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電視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電視文化(Television Culture)

目錄

什麼是電視文化

  電視文化是指在電視媒體的影響下,於現代社會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它可以分成電視傳播文化、電視接受文化、電視和時尚、政治、經濟各方面的關係等。電視作為一種文化的出現,是一種現代化的現象,這與現代電影文化不同,電視文化更需要有技術支持。從構成上來說,我們把電影比作是一個平面鏡,在每一部影片中看到了社會、生活,甚至我們自己的某一面:而電視更像是一個多棱鏡,甚至是一個哈哈鏡,它在展現社會的諸多面相的時候,具有一種共時性,也就是說我們在同一個時段可以接受到各種異質的信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卻對我們的感官構成一種共時性衝擊。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處。筆者認為,電視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它的娛樂性、大眾性、實時性等。如果說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是一種需要沉澱、累積,需要時間性過濾的東西,那麼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則缺少一種時間性的過濾。當然這隻是就電視文化一些錶面現象、錶面特征而言的。電視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性是其主導方面,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言,在現代社會,娛樂性總是與媚俗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娛樂性與媚俗構成了電視文化的兩個面相,電視更應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應當反映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但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傳媒,它在完成這一功能的時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須在娛樂與媚俗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關係。

電視文化的核心

  電視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社會責任感,既然是一種文化,就應該塑造一種新的民族精神,塑造當代國人的性格。我們說電視應該有娛樂性,因為當代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光需要有勤勞的工作、學習的願望,他們也應該有享受健康娛樂的權力。問題的癥結是社會責任感問題,即電視文化應該給觀眾以什麼樣的產品,電視對當代人生活方式、觀念、倫理,以及價值觀變化的影響。從電視文化的結構來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部分,就是電視和電視節目本身呈現出來的內容,它占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使人們和電視及電視節目形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觀看是它的直接方式;另一部分是它對人們精神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很潛在的。服裝服飾的變化直接受到電視的影響,而這種變化的確呈現出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趨勢,表現人們的心態越來越寬容。

電視文化的研究視角

  社會文化視角:以往對電視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於文本本身,而忽略了這一文化活動的社會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演變,電視文化已走出象牙塔,成為廣大民眾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品格。作為當代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和社會公共事業,社會學視角、人類文化學視角的關註,也許能使我們穿越數量眾多龐雜、質量良莠不齊的電視文本,抵達社會意義、文化意義的剖析。其中,意識形態視角的分析尤為重要,因為一切文化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代碼”。從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精神分析學說文化研究學派後現代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無不是這些理論的重心。

  大眾文化視角:電視文化所表現出的商業性、消費性、娛樂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技術性、可複製性、程式化、無深度感正是大眾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體現了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一致性、同質性。因此,在對電視文化的研究中,借鑒西方某些學術思潮對大眾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雖不能祈望徹底解決中國電視文化存在的問題,但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觀照。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使我們認識到電子傳播作為生產力給電視文化生產帶來巨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技術進步對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認識到其意識形態的操重性、欺騙性的一面;後現代主義理論讓我們對電視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戲性、狂歡化獲得了一種哲學上的認識高度;後殖民主義理論則令我們對電視文化、大眾文化中的全球化傾向、文化同質化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曆史主義提醒我們,以“戲說”為代表的電視文化可能導致的歷史虛無主義危險;文化研究學派以它與社會的廣泛聯繫和跨學科的學術膽識,啟示我們以巨集觀的社會文化研究與微觀的文本研究相結合,在微觀的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巨集觀的文化研究。—— 這些理論奠定了以大眾文化的視角來審理電視文化的理論基礎。

  傳播文化視角:電視文化與印刷媒體廣播媒體等其他大眾傳媒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以科技含量極高的影像的傳播與接受方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視聽文化,並對其他形態的大眾文化形成巨大衝擊,獲得了存在的獨特性和優勢性。所以從電視傳播的全過程來考察電視文化與社會的關係,為電視文化的理論研究開闢了一條更為切實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說:“研究電視理論,首先要研究‘電視傳播學’,因為電視本身就是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而存在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所有的電視節目,統統鮮明地烙印著信息的‘印記’。因此,抓住‘傳播’也就抓住了電視理論研究的根本。”無可置疑,隨著從播放型到數字化、新媒介的傳播模式的全新構型,電視文化將會發生更為深刻的革命,因為傳播模式的改變必將影響所傳播的文化本身。

