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中部崛起战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中部崛起)

目录

什么是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共同崛起的一项中国中央政策,2004年3月5日首先由温家宝总理提出。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华东地区两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

  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国家战略的中部崛起,其内涵不再是过去以省、市的地方性崛起为目标,而是内涵和目标更加丰富——中部六省和谐社会的如期实现和逐步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中部崛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二是中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是缩小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四是中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程度;五是中部六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三个区域的平均速度与程度[1]

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

  中国东部地区在中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率先发展起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之后,中共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于中部地区长期未能得到国家的关注,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中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不东不西”,加以人口众多、基础薄弱,成为了中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的内涵[2]

  面对新的发展主题和发展要求,中部崛起战略无论是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上.还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上,其深度和广度都将进一步拓展。冈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新的战略内涵来指导中部崛起的伟大实践。我们认为,中部崛起既是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其内涵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从发展过程看,中部崛起是一个有中部特色的区域经济追赶过程

  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国家、地区间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领先者处于领跑地位,而后进者处于追赶地位。领跑者凭借自己的先发优势,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追赶者则可利用领先者的“溢出效应”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并最终赶超,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国家或区域就是成功的追赶者。他们的共同经验是:确定追赶对象。研究追赶对象的演进过程和规律,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自己的最佳追赶路径,在参与——学习——模仿——创新中实现追赶。中部的崛起首先是明确追赶者的地位,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其次要立足自我,明确标杆和创新发展路径,走一条有中部特色的追赶发展之路。要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实践中吸取力量、经验和教训,通过干中学和外溢效应,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益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经济崛起,最终实现跨越和赶超的目标。

  2.从发展内容看,中部崛起是中部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当前,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中部六省整体上已迈人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部分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但是,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 第二产业存产业中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5.2个百分点;中部第_二产业以传统的流通服务业为主,而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信息产业相对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但其所占比重却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② “二元结构”突出,非农人口比例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工农、城乡发展断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工业化滞后成为制约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冈此,要把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把加速推进工业化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主线和根本动力。

  3.从发展重点看,中部崛起是一个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工业化是贯穿中部崛起全程的主线。而工业化的本质在于实现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非农化,尤其强调农村产业的非农化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因此,在发展重点上,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富区,坚持优势优先,努力“发展~ 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尤其是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大力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促进重化工业发展,带动和巩固工业化基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人点。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和推进,是工业化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把工业化进程与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劳动力结构非农化的基本任务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形成与城市大工业体系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差异化产业体系。同时,工二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工业农业服务外包

  4.从发展动力看,中部崛起是一个内外结合、双力驱动的过程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通常将区域发展分为内生增长模式和外生增长模式。所谓内生增长,是指区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要素的聚集与扩张;而外生增长的主要特点则是自身资源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以接受产业、技术和投资的国际转移为动力。通常来说,追赶者往往首先通过外生增长模式,积累自身发展的能力,并逐步走向以内生发展模式为主的发展道路。如韩国、台湾地区等沿着“OEMODMOBM”的路径,采取用中学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嵌入的技术知识,逐步建立消化吸收体系,提高引进创新能力,并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并成功实现跨越与追赶。内外结合、双力驱动将成为中部崛起的必经之路。

  5.从发展目标看,中部崛起是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在全国生产力发展的大格局中,中部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中部在崛起的过程中,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不断凸现,地位不断被强化。同时,中部崛起不应该是粗放型的增长过程。我们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中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6.从资源配置方式看,中部崛起是一个市场机制不断培育和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区域发展有两种资源配置模式。一种是民本模式。主要代表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其基本特征是以草根阶层作为发展主体,以老百姓的创业活动作为发展根基,以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小河有水大河满”,以富民带动强省来发展。这种机制与模式能够有效吸收民间资本,大大加速区域发展进程。另一种是官本模式。其特点是投资高度依赖国家和政府,群众发展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形成,创业激情没有充分激发,创业活动没有成为潮流,发展与富民脱节。中部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机制不活,成为制约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体制障碍。因此,中部要进一步深化以民本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推进中部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激活创新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中部地区吸纳国内外生产和创新要素的能力,尤其是民间和国际资本的能力。

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重点

  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期间的发展重点为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中部崛起战略的进程

  2006年4月15日,中部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正式出台。

  2006年10月,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举行。中部六省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招商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战略的地位和意义[3]

  中部崛起直接关联着中国的安全战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健康发展.东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弥补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中部崛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没有中部崛起,中国的全面小康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也是有缺陷的。

