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資本化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深刻地認識到消費者才是市場競爭最終的決定性力量。因為他們既是市場的主人,又是給企業註入新的資本動力的源泉。因此誰能贏得最多的消費者,誰就能擁有最大的市場和巨額的資本註入,消費資本由此而生,“消費資本化理論”的構建也以此為基礎。
消費資本化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將消費向生產領域延伸,當消費者購買企業的產品時,生產廠家和商業企業應把消費者對本企業產品的採購視同是對本企業的投資,並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把企業利潤的一定比例返還給消費者。此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已不再是單純的消費,他的消費行為同時變成了一種儲蓄行為和參與企業生產的投資行為。於是消費者同時又是投資者,消費轉化為資本。
這實際上,是把消費者從產品鏈的末端以投資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既能分享企業成長的成果,同時也為企業發展註入新的動力,使消費和投資有機結合。從而使買賣雙方在這種條件下合二為一,成為一體,完成消費轉化為資本的過程。這樣,消費作為一種資本,它同貨幣資本、知識資本一樣,成為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消費資本化理論與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消費者主權理論”(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曾提出“消費者主權理論”。“消費者主權”(Consumer Paramountcy)最早見於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後來的奧地利學派和劍橋學派都把“消費者主權”看成是市場關係中的最重要原則。所謂“消費者主權”,是詮釋市場上消費者和生產者關係的一個概念,即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偏好到市場上選購所需的商品,這樣就把消費者的意願和偏好通過市場傳達給了生產者,於是所有生產者聽從消費者的意見安排生產,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商品。這就是說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最終取決於消費者的意願和偏好。消費者主權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消費者在市場上每花一元貨幣就等於一張選票,消費者喜歡某種商品,願意花錢去買它,就等於向這一商品的生產者投了一票。生產者只有使自己的商品適合消費者的需要,消費者才會投他的票,也就是願意購買他的商品,否則商品就會滯銷、生產者就會虧本。各個生產者就是通過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貨幣投票”,瞭解到社會的消費趨勢和消費者的動向,從而以此為根據,安排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種類,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從而最終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消費者主權理論也曾引起爭議,比如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曾根據大公司壟斷市場的現實提出過“生產者主權”(Producer Paramountcy)的概念,但哈耶克認為,即使是完全的市場壟斷,生產者的生產也必須遵從消費者的意願,否則大公司將失去最終的發展推動力,生產就會處於受限制的狀態中,終將失去已有的壟斷地位,這對公司和整個社會經濟都是有害的。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蘋果電腦公司、麥道公司、康柏公司等等大公司的興衰在實踐中多次驗證了消費者主權理論的正確性。
消費資本化理論與消費者主權理論一脈相承,但又突破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園囿以及哈耶克理論的局限,是通貨膨脹和消費緊縮時代理論上的創新和發展。消費者主權理論僅闡明瞭消費者的重要性,僅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即沒有探討生產者應在“消費者主權”的前提下,如何獲得消費者支持;此外,在理論模型上,消費者主權理論認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對立的,消費者的主權對應的是生產者的服從,它沒有認識到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在一定的機制下有機結合,在市場上實現消費的資本化。而消費資本化理論主要針對的問題是在新經濟的條件下,如何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有機結合,通過構建各種類型的市場制度,使生產和消費從對立走向統一,在使消費者的主權得到最大化滿足的同時,通過消費的資本化,實現企業利潤在更高層面上的最大化。
消費資本化理論在實踐和應用中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比如,消費者投資、消費者參股、消費者期權,消費者選擇權等等,通過這些方式將消費向生產領域延伸,以在不同的層次上實現消費的資本化。
消費資本化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消費者投資”,即生產者將單位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註入為消費者在本企業開設的個人投資賬戶,然後根據企業的盈利狀況,將個人投資賬戶的累計額和企業利潤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分期返還給消費者,使消費者參與企業投資、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從而達到吸引消費者,實現消費資本化的目的。
此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已經不再是單純地為了獲取商品從而滿足偏好,他的消費行為同時變成了一種儲蓄行為和參與企業生產的投資行為,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買賣雙方的對立,化解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根本矛盾。