  藝術文化視角:商業邏輯在文化生產領域的僭越導致了電視文化的市場化、反藝術化,但並不能因此忽視電視文化的藝術特性。作為影像視聽文化的電視文化,在深層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藝術性、審美性。並且,電視文化是一門綜合的文化形態,需要藉助各種藝術的長處來完善自身。例如電視文化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樣式—— 電視劇。中國老百姓普遍接觸電視就是從看電視劇開始的,這個現象發生在8O年代中期;而電視令萬人空巷應該說還是與電視劇的發展密不可分。再如音樂是藉助旋律節奏作用於聽覺神經,造成空間虛幻感的時間藝術,而繪畫藝術則是藉助畫面作用於視覺神經,造成對時間想象的空間藝術,電視文化正是藉助它們的各有所長,把本來單方面滿足於人的聽覺藝術或視覺藝術轉化為電視文化的視聽藝術,創造出一種綜合時空的威力。

  經濟文化視角:對於“士志於道”、“君子不言利”的中國傳統觀念來說,經濟與文化向來屬於涇渭分明的兩個不同的領域。即使是近幾年出現的所謂“儒商”的提法,也不過是尚有點文化感覺的爆發戶的一種文化裝飾。然而,這個夢想在發達國家早已變成現實。文化與經濟聯姻,確切地說是經濟從文化中獲利,文化以經濟為發展動力,二者相輔相成,不僅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而且在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文化領域也已付諸實踐。雖然《泰坦尼克》18億美元的獲利對中國文化產業來說還很遙遠,但抓住票房、抓住收視率,已是一些文化機構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重心之一。不過,追求收視率、廣告回報這隻意味著中國電視文化走向產業化的最初階段,把電視文化真正作為一種產業,重新組合和優化電視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鼓勵多元資本介入電視文化產業,以及電視文化產業的國際投資、跨國生產等等,對於當代中國電視文化來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但是,這些新的未知領域的開拓,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將極大地有助於電視文化本身的發展。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的確值得我們借鑒,世界知名的大傳媒集團首先都是經濟效益非常好的創匯大戶、納稅大戶,同時也有利於其國家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輸出,如時代華納集團默多克新聞集團迪斯尼日本廣播協會英國廣播公司等等。從經濟文化的視角來研究電視文化,是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濟文化全球化、跨國傳播等新的歷史語境對電視文化的要求。

  國際關係視角:由於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科技發展使跨國傳播得以實現,電視文化與國際關係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電視文化在國際關係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國家形象、強化國家文化安全、輸出國家文化、加強國家間文化交往、改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另一方面,國際關係的瞬息萬變、變幻莫測也成為電視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指揮著電視文化的發展方向。

電視文化的特性

  傳播媒介的產生建立在人類社會的一種共同需求——交流需求的基礎之上。

  當某個社會不接觸外界時,他的傳統、社會習俗只會在漫漫歷史中自然演化,演化的速度和演化的幅度都很小,但一旦接觸到其他文化,受到衝擊,這種演化就會加劇,甚至發生質變。

  大眾傳媒是人類交往的最強有力的武器。它加大了人類社會的交流速度和流量,社會在信息的交換中產生了新的融合文化。

  電視傳播又是大眾傳播的強勢媒體,它藉助電視媒介創造了電視文化,電視文化又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一)電視文化的綜合性

