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新新媒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新新媒介[1]

  新新媒介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其特征是其消費者即生產者,並且生產者多半並非是專業人士。

  新新媒介一說源自美國媒介理論家、科幻小說家保羅·萊文森,“如果說新媒介(new media)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一代媒體,一旦上傳到互聯網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iTunes播放器、亞馬遜網上書店、報紙的網路版、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那麼新新媒介就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濫觴於2O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有博客網、維基網、第二人生、聚友網、臉譜網、掘客網、優視網、推特網等”。

新新媒介的特征[1]

  新新媒介有顯著的特征:

  1.新新媒介一般是免費的;

  2.其多半是非專業人士進行信息的生產;

  3.新新媒介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

  4.其消費者即生產者;

  5.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新媒介的出版人、製作人和促銷人;

  6.每個人都能憑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新新媒介去進行自我表達或出版

新新媒介的分類和排序[1]

  新新媒介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按新聞屬性劃分有博客掘客維基推特等;按社交屬性劃分有聚友網、優視網;按社會功能劃分有政治媒介和娛樂媒介;按媒介形態可分為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按軟體功能劃分有一般系統和專用系統;按自主性和控製程度劃分各新新媒介略有不同。

  新新媒介可以按四種參照排序:年譜、分類、用戶人數、重要性;按問世年代排列,依次為博客網、維基網、第二人生、聚友網、臉譜網、播客網、掘客網、優視網和推特網;按分類排列,新聞類的有博客網、維基網、推特網;交友類有聚友網、臉譜網、推特網;按用戶人數排列依次為優視網、臉譜網、聚友網、掘客網、推特網、第二人生。

新新媒介引發的倫理問題及對策[2]

新新媒介引發的倫理問題

  (一)網路謠言與煽動

  《辭海》這樣解釋謠言: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沒有公認的傳說。謠言的危害大小決定於謠言者、謠言內容、媒介。“新新媒介”門檻低,誰都可以使用,缺乏監管,傳播效率高,降低了謠言成本,擴大了造謠人群,危害比舊媒介、新媒介大得多。

  以“新新媒介”中風頭最勁的微博為例。2011年底,全國微博用戶超過3億,一條微博發出去在理論上有3億人能看到,微博傳播謠言的能力之強是前所未有的。如2011年3月的13本大地震,有網友發佈微博造謠核污染已經波及我國沿海,被拘留10天。在7.23動車追尾事故中,有網友“郭瑤”利用微博造謠行騙,發佈虛假信息博得同情,騙取慰問金。今年春運期間,有微博稱高鐵G15起火燃燒,後被證實為造謠,有微博稱造謠博主已經被刑拘,後又經記者調查,“被刑拘”這條微博也是謠言,謠言復謠言,“謠中謠”就這麼在微博中誕生。

  (二)網路欺凌與攻擊

  利用“新新媒介”進行網路欺凌和攻擊是當今網路倫理問題的熱點,最常見的是辱罵、抵制、侮辱等。網路欺凌在未成年中尤其厲害。據調查,香港有三成中學生受到過網路欺凌,參與欺凌的人高達18% ,網路欺凌成為新型的校園暴力。網路欺凌在“新新媒介”中找到了與現實欺凌結合的渠道——視頻網站。在百度視頻中輸人“學生打人”,視頻共有1 372個,“女生打人”視頻有1 287個。這些視頻中,很多都有相當高的點擊率,在打人過程中都有大量“看客”叫好,對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不良影響。

  名人的網路攻擊有很壞的示範作用,危害性大於普通人。僅2012年頭三個月就有“方寒大戰”、“六六鬥三”、“甄趙事件”在微博中捉對廝殺。微博儼然成為這些明星互相攻伐的戰場,負面影響不言自喻。

  (三)網路欺騙

  “新新媒介”上的欺騙十分嚴重,作為社交網站之一的婚戀網站,其交往方式更有利於不良分子進行欺騙。與利用QQ這種傳統的網路欺騙方式相比,婚戀網更有利於包裝個人身份。婚戀網個人主頁中有詳細的個人介紹,配以相片、誠信等級,虛假身份更容易包裝,對受害者更有迷惑性。比起QQ中賬本式的搜索結果,婚戀網中對網友的搜索更加精準,客觀上也更有利於有針對性的欺騙。QQ中只有一個模糊的頭像和一串數字,婚戀網中的註冊者看起來就立體、豐滿多了。比起QQ交友,不良者在婚戀網中公佈的虛假信息更具欺騙性。