消費資本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高效益的,一個企業即使是採用“消費者投資”這種最基本的消費資本化形式後,企業也可以獲得如下的預期效應:
第一,規模經濟效應。
消費資本化可以為企業帶來範圍經濟效應和地域經濟效應,這是規模經濟最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消費資本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本身會在學界、商界和新聞界產生很大的“註意力經濟學”效益,消費資本化同迄今為止的所有企業經營理念和銷售方式不同,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魅力,它對廣大消費者的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積极參与嘗試的心理和親和力以及願意長期合作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追趕時代潮流的消費者的眼光在新聞媒體的引導下將凝聚在最初嘗試消費資本化的企業和產品上。企業將因此被賦予尊重消費者主權、關心消費者利益的形象,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一個地方性的企業的知名度可以藉此迅速擴展到全國範圍,同時被更多的行業所熟知,有利於企業經營的產品範圍和地域範圍的擴張,規模經濟效應將非常明顯。
第二,消費聚攏效應。
當企業通過消費資本化將消費者作為本企業一位投資人和成員時,消費者也從另一端做著同樣的思考,因為消費資本化過程可以使消費者從企業長期獲益,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消費者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親和力將使消費者聚攏到這樣的企業周圍,並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保持長期的關註。若以此為基礎,企業再通過優質的產品、細緻周到的服務將更多的消費者吸引過來,在消費者心目中奠定信譽良好、親和力強的企業形象,並逐步加強互動聯繫,通過完整的信息流通渠道,用誠意和周到的服務來培養消費者忠誠度,企業的發展將得到消費聚攏效應的大力推動。
第三,資本沉澱效應。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或者說在短期內,資本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消費資本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企業創造出一個可以是十分龐大的資本存量。以“消費者投資”這種最基本的消費資本化形式為例,當企業將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消費額的一定比例(等於銷售凈收入)以記賬形式記入消費者在本企業的個人投資賬戶(實際資金已經投入到企業的再生產之中),在一段時間之後(比如1年),企業才開始按賬戶餘額和企業盈利情況按比例以資金或產品的形式分期返還給消費者,企業的收和支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這就使得企業完全可以靠後加入的消費者的投入來支付先加入的消費者應當獲得的回報,企業自始至終都保留了一個資本存量,而隨著消費規模的擴大,這個沉澱下來的資本存量將以算數或幾何基數遞增,企業的發展因此而得到了另一個渠道的資金支持。
第四,社會資本效應。
儘管“社會資本”作為一種不同於經濟學和人口學定義的資本概念在1977年的有關文獻中才出現,但在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卻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社會資本理論,特點是從人際網而不是從技術網角度解讀信息化。哈佛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是社會資本理論的創始人,他在其著作《讓民主運作》一書中明確闡明,社會資本誕生並且體現於民眾交往網路之中,由於民眾對社會經濟的參與,社會資本逐漸演進成一種能夠使人們互相信賴並恩恩相報的經濟資源,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普特南還認為,社會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社會資本的強弱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普特南之後,國外社會學者對社會資本的認識以科爾曼(James Coleman)和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為代表。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擁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要素組成,主要存在於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之中,併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而布爾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化關係網路”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社會資本的擁有者可以是個人、群體、組織、社區、企業等,其表現形式為社會結構資源,但社會結構資源本身不是社會資本,只有經過動員才能成為社會資本,行動主體對社會資本持有回報預期,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一樣具有工具性效應。企業社會資本是指企業通過縱向聯繫、橫向聯繫和社會聯繫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一個企業社會資本量的大小,受經濟結構和企業家能動性兩大要素影響;社會資本對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經濟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消費資本化理論應用於實踐可以豐富企業的社會資本量,整合市場資源,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由消費者推動的強勢市場。
第五,市場壓力效應。