  首先,電視文化是視聽的綜合,它讓人們不僅見其形,而且聞其聲。其次,電視文化是藝術的綜合。有人把電視稱為第九藝術(詩歌、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電影、電視),就是說它吸取了前八種藝術的表現方法與表現手段,綜合形成了一門新的藝術。確實,當你步人電視藝術領域,你會發現它的綜合性和兼容性,遠非其他藝術可比。在這裡,不論是政治的、經濟的、科學的,也不論是新聞性的、商業性的、娛樂性的、文學性的材料,都可以加工成融圖像、聲音、色彩於一體的各種節目,展示在各種各樣的人群面前。受眾所接受的是整體的信息,它不僅包括有形有聲的外殼,還有相關的情感與氛圍。

  (二)電視文化的大眾性

  電視文化從總體上說屬通俗文化範疇,具有大眾性。通俗文化相對來說對受眾的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較低。大多數電視節目對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甚至根本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的人,在接受上也不存在或極少存在障礙。因此,電視受眾具有極強的廣泛性。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不會看報、看雜誌,但卻可以看電視。電視對文盲、半文盲來說,是他們的“福音”。正因為如此,春節聯歡晚會才會成為全國億萬個家庭的“節日盛宴”。這就要求電視文化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賞”,要努力為儘可能多的受眾服務。電視文化的大眾性要求電視傳播儘可能滿足現代觀眾的心理需求。現代觀眾對電視傳播的心理需要突出表現在對最新信息的獲得上和對情感的認同上。鑒於此,電視的新聞類節目一定要快、要新,重大新聞要搶第一時間;重要體育比賽、重要的文藝演出、重大慶典活動等要搞現場直播。因此需要採用“現在進行時,,播出,很多很難遇到的事件(如“9·11”事件)、很多戲劇性的情節(如奧斯卡頒獎典禮)、很多極富刺激的懸念(世界盃足球賽決賽),能極大地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能為電視臺的經營帶來極好的商機。

  電視文化的大眾性還因廣播通信衛星的使用而得到擴張。維也納新春音樂會、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受眾超過10億;各國的人們可以通過電視知道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知道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重大科技成就乃至各種名人趣事。電視文化這一通俗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增長了人們的見識,真正使人類的交往得到普遍發展。

  (三)電視文化的社會性

  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繫的總體”、“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

  人的社會性是指人在社會中的互動、學習、思考和行為,成長為社會的一員。人類社會在發展,作為社會一員的人也在發展。如今影響人的社會化進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學校和大眾傳媒。

  大眾傳播使孩子們獲取了大量家庭、學校中所沒有給予的知識,成年人也在工作之餘從大眾傳播媒介中接受再教育,獲得信息。大眾傳播使人越來越見多識廣,進而也加速了自身的進步進程。

  社會化是人的社會性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是每一個成員自覺不自覺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使自己逐漸具備該社會群體所應具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適應所在社會或群體的行為模式和行為規範的過程。

  電視作為“第一傳媒”,幾乎是每時每刻地、連續不斷地傳播著政治、經濟、科技、法律、文化娛樂等各種各樣的信息。

  電視傳播的廣泛的社會性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化進程。前面說到,家庭是影響人的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對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來說,這個家庭絕對脫離不了電視文化的影響。電視把劇院、電影院、博物館、美術館都搬到了家庭中,使文化娛樂家庭化。同時,家庭活動則電視化了。這種因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人們觀念、行為、態度等方面的改變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長久深遠的。

  電視文化在人的社會化進程中對於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絕對不可低估

  西方國家把從小看電視長大的人稱做“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電視文化時代的人”。這些人有著迥然不同於傳統文化教育出來的人的品格和特質。這些人知識面廣、感覺敏銳、自信心強,對新潮東西極感興趣,他們往往將電視和現實等同起來,他們判斷事物的價值取向是面向未來的、新潮的、非傳統的、不保守的。同時,電視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給這些人不少消極的影響,他們中的一些人往往輕視傳統,割斷歷史,缺乏明確的是非標準,缺乏謙虛謹慎的態度。

  電視文化對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絕不亞於任何一本教科書。電視傳播中體現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倫理道德;電視節目中推崇或貶損的形象、肯定或否定的理念行為,都會對他們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產生深刻的影響。

