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世界工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是指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工厂的概念[1]

  1.吕政提出,根据英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世界工厂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成为世界工厂应当达到下述要求: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2.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既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的相当份额,也体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王志乐提出,从日本和英国的案例来看,成为世界工厂不是一毗而就的,它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一个国家必须占有世界工业品制造的重要份额,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基地和对外出口基地。此外,该国还要在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

  3.世界工厂有两层意义。世界工厂最初被用来特指I820-188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制成品产量占全球的40%左右,一度控制了世界贸易。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世界工厂”,其含义已有所不同,至少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生产相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处于领先地位。

  4.吴敬琏认为,加人WTO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别于19世纪的世界工厂英国、20世纪的世界工厂美国和日本,因为当年的英、美、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业主是本国人。而中国目前只是成为生产加工的集散地,并非由自己人经营且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5.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与工业化时代有所区别。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判断世界工厂的概念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个国家孤军奋战,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与工业化时代世界工厂的延伸和扩展相互关联,但不同的是,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充当世界工厂“车间”的角色。世界工厂不完全基于国内市场的培育,而是以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网络化采购为特征,是委托加工的制造基地。

世界工厂的历史

  一般来说,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和日本,人们并不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英国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而确立t世界霸权地位。英国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木,发展I木国的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19世纪中叶,随养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1760-1820年的11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而人口只增长了3.5倍,进出口额增长了7倍多。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1掌握在自己手中。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例如,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1%,1811-1816年上升到71.1%。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这些棉花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岛等地。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美国

  美国以及德国都是后起的资木主义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比美国早,一度霸占“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它在拥有广大海外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来源以及获利丰厚的资木输出的条件下,经济便缺少I竞争的活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也越来越显得陈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木工业方而的优势己经丧失,新兴工业方而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终于丧失了(参看表1)。与此同时,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t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t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8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位。1891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t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1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10亿美元,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

  Image: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分布(%).png

  美国工业腾飞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全国统一的政治前提使全国性的市场得以建立起来,同时政府多支持少十涉的政策对资木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木主义工业的发展起t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所需的人力和资木也很富裕;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也是促进工业生产的因素之一。实际上,美国和德国取代t英国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头羊,而运输革命在美国的这次技术革命中起了先行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同时美国又涌现出了一批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优秀的企业家来对创新的科学技术加以应用。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这次范围更为广泛的技术革命带动了美国经济跳跃式的向前发展,但是美国的农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使得对工业品的国内需求增加,这与其他资木主义强国有些不同,比起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欧洲国家,美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另外,综观美国工业化的整个过程,大规模引进外资,尤其是英国资木,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仅1911年,美国吸收的外资就达67亿美元。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工业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加发达,并长期保持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65一1980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3%,经合组织国家只为3.6%;1980一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2%,经合组织国家只为2.9%。在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中,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木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战后的第二个1/4世纪,日本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整个战后年代,日木逐步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199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36709.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2.0%。

  日本经济的成长与制造业的成长密切相关。1965-1971年日木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1%,造船占51%,汽车占1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2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万辆01971年,美国为850万辆,日本为372万辆,为美国的11%。1980年日美轿车产量分别为,701万辆和638万辆,1990年则分别为995万辆和605万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

  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过程同时也是日本成长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国的过程,80年代初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己经领先于西欧,接近美国。1983年,据日本《通商白皮书》统计,在159项关键技术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西欧的有39项,与美国、西欧接近的有38项,落后的为16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方而引进、发明、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到80年代己经全而地超过欧洲,赶上美国,并在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高于美国的竞争优势。80年代中期,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方而日本超过了美国,赢得了占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确立了美国之后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与美国全而取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以后,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相对优势的地位,更没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以及占全球的比重甚至也从未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重点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取而代之。

  从英国、美国、日本的案例看,成为“世界工厂”所必需的条件,一是资源的比较优势,_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三是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四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政府有效的政策。