  (四)非理性輿論

  “新新媒介”以其前無古人的自由言論程度,成為輿論的樂土。輿論雙刃劍的本質不會隨著媒介發展而改變,在正面輿論擴大的同時反面輿論也如影隨形。作為2011年十大微博事件的“藥家鑫”案,反映了中國當今網路輿論的亂象。在判決前後,網路輿論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邊倒。判決前,微博上對藥家鑫一邊倒地口誅筆伐,喊殺聲不絕,把藥家鑫塑造成“富二代”、“官二代”,給判決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有人就認為藥家鑫是被輿論殺死的。判決後,就賠償金的問題原被告再次對簿公堂,網路輿論也迅速跟上並轉向,又一邊倒地指向受害方張家,指責張家“出爾反爾”、“無恥”。一個看似簡單的案子,非理性輿論給原被告雙方都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五)網路暴露與揭露

  “全民出版”的“新新媒介”,是網路暴露的溫床。有些成名心切的人利用“新新媒介”這一手段,不惜暴醜露惡、嘩眾取寵,以犧牲個人尊嚴和社會價值觀為代價出名。木子美利用博客暴露自己的性行為,是第一代利用“新新媒介”暴露自我的人。之後的自我暴露升級為視頻,如乾露露“浴室徵婚”視頻。“新新媒介”有無限放大的能力,自我暴露的結果往往超出暴露人的初衷。郭美美炫富不過是想在微博中積累些人氣,不成想卻成為被微博推倒的第①截止2012年4月10日的統計結果。

  一張多米諾骨牌。溧陽市衛生局局長把微博當簡訊用,網路直播開房調情,推動官員“新新媒介”的普及教育。網路揭露在“新新媒介”中的代表是維基解密。維基解密再次引發了傳播自由與國家利益的矛盾,美國的民意調查證實這種兩難選擇,45% 的人支持維基解密,41% 的人反對 。傳播自由的初衷是為了民主,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但過度的自由反倒會損害國家利益。

  (六)虛假“挖掘”

  新聞受制於金錢而出現虛假現象,這在掘客網中有新的表現。掘客網是靠網友自發推薦來決定網路中新聞重要性的媒介,一次網友推薦就是一次“挖掘”。花錢買“挖掘”的現象在國內還不常見,這主要是西方國家進行選舉使用的手段。但我們也應當警惕這種不良手段,特別是在商業宣傳上。

  (七)版權問題

  “新新媒介”一般不需要付錢,這與旨在規範利益分賬的版權規定有矛盾。視頻網站是“新新媒介”中侵權的重災區,互相之間的版權官司不斷。相比於商業性質的視頻網站,“新新媒介”的個人用戶侵權行為更難界定。“新新媒介”是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於一身的,在人際傳播中不存在侵權行為,如果變成大眾傳播就涉嫌侵權。有些網友利用“新新媒介”進行人際傳播時使用某版權作品,但卻起到大眾傳播的作用,甚至被用於商業。主觀上的無意造成了客觀上的侵權。

  (八)技術歧視

  任何一種新技術在普及的初期都對一些使用者產生客觀上的歧視和排斥。現今,“新新媒介”的主要硬體——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仍然比較昂貴,移動設備的軟體入門較難,用慣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人尚且不習慣,更何況很少使用電腦的老年人了。即使是正在使用“新新媒介”的人,話語權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用戶的現實身份,絕大多數普通用戶是“失語者”,“新新媒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以上八種倫理問題可以歸為三類:第一,從各方面來看都是負面的倫理問題,如網路謠言、網路煽動、網路欺凌、網路攻擊、網路欺騙、虛假信息、網路侵權;第二,由使用程度決定正負面,如網路輿論、網路揭露;第三,無法避免只能儘力做好,如技術歧視。

規避“新新媒介”倫理問題的對策

  整體、客觀、兼容開放、互利互惠、真實、無害、尊重等原則規定了網路交往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是我們制定對策的基本參照 。在“新新媒介”中,重建網路交往的價值取向很重要。努力塑造和諧的價值觀念,做到網路交往自由與規範、責任的統一,公德與私德的統一,共用與互惠的統一,興趣與專業的統一,尊重數字的表達方式。

