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經濟綜合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的各經濟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按一定的比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它是以城市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交通運輸及商品流通為脈絡的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單元。是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域經濟綜合體的概念是由“生產綜合體”逐步演化而來的。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一個基本涵義相近但具體說法頗多的概念。僅就概念名詞看,常見的就有生產地域綜合體、地域生產綜合體、地域綜合體、地區綜合體、經濟地域綜合體、社會經濟地域綜合體等。這些名詞的差別反映了有關研究內容從單純的生產領域擴展至整個經濟領域,乃至經濟和社會領域的變化。不過,從研究的具體內容看,基本上是在經濟領域,重點是生產過程。
關於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定義,最早研究此問題的權威科洛索夫斯基認為,經濟地域綜合體是在一個工業點或一個完整的地區內,根據地區的自然條件、運輸和經濟地理位置,恰當或有計劃地安置企業,從而獲得特定的經濟效果的各企業間的經濟結合。前蘇聯國家計委生產力研究委員會主席涅克拉索夫認為,地域生產綜合體是以國家一定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的專業化部門企業的空間組合,在這些地區里有統一的生產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有共同的建築和動力基地。
另一位學者阿甘別吉揚的解釋是,地區生產綜合體位於限定地域的多部門的生產部門組合,它們擁有統一的生產性基礎設施、移民體系和社會生活基礎設施,主要是為了綜合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資源,並能保證建立舒適的生活條件,吸引和穩定勞動力,保護環境。現在,學術界一般都把經濟地域綜合體看成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地域組織形式,是以專業化部門為主體,由相關的輔助性部門和為地區服務的自給性部門結合而成的。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經濟意義在於,能夠促成區域內各經濟部門的有機結合,通過專業化與協作,形成內部聯繫緊密的經濟系統,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提高產出能力和效益;通過完善生產體系,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自然環境;各經濟和社會組織共同利用統一的基礎設施,可以節約社會公共投資,獲得外部經濟效益;有利於以它為中心,開展大規模的區域開發活動。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具有較高組織水平的區域經濟空間組織實體,它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經濟地域綜合體的主體是專業化生產部門及其相關的綜合發展部門。其目的是為區外提供某些重要的產品,進行區際產品交換,服務於全國或大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體現出地域分工。
第二,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專業化生產部門是建立在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基礎之上的,所以,它的分佈是以自然資源的分佈為依據,一般不受行政區的限制。它的基本設想是以資源綜合利用為原則,在優勢自然資源集中分佈的地域內,形成從資源開發、原材料生產、中間產品生產和最終產品生產的完整生產體系。
第三,經濟地域綜合體內不僅形成完整的生產體系,還要發展完善的為區域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動力、給排水設施),建立社會發展所需的教育、醫療、文化、住宅等部門。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配合。
第四,經濟地域綜合體是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有計劃地建設而成的。它的專業化部門選擇和相關綜合發展部門的建設,社會發展部門的建設,建設地域選擇,範圍劃定,建設步驟設計等都是按計划進行的。並且,是以全國或大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要求為根據。
從這些特點,我們不難看出,經濟地域綜合體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對我國而言,雖然經濟體制在向市場經濟轉化,計劃對區域經濟的干預大為減弱,但是,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科學規劃原理和建設方法仍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類型[1]
根據不同的目的和標準,可以把經濟地域綜合體分為許多類型。一般地,有以下幾種分類。
其一,按經濟結構特征分,有原料型、加工型、綜合型經濟地域綜合體。
其二,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有礦物原料型、燃料動力型、農業原料型、勞動力資源型、消費品型經濟地域綜合體。