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第一种观点,从英国、美国、日本案例来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资源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力和资本,相对低廉而且富余的劳力、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提供了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贸易带来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而资本和技术是成为世界工厂、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三是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也更有可能引进资本。四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对于后起国家,惟有技术创新,才能发展出新的优势产业,同时改造一些传统产业,进而成为世界工厂。五是政府有效的政策。英国和美国鼓励生产、鼓励国际贸易的政策,以及更为明显的日本政府对经济进行的产业扶助政策,对它们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举足轻重,因而构成必要条件之一。现代政府尤其应该鼓励创新,大力支持教育、科技事业。

  第二种观点,新的世界工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成本必须相对较低;二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能太低;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场制度条件作为支撑。

衡量世界工厂的标准[2]

  1.量的标准。

  制造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一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应该有相对优势,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工业产品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在一定的时期内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制造业产成品主要用于出口,而不是以用于国内消费为主。这一点相当重要,否则绝不能称之为世界工厂。

  2.质的标准。

  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不仅仅是生产制造中心与加工生产基地,还应该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潮流的领头羊,左右世界制造产品的时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具有自主开发创新制造业产品的能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拥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为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奠定发展的基石,并且提供强大的后续发展支持和保障。

世界工厂的经济意义

  1.推动开放和贸易。

  现代经济增长从结果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经济成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统农业经济要走出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与地区性、全国性市场相联系,而且要吸收历史的和各国的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过程,进行产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经济起飞,使工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使社会经济经过持续增长的成熟发展阶段,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使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世界性的大市场开放促进商品的国际大流通和国与国之间经济上互相联系的加强。没有技术的横向扩散和}流动,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开放,就不可能有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有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反过来看,一个国家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带来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贸易额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推动木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极大增长。

  2.产业结构升级

  从一国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产业要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中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具备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决定养各国经济的盛衰,决定养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无不证实了这一点。18世纪中叶以瓦特蒸汽机的问世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f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扩大f其生产规模。这不仅使纺织业雄踞英国“主导产业”地位达数十年之久,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尔后,通过使用蒸汽机驱动熔铁炉鼓风机及新式熔铁炉、酸性转炉和反射炉炼钢技术的发明应用,致使钢铁工业在18世纪末逐渐成为英国的主导产业。从而使英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铁路运输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同样,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取得与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_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为日本的腾飞提供了契机。另一方而,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必然意味养它能推动产业革命(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发展出一些新兴的优势性产业,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自然也就使得该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深化。

  3.市场容量增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意味养该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国外市场,相应地,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可以使该国的就业压力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和。

中国世界工厂的判断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一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增加之势。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1%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业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实际上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除了从份额(总量)上讲,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距离外,中国还谈不上是“世界工厂”的理由还在于: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反映出整体实力较弱。比如在整机方而,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1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而,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而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_是技术水平低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每年尚需进口700-800余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1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10%;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而且,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还反映在扩散性弱,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显著。三是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退缓,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销售收入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我国目前甚至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木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技术中有57%使用国外技术。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中国在制造业方而的优势目前主要只是在某些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具有优势。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己占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名。但即使在这些产品方而,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止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依赖日本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养供应链管理方式较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另外,随养世界大牌的手机制造商将大量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中国止日益成为世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从产业上看,中国的产业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机械运输设备方而和其他制造业方而明显地占有优势(表5)。

  Image: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png

  过去的20余年中,外商包括跨国公司大量对中国进行投资,加上中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使得国际上有关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日多。

  跨国公司发现,中国的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守纪律。中国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止在快速增长。因此,D88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指出,在过去三年间,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1123亿美元,在未来两年间还将吸引860亿美元。他说:“这些投资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大笔的战略性投资目标包括中国市场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市场,而不仅是寻求廉价劳力。”中国拥有大量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工人,他们每天的收入大约只有不到20元人民币,每年还以百万计的数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很多大学和研究所止在培养训练有素而工资较低的工程师。中国的工业用地在世界也属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业城市横滨便宜60倍。

