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新新貿易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

目錄

什麼是新新貿易理論[1]

  新新貿易理論是指有關於異質企業模型(Trade-Models-with-Heterogeneous-Firms,簡稱HFTM)和企業內生產差別邊界模型(Endogenous-Boundary-Model-of-the-Firm)的理論,這兩個理論將國際貿易的研究範疇從傳統貿易的理論研究的產業間貿易轉變為研究同一產業內部有差異的企業國際貿易中所作的選擇。新新貿易理論更多是從企業的層面來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現象。

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區別

  從研究的範圍來看,傳統貿易理論主要研究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規模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而新新貿易理論則是從企業的異質性層面來解釋國際貿易和投資現象。新新國際貿易理論更多的是對跨國公司的國際化路徑選擇做出解釋,究竟是選擇出口還是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擴張戰略。新新國際貿易理論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企業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FDI決策的關係,關註企業國家化路徑方式的選擇問題。新新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有兩個模型,一個是以Melitz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一個是以Antras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前者說明同產業的不同企業在是否出口問題上的選擇。後者說明一個企業在資源配置的方式上的選擇。[1]

新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背景

  在以日本為主的世界各國,出口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近年來發現,從事出口的企業只有極少數。根據伯納德(Bernardetal.2007)的研究,2000年在美國開工的550萬家企業中,出口企業只占4%,而且在這些出口企業中,排名前10%的少數企業卻占有美國出口總額的96%。進而又發現,出口企業的生產率高於非出口企業。

  但是,新舊貿易理論都沒有能夠對“出口企業是少數高生產率的企業”這一事實做出解釋。傳統的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都沒有設想,在某個產業,當企業A從事出口的時候,同一產業的企業B不從事出口這一情況。這是因為,李嘉圖(Ricardo)的傳統貿易理論赫克歇爾-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貿易理論都假定(至少在各個產業內)的是生產率相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即企業的同質性)。

  對此,梅里茲(Melitz 2003)根據存在不同生產率的企業這一實際情況,設計了只有少數高生產率企業從事出口的模型。梅里茲(2003)理論的基本構思是,只有高生產率的企業能夠得到足夠利潤,用來負擔出口所需要的高額固定成本。進而赫爾普曼(Helpmanetal.2004)擴展了梅里茲模型,提出了生產率依出口企業、海外現地生產(FDI)企業的順序逐級升高這一模型。赫爾普曼的理論也是基於這一構思,即能夠擔負在海外現地生產所需要的高額固定成本(現地的工廠建設等)的,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這些“梅里茲式模型”已成為根據企業層面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新新貿易理論的異質企業貿易模型[2]

  新新貿易理論突破以往貿易理論的局限,開始以異質企業為重點發展新的貿易理論,為貿易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Melitz(2003)提出了異質企業貿易模型,隨後Bernard、Yeaple等學者進一步發展了異質企業貿易模型。

  1.生產率與出口

  Melitz(2003)提出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來解釋國際貿易中企業的差異和出口決策行為。Melitz建立的異質企業動態產業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壟斷競爭動態產業模型為基礎,並擴展了Krugman(1980)的貿易模型,同時引入企業生產率差異。

  Melitz(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貿易能夠引發生產率較高的企業進入出口市場,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能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甚至退出市場。國際貿易進一步使得資源重新配置,並流向生產率較高的企業。產業的總體生產率由於資源的重新配置獲得了提高,這種類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貿易理論沒有解釋過的貿易利得。生產率最高的企業將能夠承擔海外營銷固定成本並開始出口,生產率居於中游的企業將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當削減關稅、降低運輸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場規模時,整個產業的生產率也會得到相應提高,這些貿易措施都將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場銷售的平均生產率。Bernard與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個異質企業貿易模型,與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採用的是Bertrand競爭而非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主要關註企業的生產率和出口之間的關係。Bernard等模擬了全球範圍內貿易壁壘削減5%的情形,研究結果是貿易額上漲了39%,總生產率也由於低生產率企業倒閉和高生產率企業擴張出口而上升。Melitz和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場規模、生產率和貿易的關係,並指出不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由該市場中企業的數量和平均生產率水平內生決定的,市場規模和貿易會影響競爭的激烈程度和異質企業的市場決策。總的生產率水平取決於市場規模和貿易帶來的市場一體化程度的雙重作用,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越高,生產率水平越高,而利潤越低。該模型對於研究區域貿易一體化的影響有一定價值。

