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古典組織結構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古典組織結構理論[1]

  從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在組織結構理論領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它的組織結構理論稱為“古典組織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的組織都共同擁有一種最好的組織模式,即通過一種層級制的高度正式安排,將組織活動由統一規定的事無巨細的計劃制度來支配。

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的缺陷[2]

  古典組織結構理論在企業發展的“古典”時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所提出的若幹原則和模式,對於今天尚處於“古典”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但這一理論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靜態特征和“機械”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多地強調靜態分工,忽略了企業內外部分工協作關係的動態變化;
  (2)過多地強調組織中的指揮、控制和監督,忽略了組織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缺乏應有的“人性”和柔性”;

  (3)假定有一個最優組織結構的存在,容易導致現有的組織結構成為超穩態結構,缺乏變革和調整的能力與動力。顯然,依據這種理論選擇的組織結構並不能適應社會變革和技術發展的要求,從而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的缺陷日益顯現。

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的發展[3]

  70年代中期以來組織結構理論有了新的長足發展,除了在這之前已經出現的組織結構理論繼續進行一些發展外,在組織結構理論領域,還出現了四個與結構權變理論分庭抗禮的新範式,它們是制度組織理論、總體生態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和組織經濟學。從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20年裡,組織結構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六個基本走向:

  (一)在古典組織結構理論開創的道路上繼續發展組織結構理論

  泰耶爾(Thayer,1972,表示提出理論的最初年份。下同)的非層級結構模型(Non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黑格(Hage,1974)的組織控制理論(Cybernetics)繼續對組織結構的權責結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分析。

  (二)在人際關係行為科學的組織結構理論開闢的理論傳統上進一步發展組織結構理論

  斯梅爾斯克(Smircich,1983)的組織符號主義(Organizational Symbolism),費恩(Fine,1984)的組織文化理論(Organizational Cultures),費古遜(Ferguson,1984)的男女平等主義組織理論(Feminism),沙通(Sutton)和拉發里(Rafaeli,1988)的情感主義組織理論(Emotionalism)進一步地從情感和人性的複雜性的角度分析非正式組織結構的運作過程和功能。

  (三)結構權變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結構權變理論產生於60年代,在70年代中期以後,受到各種新的組織理論的衝擊,逐漸失去其支配地位。儘管如此,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仍然為許多研究者所推崇,並有很大的發展。權變要素的研究範圍擴大,任務相互依賴和產品生命周期被作為權變要素加以研究。對信息處理模型和網路組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四)社會學繼續為組織結構理論的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工具

  從古典組織結構理論開始,社會學就對組織結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分析工具,韋伯就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官僚制組織形式進行了分析。而人際關係學派行為科學學派的組織結構理論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組織結構理論進行了發展,在60年代和70年代,社會學對組織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最為強大的影響,組織社會學成為組織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70年代中期以來,呈現了三個新的以社會學為基礎的組織結構理論,它們是漢南(Hannan)和弗瑞曼(Freeman,1977)的總體生態理論(Population—ecology),邁耶爾(Meyer)和羅萬(Rowan,1977)以及祖克爾(Zucker,1977)的制度理論(1nstitutional Theory),帕弗爾(Pfeifer)和沙蘭西克(Salaneik,1978)的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這三個理論範式的一個共同觀點認為,組織環境是組織結構的主要決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導了組織結構的變革。因此,這三個理論範式屬於環境決定組織結構理論的類別。

  總體生態理論認為,組織變革的主要機制並不是由單個組織進行的有目的的調整,而是;一個達爾文式的自然選擇過程,因此,當一個組織在總體水平上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將會被新的適應性強的組織所取代。總體生態理論的研究文獻包含了一些所特有的專業辭彙、數學模型和統計程式。制度理論認為,組織結構主要不是由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的客觀需要決定,而是迎合更大社會範圍的團體關於組織形式的合法性、有效性的理性的看法的產物。因此,一個組織的組織結構就有錶面結構和實質結構之分。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對外部資源有依賴性,因而力求通過許多手段去控制這些資源,組織有維持獨立的傾向。

  (五)在70年代,經濟學開拓了組織理論新的發展空間,並且在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學對組織理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巴尼(Barney)和大內(Ouchi)在1986年出版的《組織經濟學:理解和研究組織的一種新的範式》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組織經濟學的概念,用來說明經濟學對組織理論的貢獻。經濟學對組織理論的貢獻,主要包括三個理論。一個是詹森(Jensen)和麥克林(Mecklingl976,表示由這兩人共同提出)的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另一個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的交易費用理論(Transacation Cost Theory),還有一個是波特(Porter)在1985年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代理理論對組織結構的研究影響最大,詹森曾宣稱要以代理理論為基礎進行。一場在組織科學中的革命”。

  組織經濟學(Organizational Economics)由代理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構成,它們使用經濟學的概念和語言。代理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都認為,人是狡猾的、不值得信賴的,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組織集體組織的利益。具體地說,這個狡猾的、不值得信賴的人就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對他們不能信賴,必須加強控制。代理理論認為,管理不屬於自己的公司的經理們,作為企業所有者的代理人,會濫用委托給他們的權力,損害委托人利益而使自己得益,因此,委托人必須強化對代理人的控制,手段有監控、批准或者發行債券。交易費用理論認為,在大公司里,中層管理人員會獲取過多的工資津貼,為控制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可建立多事業部的組織結構(M型公司)。

  (六)結構權變理論失去主流地位,而新的主流組織結構理論還沒有出現,整個組織結構理論領域進入了又一個“列強紛爭。的理論叢林時代,充滿生機而又混亂無序

  從70年代以來,組織理論中新的學說、範式和方法更是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呈現出列強紛爭、群雄逐鹿的格局。我們認為,這些組織結構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陣營或稱為五個系列,即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行為科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權變組織結構理論系列、環境決定組織結構理論系列和經濟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這些不同的理論派別,儘管由於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彼此之間有很多的交叉和重疊,但在基本的理論取向上的分歧還是明顯可見的,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強調對二些科學的組織原則的概括和分析,認為這些組織原則是普通適用的,是相對準確的,它們仍然堅持用科學的準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來分析組織結構的變化規律。行為科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認為,正式的組織結構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視組織成員個人的情感、需要和整個組織的文化特性對正式組織結構的制約作用,它們堅持用一些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來解釋整個組織結構的變化。而權變組織結構理論系列在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古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和行為科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的觀點,提出管理者是積極進行組織結構變革的主導力量的核心觀點。環境決定組織結構理論系列提出,組織的外部環境主導了組織結構的變革,而經濟學組織結構理論系列則認為,管理者不會從組織的總體利益出發進行積極的組織結構變革,這兩個理論系列都否定了管理者在組織結構變革中的積極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盛毅主編.中國企業集團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0.12.
  2. 張仁德 王昭鳳主編.企業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
  3. 陳佳貴.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古典組織結構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