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健康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現代健康觀[1]
現代健康觀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處於良好狀態。
基於不同視角的現代健康觀[2]
(一)衛生經濟學視角
健康一般被定義為在既定的生命周期內沒有疾病。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而從衛生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現代健康觀則是整體健康。整體健康涉及生理、心理和道德三大因素,諸多的社會和環境因素會對人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而健康本身就是一種個人財富或社會財富的代表,它是人生幸福指數的決定因素之一
對於整體健康的經典詮釋,首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4年世界保健大憲章中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十項標準:(1)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2)善於休息,睡眠良好;(3)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4)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5)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6)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7)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8)頭髮光潔,無頭屑;(9)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鬆.有活力:(10)足趾活動性好,足弓彈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腳沒有疼痛、沒有畸形。簡而言之,一個健康的人必須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係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健康本身固有的內在價值彰顯為一種人生財富,除此之外,健康還延伸出對人類發展的多個維度的工具性價值。然而,與同樣是人力資本構成形式的“受教育程度”相比,很難找到類似於“學歷”這樣的指標對其進行相對精準的測量。國內比較多地運用“自評健康”法,劉國恩介紹了四種健康測量指標:人體測量指標、存活率和死亡率、發病率、總體健康和功能狀態等。
整體健康強調生命的質量,強調預防優先。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醫療領域是和科學技術進步聯繫最密切的領域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醫療儀器設備、藥品和診療技術層出不窮。現代醫葯可以使50年前甚至20年前可能無法診斷、無法醫治的疾病得以治療。目前,醫學重點已從診斷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
(二)勞動經濟學視角
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看。健康是一種持久性的資本存量,無論是在巨集觀層面抑或微觀層面均是如此。國民健康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重要方面,是決定一國人口發展、國家競爭力以及人力資源總體質量的構成要素。健康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尤為重大,個體的健康程度對其勞動力參與、就業、有效工作時間和收入等方面的影響非常顯著。良好的健康不僅能提高個體的勞動生產率,還可以增加其勞動時間(Mushkin,1962)。在同等條件下,教育等其他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取決於人們的期望壽命、力量、精力和持久力(舒爾茨,1987)。例如,在增加教育培訓投資的同時,倘若工作壽命延長、體能增強,會增加向更高收入崗位流動的機會。
衛生經濟學家邁克爾·格羅斯曼指出,健康既是一種消費品,也是一種投資品。 因為它可以使消費者感覺良好,同時健康狀態又將決定消費者用於工作和閑暇的時間的多少,生病天數減少的貨幣價值就是健康投資的回報。對於勞動者來說,用於醫療方面的開支屬於“勞動能力的修理費用”。由於窮人相對容易患病,而窮人的最大資產是其體能,所以增強窮人體質可以從增加人力資本、減少醫療支出兩方面增進其福利。
疾病風險是人們面臨的諸多風險中不確定性高、危害嚴重、涉及面廣、紛繁複雜、直接關係到人類生存的一種特殊風險。人通常具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在生重病時會盲目求醫.患病不僅影響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醫療費用往往超出患者的負擔能力,這就導致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即所謂的疾病風險。疾病風險在各個國家都趨向於聚集在社會底層。那些收入低下、工作場所多為“苦、臟、累、險、毒” 以及生活環境糟糕的居民群體死亡率往往最高。事故、損傷、暴力和許多傳染性以及非傳染性疾病都集中在相對貧窮的群體。不良健康狀況與貧困存在著惡性迴圈。歷史上,疾病和災荒是誘發社會動蕩的主要導火索,大規模流行病和傳染病改變著人們的觀念、習慣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