定相應的科技發展項目及目標。對於科學、技術及經濟三者之間關係的處理,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發展這個基點,在此基礎上,拋棄按部就班的發展策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比如亞洲”四小龍”的奇跡就是非常鮮明的一個例子。
(3)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對科學及技術的突破創新
科學是人類對於自然規律在理論上的認知及把握。科學理論上如果有了突破,自然就會給人們認知帶來突破,以便讓人們能動的運用自然規律,充分挖掘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潛能。技術是連接科學及經濟之間的樞紐中介,通過科學而產生的技術會給社會帶來更強的實踐效應。科學理論只有實現了自身的突破,才可以推動技術上的創新,進而才能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從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必然規律,科學革命帶來了技術革命,技術革命促成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的突飛猛進發展。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企業,他們的興衰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取決於自身的科學突破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我們可以把19世紀的富裕國家和現今的富裕國家進行對比,比照後可以發現,那些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以及後來居上的國家,都是源自於其極富成效的科技創新,那些僅僅依靠自身地理物質資源的國家,因為對於科技創新關註不多,導致了其地位的落後。美國的王安電腦公司曾經盛極一時,但由於在電腦轉型的創新方面步伐遲緩了一些,就導致了它敗北的命運。
(4)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保障是良好的外部環境
無論是科學、技術、經濟還是其一體化,都是有著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的,但是,它們同樣是時代歷史的產物,是構成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們都是無法擺脫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制約和束縛的,都要受到其所在時代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社會的環境良好的話,它會讓科技經濟一體化加速其進程,反之則會阻礙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漫長的中世紀中,科學淪為了神學的奴婢,更是遠離了經濟及技術,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科學的發展速度也是及其緩慢的,雖然中國有四大發明,但這些發明並沒有立刻帶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日本這個國家,註重科技的創新,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成為了躍居世界前的經濟強國。這些都說明瞭,外部環境對於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
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制約因素[2]
科技經濟一體化是科技、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在我國已有一定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提出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科技進步明顯加快,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一大批科技成果不斷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與經濟更加密切結合、相互影響和交匯互融,科技經濟一體化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其主要表現是:高新技術成果大批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隆起帶;科技成果向經濟領域全方位滲透,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全面提高;經濟發展為科技投入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經濟、科技滾動發展的良性迴圈機制正在建立;科技人才隊伍壯大,人力素質和科技技能全面提高,為科技經濟一體化創造了智力條件。但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認真分析,準確把握。
科技體制改革滯後,成為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障礙。近年來,我國巨集觀經濟體制、企業微觀體制改革都取得了重大實質性進展,與之相比,科技體制改革儘管也有一些進展,但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市場化進程還不快。比如在全國各類科研院所中,較多的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體制構架,沒有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競爭特點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對高科技人員的管理體制、使用方式比較落後,影響著高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作用的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的科技體制和運作機制還沒有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形成和運作起來;作為科研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重要基地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科技體制模式也沒有完全成型,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主體地位還不突出。
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不夠,制約著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近年來,我國研製開發新技術、新成果不少,但由於科研、生產部門的條塊分割,中間試驗環節薄弱,中試基地建設不夠,科研市場及其中介組織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沒有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即使已經轉化的其過程也較長,使一些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應用,發揮不出潛在的效益。目前,我國科技成果中,約有一半未能得到轉化,即使已經得到轉化的成果仍有相當一批轉化程度、層次比較低。同時,科技投入產出效益比較低,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科技市場體系不健全,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缺乏載體。相對於產品市場機制而言,與科技活動有關的市場機制比較薄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還都缺乏市場這一中介來有機連接與推動,難以達到科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影響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人才市場發育也比較慢,規模、容量和作用發揮都不夠,市場化手段配置高科技人才資源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已經建立起來的市場,運作也不夠規範,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競爭法則和政策尚需要進一步明確。
企業機制還沒有從根本上轉化,也影響到了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過程中,作為市場微觀基礎的企業,居於重要的地位。目前看,由於一些企業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體制和經營機制的轉變,直接制約和影響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到2000年底,全國國有企業中,約有50%以上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但運作卻很不規範,機制轉換沒有真正到位,有的只是名義改製,仍按原來計劃經濟的那套機制運行,對科技的追求度不夠,市場創新意識比較差。再加上一些企業的創新手段比較落後,創新水平低,創新能力弱,使得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進程大大延緩。