其三,按經濟開發水平分,有在新開發區建設並由新企業聯合形成的經濟地域綜合體,有在已開發地區把改建、擴建、新建企業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經濟地域綜合體。
其四,按在勞動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分,有具有主要供出口的產品生產部門的經濟地域綜合體;具有全國意義的部門,產品供全國各地消費,且部分出口的經濟地域綜合體;具有區際意義的部門,產品供許多地區消費的經濟地域綜合體;具有地區意義的部門,產品供區內各小區消費的經濟地域綜合體。
其五,按地域範圍分,有大經濟區的經濟地域綜合體,中等範圍的經濟地域綜合體,小範圍的經濟地域綜合體。
經濟地域綜合體是由多個要素所組成的經濟(包括社會)系統。根據功能的差異,可以把這些要素分為以下幾類:經營性要素,即主導專業化部門,它是綜合體的核心;關聯性要素,即與專業化部門有直接的投入或產出聯繫的部門;依附性要素,即利用專業化部門的廢料為原料的部門;基礎性要素,即包括生產性基礎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以及結構性設施(如國家機構、教育機構、科技機構等)。有人也把這些要素分成專業化要素,輔助要素和服務要素。
經濟地域綜合體內的各要素組合方式有兩種。一是,根據生產迴圈進行組合,主要是經營性、關聯性和依附性要素按照某一資源或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流程以專業化生產經營為核心相互結合起來,形成從資源開采、原材料生產、加工、製造一體化的生產迴圈體系。如,煤炭動能化學生產迴圈就包括了煤炭的開采、洗選、焦化和半焦化,煤的氫化,氨和氮肥生產,苯及其它有機合成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二是,為滿足生產和生活服務需求,進行組合,發展基礎設施,保障生產迴圈的順利進行和社會進步。
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是經濟地域綜合體結構形成的基本原則。在經濟地域綜合體的部門組合中,專業化部門是指主要向區外提供產品的部門,其中,又可分為主導專業化部門和一般專業化部門。前者是指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很大,產業關聯性強,代表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與水平的部門。後者是產品主要輸往區外,但在區內產業關聯性小,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有限的部門。綜合發展的部門則是與專業化部門有著前向或後向聯繫的關聯性部門,為專業化部門提供配套服務或產品的部門,以及為專業化部門正常運行服務的基礎性服務部門。專業化部門發展的主要意義在於,能夠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開展區域之間的分工,確立本區域在全國或大經濟區中的地位,同時,又能形成區域的經濟組織核心,依靠專業化部門的發展來帶動和組織其它部門的發展。綜合發展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保障和支持專業化部門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區域內沒有被納入與專業化生產有關的資源,並滿足區域內生產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專業化部門的選擇依據是,有相應的資源優勢作基礎,包括自然、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資源;產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判斷一個部門的專業化水平可以用區位商和專業化指數。區位商是區域中某部門的就業人數或產值占區域總就業人數或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的同類比重之比。專業化指數是某工業部門的產值占全國的比重與區域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之比。一個部門的區位商或專業化指數越大,則專業化程度越高。在專業化部門中再選出主導專業化部門的標準是,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產業關聯性最大;需求收入彈性高;技術上處於興旺階段。
專業化部門選定之後,就需要根據專業化部門發展在產品生產中的資源和原材料供給、產品利用、技術服務、生產設備供給、廢料利用等需要選擇和發展屬綜合發展範疇的部門,從而形成內部分工協作,結構有序的生產體系。
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一般是根據專業化部門與綜合發展部門的關係,以專業化部門的企業佈局為中心,結合區域的資源分佈、人口分佈、城鎮分佈等情況,合理佈局綜合發展部門而形成的。所以,主要採用企業成組佈局的方式,即把相關企業按內在聯繫集中佈局在同一地區。
前蘇聯學者曾提出了一個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圈層空間結構模式。該模式認為,經濟地域綜合體的核心是工業樞紐或工業中心,各類企業圍繞它呈圈層分佈。具體是,主導專業化部門的大型聯合企業組成樞紐的核心。由此向外,第一圈分佈的是與核心企業有直接生產聯繫和利用其廢料的企業;第二圈層是為核心企業和第一圈層服務的企業;第三圈層是專門為各圈層企業的職工及家屬服務的企業;第四圈層是直接為工業樞紐服務的農業單位;第五圈層是交通和郵電業;第六圈層是為樞紐居民服務的各種非生產性機構,如商業、文化、教育和衛生等部門。顯然,這個模式只是簡單的設想或實際情況的歸納。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遠比它複雜。
是主體,不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