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風險防範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外匯風險防範[1]
外匯風險防範是指企業針對外匯市場匯率可能出現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決策,以減少或消除外匯風險對企業的影響。
外匯風險防範的原則[2]
在防範外匯風險的過程中,採用哪種方法較為理想,以及將風險降低到何種程度,涉及一個原則問題。
1.最低成本原則。採用任何一種方法規避外匯風險,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所以在眾多方法中,就有一個具體選擇哪種方法的成本比較問題。如果遭受外匯風險而造成的損失小於採用防範方法所花費的成本,那麼採用該種方法就沒有必要。比如,企業為了迴避遠期支付而可能產生外幣匯率升值的風險,往往會採用按即期匯率購入外幣的方法。衡量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就要分析遠期支付產生外幣升值的風險程度是否大於企業用本幣購買即期外幣的到期利息損失。如果企業的本幣資金來自貸款,就要與到期的貸款利息相比較來確定這一避險方法的取捨。
2.迴避為主原則。企業進行匯率變動預測,選擇適當的操作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利用風險進行投機活動,而在於規避可能面臨的風險。根據這一原則,企業在選擇各種方法時,應本著保守的原則,不能把企業的理財活動變成一次賭註,為賺取較大的收益而採取激進的冒險措施。
3.預測先導原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地迴避外匯風險必須建立在對匯率變動走勢的科學預測基礎上。這就要求在選擇具體操作方法時,堅持理論與實際、定量與定性、歷史與未來相結合的辦法對匯率波動的趨勢進行外推預測,以確保實施方法的準確有效性。
外匯風險防範的手段與方法[3]
在外匯市場上,有些銀行可能從不涉足外匯市場,有些銀行則是外匯市場的活躍參與者。有些銀行只是限制自己為公司或客戶做外匯交易的代理人,而另一些則是自己進行積極交易。但是,許多銀行對匯率風險的限制都以經驗或主觀判斷為基礎的,少數銀行嘗試著利用類似於利率風險管理模型的方法進行外匯風險的防範。
企業如何避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外匯風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由於企業與銀行不同,不是以賺取匯差為目的,因此,它要從自己的經營戰略出發,通過預測匯率,選擇最恰當的保值措施,來獲取經營利潤。與銀行相比,企業防範外匯風險的形式更靈活、更多樣。
- (一)企業交易風險防範的手段與方法
- 1.採用貨幣保值措施
貨幣保值措施是指買賣雙方在交易談判時,經協商,在交易合同中訂立適當的保值條款,以應對匯率變化的風險。常用的有硬貨幣保值條款和一攬子貨幣保值條款。硬貨幣保值條款是指在交易合同中訂明以硬貨幣計價,以軟貨幣支付並載明兩種貨幣當時的匯率。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如果支付貨幣匯率下浮,則合同金額要等比例地進行調整,按照支付的匯率計算,使實收的計價貨幣價值與簽訂交易合同時相同。
一攬子貨幣保值條款是指交易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用支付貨幣與多種貨幣組成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價值掛鉤的保值條款,即訂立合同時確定支付貨幣與一攬子貨幣中各種貨幣的匯率,並規定匯率變化的調整幅度,如到期支付時匯率變動超過規定的幅度,則按支付當時的匯率調整,以達到保值的目的。通常,都以特別提款權作為“一攬子”貨幣。
- 2.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有軟、硬貨幣之分。硬貨幣是指貨幣匯率比較穩定,並且有上浮趨勢的貨幣;軟貨幣是指匯率不穩定,且有下浮趨勢的貨幣。企業在交易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計價貨幣,也是防範外匯風險的重要方法。
企業在交易過程中,選擇計價貨幣應遵循以下原則:
(1)選擇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便於根據匯率變化的趨勢隨時在外匯市場上兌換交易,轉移貨幣的匯率風險。
(2)付匯用軟貨幣,收匯用硬貨幣。但在實際中,各種貨幣的“軟”或“硬”並不是絕對的,其軟硬局面往往會發生轉變,嚴格來說,這種方法有時並不能保證經濟實體免遭匯率變動的損失。企業在不能做到“出口用硬幣,進口用軟幣”時,為避免匯率風險,可以採取其他保值工具,如遠期外匯買賣、貨幣保值條款等。總之企業應該做到既有原則,又不失靈活性。
- 3.採用遠期外匯交易法