政府巨集觀調控不夠,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推力不足。在科技、經濟改革不到位,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在推動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方面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突出的是,對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組織領導力度不大;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統籌部署,對各類資源的統一配置做得不好;對科技經濟一體化缺乏有效的調控,不能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對一體化進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不能及時進行研究,協調解決,等等。
科技經濟一體化應確立的原則[2]
推動我國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應是:以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為指針,緊緊追蹤國際科技發展潮流,從我國具體實際出發,通過明確政策,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研究、技術開發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素質、產業素質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要把握以下原則:
工作擺佈上的科技先行原則。科技經濟一體發展的前提是科技。因此,在整個工作擺佈當中,要統籌安排,堅持科技先行原則,集中力量進行科技研究、科技開發,力求取得一批關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使兩者的結合具有科技的支撐和保證。
成果轉化的市場化原則。在推進科技體制、企業體制等各類改革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運用市場手段、市場機制,發揮市場的中介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科技滲透的全方位原則。科技經濟一體發展是多領域、多層次的,科技向經濟的滲透要全方位展開,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多點開花,全面滲透到購買領域、生產領域和售賣領域的諸多環節,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防止單打一。顧此失彼。支撐體系的配套化原則。科技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因此,圍繞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配套體系,包括融資體系、成果轉化體系、政策扶持體系、政府支持體系等,使之有一個配套的環境條件。產學研結合的一體化運行原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客觀要求,破除產學研之間的各種障礙因素,使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培植等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配套銜接,一體化運行。
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對策措施[2]
適應當今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特征要求,從我國具體情況出發,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可考慮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
1.改革傳統體制,建立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技要素向經濟滲透的內在機制。要以市場為導向,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放活科研機構,推動科研院所改革,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體制、新機制,以體制的改革,促進內部潛力的釋放。二是推動企業體制改革,建立企業對科技追求的內在機制。為從根本上增強企業的科技意識,增強對科技的追求,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塑造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建立新的企業經營機制,特別是要適應企業競爭的需要,加快內部多項改革的配套,逐步建立起企業自覺運用科技手段,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的新體制、新機制。三是加快政府職能改革,建立政府對科技資源巨集觀調控的內在機制。要改革政府機構,轉換政府職能,加強巨集觀調控,建立符合科技本身運行規律,有利於科技與經濟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新手段。
2.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企業在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中的骨幹作用。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生產單位,也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主體,科學技術最終要通過企業這個環節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利用和開發新資源創新等。從基礎研究、新產品或者新工藝的最初設想,到研製、開發,再到工程化、商業化的生產,直到通過市場推廣應用而產生經濟效益。這一全過程都是在企業進行的。目前,我國的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但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要求相比,還很不適應。應當按照十五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加強企業技術開發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大型企業都要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增強獨立研究開發能力,研究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增加技術儲備。要多渠道引進高科技人才。搞好技術人員培訓,提高全員技術素質和基本勞動技能。要強化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增加中間試驗投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要採取多種手段,保護知識產權。實行科技管理、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3.加強科技市場建設,為科技經濟一體化提供中介。首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根據市場發展的規律要求。對一批規模較小的科技市場,擴大規模,增加容量,提高輻射帶動力。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投資建立新的科技市場,增加市場規模數量。其次,註重各類市場的配套發展。在人才市場已有較好發展基礎,進一步配套完善的同時,應配套建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科技信息服務市場、科技咨詢市場、高新技術成果交易市場等,還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採取定期、不定期趕科技大集、政府集中推介等形式,使之形成多種市場的配套體系。再次,規範市場秩序。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市場法規體系,規範交易程式,加強市場監管,保護知識產權。規範各種稅費,優化服務環境,堅決取締和依法打擊科技市場上的非法交易,確保整個科技市場有一個良好的秩序。
4.建立新的投入機制,為科技經濟一體化提供資金保證。可重點考慮以下四條渠道:一是吸引企業投入。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讓企業加大科技開發的投入力度,也可以採取企業與專業科研機構聯合的方式進行投入;二是鼓勵民間投資。適應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和對技術的迫切要求,進行必要的政策引導,激活投資主體,啟動民間投資,聯合進行技術攻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重要的投資成份。三是引入國外資金向高技術領域投資。瞄準國外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的大企業、大公司,通過技術參股、技術分配、出讓股份等形式,引導其向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領域投資。四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通過政府註入啟動資金,吸引企業、民間和各類經濟主體共同投資,建立風險基金,集中向高科技企業特別是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投資,形成利益共同體,創造企業發展的資金條件。還要利用國家資本市場,善抓一切機遇,設立投資基金,利用證券市場,上市融通資金。同時,還要加強政策研究,註意根據國家不同時期財政、金融、貨幣政策的特點,適時開闢新的投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