  Yeaple(2005)的研究試圖解釋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系統性差異,Yeaple將貿易成本與企業的進入、技術選擇、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類型等四方面決策聯繫起來,有效地解釋了不斷增加的技術溢價的原因。Yeaple(2005)模型與其他模型的創新之處在於企業異質性是貿易成本、技術特征、工人技術異質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對於國際貿易對技術溢價和能觀測到的產業層面上的生產率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鄧翔、路徵認為新新貿易理論將企業異質性成功的引入到國際貿易模型中,從微觀層面解釋了貿易的發生及影響,從而開拓了國際貿易研究的新領域。該論文解釋了為什麼好的企業做國際貿易,而較次的企業做國內貿易這一現象,該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可以提高產業生產率水平和社會福利,所以在政策上應該促進自由貿易而不是貿易保護。

  2009年4月李春頂、王領以經典的新-新貿易理論模型框架為基礎,拋棄了其中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不可知且服從隨機分佈的假設,將企業技術選擇文獻中關於技術和產品邊際生產成本可預知的假定引入,對現有模型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和補充,指出不應給予企業出口優惠和補貼,而應創立良好公平的市場環境,讓企業自主選擇。

  2.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

  Helpman,Meil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慮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決策,即企業以出口還是FDI的形式進行國際化。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業究竟是選擇出口還是FDI是由企業根據其生產率預先決定的。從實證檢驗看,採用離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預測能力,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以及出口成本的變化、或FDI成本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各國各個產業內生產模式的。Helpman,Melitzand Yeaple(2004)對出口和FDI關係研究的貢獻與Melitz(2003)對異質企業貿易的貢獻一樣傑出。引入企業異質性特征後,可以將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區分開來,確定哪些企業從事出口而哪些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企業生產率差異使得企業可以進行自我選擇。只有生產率最高的企業才會成為跨國公司,生產率處於中等水平的企業出口,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在國內市場銷售。

  2009年李春頂以國際貿易前沿的新)新貿易理論框架為基礎,擴展了理論模型,得出生產率高的企業應該選擇對外直接投資,而生產率低的企業應該選擇出口貿易的結論。同時,選取我國36個行業的1997)2006年的數據,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估算和矯正行業全要素生產率,並將理論應用到實際,解析和得出了我國不同行業應有的國際化路徑選擇。

  2009年5月孫艷琳通過對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比較,從貿易分工基礎和國際貿易所得兩個方面剖析了新新貿易理論的特點,探討了新新貿易理論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競爭的實踐意義,並對新新貿易理論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指出在企業異質性客觀存在的條件下,國家要提高開放經濟的貿易所得,必須切實扶持好本國大企業,並提供具體扶持的作用變數。

新新貿易理論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2]

  1.產權不完全契約

  Antras(2003)另闢蹊徑,將Grossman-Hart-Moore的企業觀點和Helpman-Kmgman的貿易觀點結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下,提出了一個關於企業邊界的不完全契約產權模型來分析跨國公司的定位和控制決策。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兩種公司內貿易的類型,在產業面板數據分析中,公司內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產業的資本密集度更高;在國家截面數據分析中,公司內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國家的資本)))勞動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國公司的邊界和生產的國際定位,並能夠預測企業內貿易的類型。計量檢驗表明該模型與數據的質和量的特征相一致。Antra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論框架中,將Melitz(2003)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Antras(2003)企業內生邊界模型進行結合,在兩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理論模型。Antra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異質企業選擇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選擇不同的所有權結構和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地點。生產率差異較大的產業中主要依賴進口投入品,在總部密集度高的產業中一體化現象更為普遍;一個產業部門的總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會依賴進口獲得中間投入品。Antras(2005)建立了一個動態一般均衡李嘉圖南北貿易模型解釋國際契約的不完全性導致產品周期的出現。產品周期是由於南方國際契約的不完全特性和高技術投入品重要性隨著產品的年齡和成熟度下降(產出彈性減小)而產生的。不完全契約減少了產品開發,低技術投入品會轉移到南方以便利用南方的低工資優勢。這種轉移首先會通過FDI的形式在企業的邊界內發生,其後一段時間,會通過外包形式在企業邊界外發生。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約導致北方的均衡工資高於南方。無論企業採用哪種組織形式,專用性投資都會扭曲,如果中間投入品供貨企業比最終產品供貨企業更能創造剩餘,那麼外包的激勵就會增大。

  2.契約體制與比較優勢

  Grossman&Helpman(2005)分析了契約環境對外包的影響。他們用特定關係投資所占的比重來界定一國的法律環境。給定每一個國家零部件生產商的數量和相對工資水平,一國契約環境的改善提高了在該國外包的相對利潤。全球契約投資比重的上升對北方的外包有利,南方法律環境的改善可能提高或降低當地的外包數量,但是提高了來自北方的外包數量。Nunn(2005)分析了契約不完全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他把法律規則作為契約不完全性程度的主要衡量標準,實證分析表明,有更好法律體系的國家,其契約密集型投入(intensiveincontract-dependentinput)高的產業出口更多。即契約體制是比較優勢的一個重要來源。