遠期外匯交易就是進出口企業把用外幣計價結算的應付(收)貨款,在合同簽訂後,同銀行辦理遠期買進(賣出)外幣貨款的合同,以貿易結算日為合同交割日,合同匯率根據相應期限的遠期匯率預先確定。
- 4.採用國際借貸法
國際借貸法是指在中長期國際收付中,企業利用國際信貸方式,一方面獲得資金融通;另一方面轉嫁或抵消外匯風險。主要有出口信貸、“福費延”、保付代理等三種形式。
(1)出口信貸是國際貿易中最常用的一種資金融通的形式,由出口方銀行直接或間接向進口企業提供貨款墊付,目的主要是通過對進口商提供資金促進出口。出口信貸有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兩種。通過出口信貸的方式。出口商的外匯風險就被轉嫁給銀行或抵消了。
(2)所謂“福費延”業務,是指在延期付款的大型機器設備交易中,出口商開列以進口商為付款人的中長期匯票,經一流的銀行擔保和進口商承兌後,出售給出口地銀行,取得扣除貼息和其他費用後的金額。由於出口商在貼現時是賣斷的,以後票據拒付與出口商無關,同時,出口商可以立即獲得現金,將外匯風險轉嫁給貼現公司或貼現銀行。
(3)保付代理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出口商既爭取不到進口商銀行開立信用證收取貨款,又對收款無把握,即以貼現的方式把進口商應付貨款的單證轉賣給保付代理商,得到應收賬款的80%一90%,其餘部分到期收進。由於出口商提前拿到大部分貨款,可以減輕外匯風險。
- 5.採用提前或延期結匯法
提前或延期結匯法是指在國際收支中,企業通過預測支付貨幣匯率的變動趨勢,提前或延遲收付外匯款項,來達到降低外匯風險的目的。
- 6.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主要包括貨幣期權、貨幣期貨、掉期外匯交易三種形式。
(1)貨幣期權賦予合約購買者在一定期限內按照規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某種貨幣的權利。期權合約的購買者擁有執行合約的權利而沒有必須執行合約的義務,這樣,企業就可以根據將來匯率的變化自主作出是否執行合約的選擇,從而達到防範外匯風險的目的。不足之處是金額和期限很難與現貨交易完全一致,而且還要支付一定的期權費。
(2)貨幣期貨實際上是金額、期限和到期日都標準化的遠期外匯合約。期貨交易的套期保值是針對現貨市場的某筆交易,在期貨市場上做一筆方向相反、期限相同的交易,用期貨市場上的盈利來沖抵現貨市場上的虧損。不足之處在於期貨合同都是標準化的,在金額和期限上很難與現貨市場完全一致,不能達到完全防範外匯風險的目的。
(3)掉期外匯交易就是買人某日交割的甲貨幣,賣出乙貨幣的同時,賣出在另一個交易日交割的甲貨幣,買回乙貨幣。特點是這兩筆外匯交易買賣的數量相等,方向相反,交割日相異。
- (二)企業折算風險防範的手段與方法
對於折算風險來說,由於折算損益是一種會計賬面上的損益,一般並不涉及企業真實價值的變動,因此,折算風險不同於交易風險,這種賬面風險主要影響到股東和債權人提供的會計報表。但這種折算損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所承擔的外匯風險。企業防範折算風險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資產負債表中性化和風險對沖。
(1)資產負債表中性化要求企業調整資產和負債,使得以各種功能貨幣表示的資產和負債的數額相等,從而受險的資產和負債之差為零。
(2)風險對沖法是通過金融市場操作,利用外匯合約的盈虧來沖銷折算盈虧。但由於稅收差異的存在,風險對沖操作有時難以有效降低企業的實際風險。
- (三)企業經濟風險防範的手段與方法
經濟風險是衡量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對潛在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其防範的主要目標是隔離這種影響。因此,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的特點,選擇以下措施降低經濟風險。
- 1.營銷戰略選擇
當本幣升值時,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將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國內市場相對來說潛力較大,企業此時應註重國內市場的開拓。
- 2.生產調整戰略
當外匯匯率波動較為劇烈,以至於上述營銷調整無濟於事時,企業應把精力轉向生產策略調整方面,著手降低生產成本,對經濟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 3.財務戰略
財務戰略是對企業的債務結構進行重新調整,以便在匯率發生變動時,企業的資產收益的下降會被相應的清償債務的成本下降所抵消。跨國公司如果預期某子公司所在國貨幣將發生貶值時,應當通過轉移定價及早將子公司以當地貨幣表示的利潤轉到母公司。反之,當預期某子公司所在國貨幣將升值時,可以延遲將該子公司的利潤轉移到母公司,甚至可以將其他子公司的利潤通過轉移定價的方式轉移到該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