消費資本化使企業在獲得貨幣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市場動力的同時,也受到更多的具有建設性的市場壓力,消費者對企業的投資和對企業生產銷售的淺層參與也有利於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意識、有利於更大範圍、更加深入地收集和處理市場需求信息、在這種市場壓力下,企業最終會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方面,甚至在產權改革、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以上僅是對消費資本化理論最基本形式即消費者投資的效應分析,更高層次的消費資本化形式則對應著更廣泛、深遠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效應。
總之,消費資本化理論的研究,不僅在經濟理論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消費資本化理論”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的重大意義和指導作用在於:
一、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提速,加快縮短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
完整的市場經濟應該包括三種資本即貨幣資本、知識資本、消費資本。幾個世紀以來,貨幣資本一枝獨秀,貨幣資本得到高度重視,但知識資本和消費資本長期處在被淡化、被冷漠的狀態,二者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長期處在消極狀態。
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只有一種貨幣資本推動時,發展後勁是不足的,發展也是緩慢的,這可以從美國、日本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看到。上世紀後期,人們開始看到了知識的動力,比如美國,在柯林頓時期就建立了知識經濟委員會,充分重視知識資本的作用,保障知識資本所有者的權益,而同期日本忽視知識資本的作用,依然採取傳統的做法,興建了3000多個企業,因此近10年期間,經濟滑坡,產業沒有升級。
總結美國日本的經驗教訓,就可以找到我們國家的發展坐標和定位。今天,世界各國都在不遺餘力地尋找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的對策時,如果我們把知識資本和消費資本也重視和充分利用起來,按照消費資本導向、知識資本創新、貨幣資本推動的模式,必將會使我國經濟大大提速,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有利於啟動民間資本。
應用消費資本可以使國家總資本翻番,貨幣資本短缺的情況可以得到緩解。當前,一邊是消費緊縮,一邊是我國居民的儲蓄總額已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為了刺激百姓花錢,決策者們出台教育產業化、降息、繳稅等等政策都無功而返,相反,百姓把錢包捂得更緊了。為什麼?都沒有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即將他們的消費視為投資,視為儲蓄,消費資本化理論將人人都視為資本的所有者,而不是誰有錢就重視誰,使平民百姓既能分享消費帶來的利益,也能成為國家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三、有利於凈化市場秩序。
長期以來,假冒偽劣充斥市場,打折削價惡性競爭等的違法違規的現象已從根本上失去了消費者是信任,擾亂了消費者的正常生活和企業正當的生產經營,一方面是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企業至今尚未找到一條真正的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營銷方式,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經濟轉型期,缺乏創新的經濟理論支撐。一個觀念改變一個世界,當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滯後,已經成為抑制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瓶頸。而應用“消費資本化理論”則可以以法律、合同等契約的形式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來吸引和培育消費者,使優秀企業獲得資金、使市場獲得長足發展,以此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四、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有一句話,他說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麼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告訴我們,大部分農民主要依靠農業為生,解決好農業的問題,就解決了脫貧的問題,消除了貧困,也才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農民富裕不了,全國的小康社會也就實現不了。“窮人”是消費潛力最大的群體,很多企業不願意傾聽“窮人的聲音”,往往遺忘和漠視“窮人的需求”。“窮人經濟學”要求我們進一步關註民生,服務“三農”,造福百姓。“消費資本化理論” 就是建立在最廣大的農民、城市平民的民生基礎上的理論,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窮人經濟學”理論。
建國幾十年來,我國農業一直在支持城市支持工業,農民的權益和利益長期被漠視被剝奪,現在中央提出工業要反哺農業,思路完全正確,但具體怎麼做?怎麼反哺?怎麼認識農民?
“消費資本化理論”認為,9億中國農民是消費資本的巨大載體,不是官員、政策、城市恩賜的對象,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農民的領袖,就是要動員、引導、組織人民自己起來開創幸福生活。要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對農民真正尊重起來,尊重他們的權益、智慧、作用。農民自己最知道自己要什麼,最知道該怎麼辦!世界新經濟研究院正在與一些縣市聯合籌建農業矽谷實驗區,在這個實驗區里,將探索新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民將成為各個經濟聯合體的股東,這有可能成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鑰匙。其實中央的決策也需要全國人民的智慧——惟有誠心誠意關註“窮人經濟學”,市場經濟才會更加健康、和諧,才會儘早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