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企業核心能力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企业能力理论)

目錄

什麼是企業核心能力理論

     企業核心能力理論起源於傳統的企業能力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早亞當·斯密企業分工理論,而20世紀20年代馬歇爾的企業內部成長論可以說是該理論的雛形,企業內部成長論指出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存在著“差異分工”,這種分工與其各自的知識與技能相關,這種知識與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業的能力。

  馬歇爾後門人艾迪斯·潘羅斯 (Edith Penrose) 於1959年發表了《企業成長論》,在這本書中她進一步研究企業成長問題並提出了企業內在成長理論的思想。她認為被新古典企業理論視作“黑箱”的企業資源和能力是構成企業經濟效益的穩固基礎。企業不僅僅是一個管理單位,而且是一個具有不同用途、且隨時間推移由管理決策決定的生產性資源的集合體。企業的內部存在通過知識積累以拓展生產領域的機制,而且這種知識的積累是一種內部化的結果,這一過程節約了企業稀缺的決策能力資源,從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釋放出可以用來解決新問題、促進企業成長的能量。

  馬歇爾的另一位傳人喬治·理查德森(George B .Richardson)則在20世紀機60-70 年代從企業與市場間的協調製度入手提出了組織經濟活動的企業知識基礎論,進一步發展了企業成長論。1957年社會學家塞爾茲尼克(Philip Selzmck)在《行政管理中的領導行為》一書中首先用獨特競爭能力來表示企業同其競爭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況。

  隨後,又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擁有獨特競爭能力的組織有望獲得更高的經濟績效的結論。另外,飛利浦·薩爾尼科Philip Selnic)在對領導行為的分析中指出過企業特殊能力的概念。這些理論的不斷提出和發展為企業核心能力理論的出現奠定了基石。

  1982年理查德·尼爾森 (Richard Nelson)和西蒂尼·溫特 (Sidney Winter)合作出版了《經濟變遷中的演化理論》,該書明確肯定了企業與企業經營戰略中能力觀的重要意義,書中不再依據規模對企業進行分類,而是賦予擁有不同智力資本的企業不同的類別名稱。同樣在1982年,尼爾森和溫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芬·里普曼 (Stephen Lippman) 和理查德·羅曼爾特 (Richard Rumelt)的支持和發展,通過“不確定模仿力:競爭條件下企業運行效率的差異分析”一文的分析研究,他們認為,如果企業無法有效模仿或複製出優勢企業產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業之間具有的效率差異狀態將永遠持續下去。這些論述開創了把企業經營戰略作為由於企業內在的固有效率差異而積累和保持的、用以產生超額利潤的來源來進行精確的經濟分析

  1984年隨著伯格·沃納菲爾特 (Birger Wernerfelt)發表的“企業資源學說”一文,提出了公司內部資源對公司獲利並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意義。他的觀點對對整個80年代以來的戰略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此企業能力理論開始分化為兩個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的流派,其中一派是資源學派,它以沃納菲爾特及其發表懂得《企業資源學說》為起始標誌,經過里普曼羅曼爾特溫特巴尼Jay B. Barney)、申德爾(Dan E. Schendal)、庫爾(Karel Cool)、迪瑞克斯(Ingemar Dierickx)、德姆塞茨 (Harold Demsetz)、庫勒(Kathleen R. Conner)、皮特瑞夫(Margaret A. Peteraf)、柯利斯 (David J. Collies)、蒙哥馬利(Cynthia A. Montgomery)等人的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另一派繼續稱為能力學派,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劃時代文章“企業的核心能力”一文為標誌,經過斯多克(George Stalk)、伊萬斯(Philip Evans)、舒爾曼 (Lawrence E. Shulman)、蒂斯(David J. Teece)、匹薩若(G.Pisano) 、蘇安(A. Shuen)、福斯(N. J. Fosse) 、蘭柯路易斯(R.N. Langlois)、賀尼(A. Heene)等人的發展,也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IntelMicrosoftCiscoDELL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術型公司的快速發展,以及GEIBMSONY等一大批老牌企業不斷更新,頗具發展後勁的現實,也愈加清晰地使管理學家捕捉到了企業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即使是一部分)。在理論上,以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風靡一時。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一行為一績效(SCP範式的基礎上,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因此波特提出的企業戰略管理的基本過程:

  (1)產業結構分析 ——“五力競爭模型,即產業環境中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買方的討價還價能力、賣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和行業內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這五種力量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結構及其贏利能力