  (一)在技術層面上

  “新新媒介”是發展中的技術,很多問題還沒有顯現,如果等到所有的倫理問題都暴露再解決就晚了。這需要我們在某種“新新媒介”問世之前就進行技術預測,在技術使用的過程中進行技術評估,及時依照反饋的問題進行調整。總之,在技術發明使用的所有階段,不能只關心技術的合理性、高效性和經濟性,不能利潤目標一家獨大,要引入倫理評價體系,避免有可能發生的問題—— 治未病,對已經產生的不良苗頭要及早清除,在問題出現後更要及時跟上解決。如“新浪”組建闢謠小組,時時對博客、微博、視頻中的內容進行監控,一旦有網路謠言出現就及時刪除。

  (二)在道德層面上

  從傳統倫理中汲取智慧,對我們規範“新新媒介”有重要意義。傳統中國一直都有“以道馭術”的技術倫理,技術的發明和使用除了追求方便和利益之外,更要遵循事物本質自然而然的規律,做到高效與合理的統一。中國傳統技術把追求“大道”作為目標。“大道”在傳統技術中可以理解為平衡和諧地照顧到各方衝突和制約,包括個人與社會衝突、心靈與物質衝突、近期與長期衝突、人與自然衝突等。“新新媒介”作為一種技術,其中的一些要求也要符合“大道”的基本原則。中國傳統道德還規範了合理使用技術的手段,如“致良知” ¨ ” 。人性向善,跟隨自身最朴素最本質的想法行事,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做出的事往往最自然而然,技術也往往離“大道”目標最近。

  西方傳統道德對“新新媒介”技術同樣也有目標和手段上的指引。西方傳統上把“德性”作為道德實踐的目標。與中國的“大道”不同,“德性”更強調理性在其中的作用,把理性的選擇作為道德的標準,如果人們把理性內化到自身,自然地遵從理性的指引,也就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樣就能稱為“德性”。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是追求“德性”的手段。在對技術的好壞尚不瞭解的情況下,在實踐中通過理性選擇“中道”是必要的,這樣既避免了由於不作為產生的消極害處,又避免了非理性作為產生的積極害處 ¨ 叭 。在制定“新新媒介”道德標準的時候可以參照“功利主義”的道德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旦確定了道德標準,就以“道德律”的形式教育和規範網民,培養人們理性使用“新新媒介”的素質,把理性內化為網民的道德習慣,這是解決倫理問題的根本方法。同時,還要註意,在利用傳統道德規範“新新媒介”的時候,必須結合時代和具體技術的特點,有選擇、有改動地學習,切不可原樣照搬。在道德自律的同時,道德他律也要結合使用。

  (三)在制度層面上

  “新新媒介”空前自由,傳統的監管審查方式難以奏效,政府需要改變管理方式,變堵為導,積极參与到“新新媒介”的傳播當中,以一個參與者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引導“新新媒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民主優勢。政府要營造“文以載道”的文化輿論氛圍,製作適合各種“新新媒介”的文化產品,對媒介使用者產生“春風化雨”的影響。

  “保底”用的法律法規更要跟上。當下,我國在“新新媒介”方面存在很大的法律漏洞。要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上體現後發優勢,關註國外已經出現、國內尚未出現的網路倫理問題,做好事前防範。在應對飛速發展的“新新媒介”時,正式法律的出台的確跟不上其發展速度,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及時出台政策、規則、法律解釋、判案標準等。

  “實名制”是網路常用的管理方法。中國自古就有“物勒工名”的傳統,實名制在很大程度上規範了網民的行為,對潛在的不良行為有震懾作用。一些“新新媒介”網站就採用實名制(如百合網),益處明顯。但實名制有利有弊,個人信息容易泄露,對網路資源占用大。

  “新新媒介”上都是“陌生人”,缺少“熟人社會”的制約。發展網路社區,構建“網路熟人社會” ,應該是不錯的解決途徑。事實的確如此,Google、Twitter都已建立成熟的網路社區公約,現實交往中的限制正在走向虛擬交往,這值得我們借鑒。“新新媒介”是個新事物,但倫理問題比所有媒介都要多,都要大。今天,對於“新新媒介”倫理問題所作的所有研究都是暫時的,期待在實踐中不斷修正。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李剛.新新媒介的幾種類別及其在中國的形態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 虎業勤,沈繼睿.“新新媒介”的倫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Mis铭,LuyinT,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新媒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