  (四)電視文化的互跨性

  隨著20世紀60年代廣播通信衛星的發明、使用,電視傳播衝破地區、民族、國家的界限,電視文化由區域性文化發展成國際性文化。於是電視傳播中的跨文化傳播擺在了電視傳播工作者面前。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自覺不自覺地帶有民族的個性,有其自身的特色與風格。作為電視文化傳播活動中的電視廣告,同樣不可避免地刻上自己民族文化烙印。

  比如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中國的電視廣告中做送禮文章的比比皆是,而且不分季節、不分對象,冬天送、夏天送,送老人、送小孩,送得不亦樂乎。很多西方國家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也很快就帶上了中國特色,可口可樂逢年過節就會推出家人團聚,大吃大喝的廣告,併在廣告中刻意強調中國紅與可口可樂包裝顏色的一致。

電視文化的構架形態

  支撐電視文化的基礎是生動的音像符碼和具有矢量性質的信息傳播,以及不斷整合併反過來以輿論反饋的形式對音像符碼的製作者產生影響的觀眾。

  第一,具有生動的音像符碼是電視的特點和優勢。聲音表達和圖像表達,電視可以兼其所長。聲音表達有聽覺形象,但畢竟耳聞不如目睹,聽覺形象加上視覺形象,同觀眾的視覺印象和感性體驗才更為接近。這種電視的直觀作用,既可看到又可聽到,能使受眾真正身臨其境,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恢復了人際傳播的感情色彩。

  同時,電視那有聲有色的畫面所蘊含的信息量也是非常豐富的。幾乎在任何地區,只要設備可以到達,它都可以把現場實況轉化為圖像、聲音符碼,通過熒屏傳送給觀眾。這種傳播類似於直接複印,它全面地提供著現場信息,比如報道一個人說話,他的情緒如何,介紹一個人的工作情況,他是在工廠,還是在寫字間,觀眾都一目瞭然,甚至編輯、記者不打算傳播的信息,如被採訪者穿什麼衣服,什麼季節,觀眾也一目瞭然。

  第二,電視活動的根本任務就是傳播信息,信息具有矢量性。電視傳播是傳播者和受眾兩個載體之間的思維信息的交換,是雙向互動的。對一個社會的人來說,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被傳播者。今日社會的信息載體實現了現代化,把人與世界的距離大大縮小了,它由過去的橫向傳播發展為豎式傳播(又叫垂直傳播),電視傳播藉助衛星接收技術更是如虎添翼,跨越不同社會區域和社會群體,把信息傳播到四面八方。這自然會衝垮各種社會籬笆,對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和發展。

  這裡面其實蘊含著這樣一個命題:人創造了信息文化,信息文化也幫助著人完成著自己的實現。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其實人自有了交流和文化,就開始為自己架起了一座從自然界通向人類社會的文化橋梁,正是因為有了這座文化橋梁,才把人類從動物的群落中一步步地超渡到彼岸。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使得這種超渡的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為人的自我實現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條件。人類文化愈豐富,信息交流愈發達,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和改造的能力及作用也就更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

  第三,作為三元結構的觀眾,無疑是電視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自然也是電視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因為電視文化是一種人文化,它必須研究人,研究觀眾,沒有觀眾就沒有電視文化。而研究觀眾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研究其心理結構及傳播效果。比如,在不同時間情景,早上或晚間,乎日與假日,“黃金時間”與“非黃金時間”,觀眾對電視傳播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大量的調查結果表明:廣大觀眾並不是大眾傳媒可以輕易擊中的“靶子”,在許多情況下,只能取得有限的、直接的勸說效果,其效果的大小,因人因事因地而異。正如美國學者富貝爾森在《傳播與輿論》一書中所提出的:“某些傳播在某些問題上被某些人在某些情況下所註意,產生某些效果。”

  所以,電視文化傳播必須是在觀眾接受的過程中實現的,沒有觀眾的廣泛參與,電視文化就不可能發揮它應有的文化功能,電視所創造的文化價值也會落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泡芙小姐,林巧玲,Mis铭,Lin,刘维燎,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電視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