  中国中部崛起的伟大意义在于一是沿海、中部双轮驱动实现中国全面小康。中部地区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架起除沿海之外的又一台发动机,成为战略机遇期引领中国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动力.通过经济竞争对东部形成压力,促进东部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强力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进而弥补地区经济差异。二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靠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防风险,抗打击能力较为脆弱,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现阶段中国的安全形势不能过分乐观,应加强中国经济战略回旋空间的拓展,而中部崛起正顺应这种要求,极大地提高中国经济的战略回旋空间,保障中国国家安全。三是未来中国经济决策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的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都有完整的配套政策体系和组织保障,惟有中部崛起战略缺乏政策和保障支持。鉴于中部地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不协调,因此,继新农村建设之后下一个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重点将极可能是中部地区,但扶持的只能是中部的部分优势区域,国家不久将制定出与中部崛起战略相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加快中部崛起进程。四是中部发展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五是中部地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六是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中部崛起是中国发挥优势 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七是中部发展是东西融合 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4]

  自从“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的区域发展问题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中部崛起”从“坐而论”到“起而行”,中部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部崛起”区域战略导向功能尽显,有力地支撑了中部的快速发展。中部崛起是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功能在中部地区的具体化具体来说,“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区域发展目标,支撑国家战略布局

  国务院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指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中部崛起” 战略的内涵可以看出,“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中部经济的大发展、解决中部发展中的最现实紧迫的问题。

  一方面,要面向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 这种定位不仅符合中部地区的区情,而且体现出全国经济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对中部地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中部省区在未来发展中应将这些定位目标具体化,结合中部实际,突出中部特征,体现中部特色,依托现有基础,提升经济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必须将“ 基地一枢纽”建设与中部崛起的“强区富民”目标结合起来,增强中部地区投身基地建设的动力,并逐步推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2.扭转“塌陷”颓势,实现国家均衡发展

  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和能源基地,广袤的华夏腹地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塌陷”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审时度势,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树起了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的一面大旗。

  中部地处既承东启西,又照南顾北,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可以说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旗帜引领功能,是我国经济第二次大发展的关键。

  3.彰显战略导向,引导资源集聚

  从中部发展现状看, 中部地区从“塌陷”到“崛起”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三农”问题较严重,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桎梏:传统工业转换升级困难,阻碍中部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较缓慢,制约中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行政区划壁垒较突出,使中部区域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资源拉空现象较明显,导致中部地区发展后劲不足。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8%,但出口额只占到3,2%。比较而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开放度低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更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增强发展动力,促进中部发展。总之,“中部崛起”战略是一个事关大局、涉及面广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举六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凝聚发展力量,寻求最大支持,实现内生动力的发展

  4.凝聚发展目标,调动多元积极性

  “中部崛起”战略要顺利推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需要引导区域政府和各阶层创新区域发展理念和思路,形成行动纲领,使“中部崛起”战略成为集成区域内各级政府施政理念和行动的桥梁,成为连接和形成政府——社会——居民共同推进区域发展、形成互动促进机制的思想基础和纽带。在此基础上,成为凝聚区域发展目标、组织动员区域各阶层参与区域改革发展的活动 通过调动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参与中部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营造中部区域发展的活力,促进中部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对沿海较发达地区的追赶超越,促进全国的均衡发展。

  5.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优势

  中部地区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化工、汽车制造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首先,中部具有资源优势,如河南、山西的煤、铝、钢铁,安徽、江西的有色金属等,只要不断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就能变资源优势为工业优势,变丁业优势为经济优势。其次,中部有许多老工业基地,如河南洛阳、湖北武汉、山西太原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将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部地区要抓住弯道超越的大好机遇,不失时机地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地区已有一定的基础,不但经济实力有所提升,而且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储备,不少领域的技术研发启动较早,与先进地区差距很小甚至同步,部分领域还具有领先优势,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

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障碍和对策[5]

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塌陷,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当前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部地区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较大,思想观念落后;其次,中部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随着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长期人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区人才“洼地”现象正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再次,中部地区体制改革滞后,投资软环境不理想。另外中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调整滞后。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对策