  (2)識別、評價和選擇適合的基本競爭戰略:低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

  (3) 實施選定的戰略,取得競爭優勢,獲得經營業績。

  但是,波特的理論仍然以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側重點是產業的特性、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內外相關企業的相互關係和力量對比,對企業內部重視不夠,不能突破把企業視為“黑箱”的局限。這對企業短期戰略是適用,對中長期戰略則明顯存在缺陷。企業中長期發展和競爭優勢依賴於企業自身構建、培育和擁有的特殊資源和能力,這已是當今各國戰略管理專家學者的共識。

  同時經濟學對企業理論的探討也不但在發展,以科斯為代表一批經濟學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等為主流的現代企業理論將最小分析單元擴展到企業中的個人,較好地解釋了企業及個人在經濟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是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正是其理論來源的交叉性和多樣性,各學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萬別。因此這一理論還不成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將會對企業實踐產生重大影響。

企業能力理論的兩大類別

  企業能力理論可以分為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兩大理論派別,它們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

  (1)資源基礎學派的主要觀點

  該學派認為,企業內部資源同外部資源相比,對獲取競爭優勢更具有重要意義。在企業內部,依賴於企業的異質性的、非常難以模仿的、效率高的專有資源:並且企業有不斷產生這種資源的內在動力,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於不斷的形成、利用這些專有的優勢資源。企業在實施企業戰略的時候,首先是確定公司的獨特專有資源;而後,確定在何種市場上可使這些資源獲得最優效益;最後,確認實施的方法,進入該領域或是出售這些專有資源給該領域的相關企業。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沃納非爾特里普曼羅曼爾特巴尼柯林斯福克納皮特瑞夫等人。

  (2)能力學派的主要觀點

  該學派認為能力是企業擁有的關鍵技能和隱性知識,是企業擁有的一種智力資本,它是企業決策和創新的源泉。企業是一個能力體系或能力的集合。能力決定了企業的規模和邊界,也決定了企業多元化戰略和跨國經營戰略的廣度和深度。核心能力來自於組織內的集體學習。來自於經驗規範和價值觀的傳遞,來自於組織成員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參與。現代市場競爭與其說是基於產品的競爭,不如說是基於核心能力的競爭。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蘭格路斯福斯哈默賀尼

企業能力理論的優缺點

  企業能力理論的提出為戰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是對波特的產業競爭戰略理論的超越。在解釋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泉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也超脫了企業所在行業的局限。企業能力理論把註意力從關註企業外在的產業機會和市場吸引力,轉向了企業內在的自身資源與能力,該理論強調了企業內部因素的差異性,尤其是企業核心能力對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影響,明確了對企業能力的分析在企業戰略制訂過程中的重要性。企業能力理論為企業多元化提供了新解釋。企 業核心競爭力可使得其各種錶面上不相關的業務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從而為理解企業多元化的相關性提供了新視角。

  企業能力理論雖然是戰略管理理論的重要進展.也存在著許多理論上的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企業能力理論尚未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對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觀點眾多,由於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無統一的理論分析範式;

  (2)企業能力理論的應用性不強,對企業核心能力如何識別、評價、保持、積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沒有給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該理論目前還過多停留於核心能力的性質和特征方面的研究;

  (3)企業能力理論非常強調技術、資源、知識等客觀顯現因素的作用,對作為主觀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較少;

  (4)能力理論強調企業立足內部能力積累和運用的同時。對企業在外部環境的適應上的分析有些單一。

4種戰略管理理論核心邏輯比較表

  4種戰略管理理論核心邏輯比較表

理論類別 企業能力理論動態能力理論複雜理論合作競爭理論
對市場條件的認識相對穩定、線性可測無序、突變、不可預測混沌、非線性、周期性互動性、系統性
對競爭優勢難於模仿的、不斷創新的能力進化的商業生態有效地合作競爭的能力
對資源的認識持久的核心能力系統和合作能力
分析單元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經營環境商業生態系統博弈參與者構成的價值鏈
戰略重點培養、利用和提升核心快速、敏捷地打破均勢保持商業生態系統進PARTS模式分析,
能力 發揮其杠桿作用創造不連續的創新優化和關係網路管理保持合作競爭關係
合作的態度機會主義的合作短期的合作共生的周期合作競爭的合作
戰略的特性長期性、穩定性短期性、不定性周期性、互動性動態性、互動性、適應性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核心能力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