  3.契約與外包

  Antras和Helpman(2006)將Antras和Helpman(2004)的異質企業國際生產組織模型普遍化,允許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約摩擦(contractualfrictions),並允許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國家而異。擁有異質性生產率的企業決定是否實行一體化或將中間投入品的生產進行外包,並決定在哪個國家進行。最終產品的生產企業和中間投入品供貨企業進行關係專用性投資,只能進行部分契約化,或者以一體化企業形式,或者以市場交易形式。在均衡點,企業的生產率水平不同,選擇的所有權結構和供貨商地點也不盡相同,契約制度的質量變化對企業組織形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新新貿易理論的理論價值[3]

  以梅里茲模型為核心的新新貿易理論開啟了國際貿易研究新領域,其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新新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補充,尤其是對新貿易理論的補充;新新貿易理論在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放鬆了企業同質的假定,從異質企業角度提出了貿易的新觀點,從而在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第二,新新貿易理論確立了新的研究視角。傳統貿易理論從國家和產業層面研究貿易的產生及其影響,而新新貿易理論是從企業這個微觀層面來研究貿易的基本問題,使得國際貿易理論獲得了新的微觀基礎和新的視角。

  第三,新新貿易理論有可能為其他的經濟學科,特別是空間經濟學帶來新影響。空間經濟學的基礎來自於國際貿易理論赫爾普曼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通過引入區位因素,從而產生了新經濟地理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大膽預計,如果在新新貿易理論引入空間因素,將會產生新新經濟地理理論

  當然,儘管新新貿易理論的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但其較為嚴格的假設前提仍然導致瞭解釋力的局限性。首先,該理論沒有充分考慮產品差異性,產品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產品的功用上,還體現在技術含量、功能多樣性、質量、檔次等方面,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差異化市場細分,將市場分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業的產品主要銷往高端市場,而一些企業產品銷往低端市場,新新貿易理論還不能解釋如技術含量等差異帶來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其次,新新貿易理論還有待引入企業異質性的其他內涵,企業異質性不僅體現在生產率、企業規模組織結構等方面,還體現在跨國經營方式(出口、FDI、獨資合資等)、企業戰略市場定位等方面。第三,沒有考慮家庭和企業的動態最優化決策,新新貿易理論的均衡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下得到的結果,沒有考慮家庭和廠商的動態最優化均衡。

  新新貿易理論從企業的異質性入手說明瞭貿易的好處,蘊涵著豐富的政策含義:(1)對於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來講,應積极參与國際國內分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有利於提高行業生產率水平,充分發揮優勝劣汰效應。因此,無論是作為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推動出口導向和對外開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將有利於本地的經濟發展。(2)新新貿易理論找到了一條提高生產率的新路徑,在不提高單個企業生產率水平的情況下,一國仍然可以通過貿易和開放來提高一個產業甚至全國的生產率水平。

  但是,新新貿易理論也表明,自由貿易可能給落後地區帶來負面的衝擊和影響:(1)市場開放可能對落後地區某些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例如,一些技術含量高但對地區未來經濟發展卻頗為關鍵的產業,可能由於外部高效率企業的進入而衰退,所以在引進外部企業的同時,還應考慮這些企業對本地區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2)自由貿易導致了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利潤和市場份額向高生產率企業轉移,這可能導致資源過度壟斷而造成整體市場效率的損失。(3)如果貿易僅發生在部分地區,這可能會拉大地區內部的差距,固化地區分工。如我國的沿海和內地,由於受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沿海企業更易獲得貿易帶來的好處,而內地企業則更傾向於滿足國內市場,這也是地區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1.0 1.1 陳緒東.新新國際貿易理論在中國的實施案例.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1月第3捲第1期.
  2. 2.0 2.1 張娜.新新貿易理論文獻綜述.現代商貿工業,2011年第9期.
  3. 鄧翔路.新新貿易理論的思想脈絡及其發展.財經科學,2010年總263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Lin,寒曦,Mis铭,Tracy,LuyinT.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新貿易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贾同学的老师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9日 11:24 發表

是“和企業內生產邊界”吧,少了個產

回複評論
LuyinT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10日 09:52 發表

贾同学的老师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9日 11:24 發表

是“和企業內生產邊界”吧,少了個產

我剛好看到給改過來了,下次如果你還有看到什麼小錯誤,你也可以隨手更改和我們分享哦!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