  1.加快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一是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业效益好。要加快形成综合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建设高速公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同时,针对中部地区没有出海口的情况,要开辟快速出海通道。如从陇海线到连云港的出海通道建设。中部地区拥有三河二三湖,水旱灾害较多。水利建设是中部地区的生命线。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建设。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中部地区崛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新思路、新体制和新机制,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这就需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制环境,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形成对内对外的大开放格局,对内对外,东引西进,更多地融入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大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设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农业也要创名牌,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增值增效。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中部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三个“跨越”:跨越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跨越传统工业的某些发展阶段,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阶段。通过三大跨越,实现中部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

  3.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我国近两年连续两个农业1号文件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为中部崛起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依据。“人才强国”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无疑为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战略基础。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同时减免农业税;针对中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财政部2005年推出“三减一补”政策,中央拿出150亿对县乡财政支持,其中50亿用于中部粮食主产县——也将为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搭建有力的财力支撑。在这些利好的战略、政策背景下,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定当大有可为。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调整外贸结构,以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时机,做好利用外资的结构性调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有实力、管理好、信誉优的企业到境外兴办项目,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在境外上市融资;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大经贸新格局;增强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意识,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

  5.加强合作,整体崛起

  中部崛起不能搞自我封闭,要在融入全球化中崛起,要在东、中、西联动发展中崛起。在中部区域内不是各个省孤立崛起,而是在加强合作中实现板块联动崛起,各个省既要张扬个性,竞相发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又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联动发展。要树立以开放、合作和竞争求发展的思想,在更大市场范围内,在更高的合作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区域经济联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出一条中部地区特色崛起之路。应进一步加大整合资源力度,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和强强联合,形成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力争在未来五年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中国第四增长极。应进一步拓展政策空间,创新组织,建立合作平台,应建立中部六省的高官论坛和专家论坛,推进交流研讨和互利合作。

参考文献

  1. 孟卫华,蒋红玲.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6)
  2. 周宏亮.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内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3. 辛晓十.中国中部崛起战略决策演化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9Z)
  4. 周宏亮.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与行动部署[J].科技创业月刊,2012(5)
  5. 周李俊.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障碍和对策[J].职业技术,2006(1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寒曦,Lin,Tracy,苏青荇,刘维燎.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部崛起战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3.104.247.* 在 2019年2月22日 19:31 发表

中部崛起问题太多! 一、中部失血严重。人才,人口,外区域企业销售对本地资金的掠夺…… 二、中部各自为政。郑州致力于发展中原城市群,武汉发展鄂东,长沙专注于长株潭一体化。合肥忙于承接东部。造成一些传统重镇被冷落:安庆、岳阳、荆州、南阳等在各自省份都被边缘化。 三、资源配置天然不合理。郑州自诩中原城市群中心,但周边城市人口太多,而自身级别和能量太小,科教医疗文化在全国来看根本是低水平的,这样一个小马却要拉中部最大的一辆车。武汉先天条件好,人口承载能力强,交通高校科研工业商业医疗都不错,可是湖北才五千多万人口,在中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腹地太小。 四、点式发展,难以成片,从目前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这个趋势。 以上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中部很难崛起! 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中部没有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真正龙头。 目前中部武汉发展最好,但武汉只是湖北的一个城市而已,不可能利用到邻省什么资源,也不大会带动邻省城市发展,而穷湖北一省之力,也只能支撑一个武汉,而且武汉在发展高度上也达不到遏制中部人口资金流失的高度,所以中部大多数地区处于持续失血状态,而且得不到多少反哺。 因此,解决中部发展问题的核心策略是武汉直辖!具体一点分一下几个重点: 一、武汉城市级别上升,达到全国一流城市的高度,可以截流中部人才,人口,聚集中部财富和创造力,成为中部的辐射点,使中部不再成为资金大量净流出的区域。武汉城区人口可发展至3000万,大幅提升中部城市化水平。 二、对岳阳常德荆州安庆九江及河南南部几个人口大市等各自省会辐射力小的重要区域一视同仁,形成武汉为主中心,长沙郑州合肥为副中心,武汉辐射一亿多人口,郑州辐射河南中部北部,长沙重点建设长株潭,合肥东向发展的局面。这样才符合各自的城市体量和辐射能力。 三:重置湖北省将咸宁孝感鄂州黄石黄州划入武汉直辖。将岳阳,常德,张家界,南阳信阳划入湖北。新湖北分三个区块:1、以荆州为省会建设环洞庭湖城市群。包括岳阳常德荆州荆门宜昌仙桃潜江天门等市,使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连成片,形成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块!2、北部以襄阳南阳十堰为点建设北部城市群。3、将神农架恩施张家界连成片,建设中部最大的旅游休闲区。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