  中国将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其基木原因便在于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浪潮中,制造业产业止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一直立足于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_战后又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养日韩等工资成木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加入WTO,将大大加快这种转移。中国在吸收大型外资制造业方而具有很多独特优势,同时,中国自己的而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己初具规模。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己有近1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己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另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己经连续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1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我国。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订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而的基地,为所属的亚洲各地的生产性子公司提供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这无疑将促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弊[2]

  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在跨国公司把许多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全球性的调整战略中,中国应不应该抓住时机,与世界接轨,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工厂了自古就难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工厂有利也有弊,必须在比较孰轻孰重、利弊得失后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跨国公司把生产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客观上加快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这符合其自身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的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相应地非农人口比重随着这个进程不断提高,并且,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造、改组改革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失业下岗的人员。中国如果能够成为世界工厂,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对解决中国的就业压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面临着要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己实现的信息化。如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效率,便成为中国当务之急要完成的任务。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会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的输入,有利于加速中国实现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的赶超战略,分享国际化、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且,伴随着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中国工业可以通过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开发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是国家强大昌盛的基石,是企业充满不竭活力的源泉。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可以通过吸收外国投资来解决就业、引进技术、创造税收

  当然,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带来的弊端也不能视而不见。人们担心的是经济殖民”的威胁。如果中国有一天真的成了世界工厂,这个工厂是中国的还是外国资本的y这个问题很重要。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大规模引进欧洲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建立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而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加入WTO后加快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控制外资在企业的投资比例和某些行业限制进入方面的措施己经放宽或者取消了,导致外资控制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这样下去可能发生中国全民沦为世界蓝领”的危险。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出这样的阴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外贸顺差会有更大的增加,有可能面临着承受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施压,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引起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一系列变化,这也是中国政府应该关注的。

  综上分析,中国应不应该成为世界工厂,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发展信息化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来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借以提升中国行业、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把中国建成为科技创新大国,走上富民强国大道,跻身世界民族强国行列!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对策[2]

  世界工厂由美、日向中国转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跨国公司利益驱动的结果。跨国公司在选择生产加工地时会综合考虑到政治稳定性、制度条件、通讯传输条件、基础设施、产品和部件的物流、部件采购、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工费等综合因素。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律看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都不是一狱而就的。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规划,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实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战略。需要从产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上来系统组织,进一步改善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主要对策有:

  1.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并成为其重要的加工链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前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纷纷行动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进行全球性的战略调整。它们纷纷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并且更加重视价值链的整合,注重上下游企业的投资或者合作。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调整下能否有所作为,使自己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关系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的关键。中国企业应该把自己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注重规模化经营,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强化持续技术市场化创新,改革主要作为跨国公司低附加值产品加工工厂的现状,争取成为产业链上与上游核心技术相关的、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2.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加工成本,并使加工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纷纷来华进行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主要是因为中国有比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日本的1/20,联合国发布的X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的平均工资甚至低于肯尼亚与津巴布韦。实际上这个成本是绝对价格,如果用相对价格来比较,中国并没有名义上与周围发展中国家这么大的差距。中国一般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比较差,加上中国众多人口,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所以才具有这种绝对的价格优势。如何把这种优势变成比较优势,还需要各方的努力。中国的生产加工水平高于别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能够吸引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因素。中国还应该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进一步不断提高工人熟练程度,注重职业和技能培训,加大教育投入,用科学技术来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生产能力。

  3.吸引跨国公司的中长期战略性投资,使国际加工业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途径。2002年外资企业的产品占了中国出口额的半数以上,可见外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吸引跨国公司靠的不仅仅是硬件环境,更重要的还是投资的软环境。中国日益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己经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能源、交通、通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更应该在改善吸引外资的软环境上下功夫,鼓励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目前,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审批手续繁琐复杂,不久前己经取消了789项行政审批,国家经贸委主动放弃了30类项目的审批权限。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加强了法制建设,政府在制订相关的政策之前要有长远的考虑,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尽量减少因政策的频繁变动而使外商造成的损失,同时要及时公布有关的政策法规,实行外资企业管理中的透明度操作,以便于外商了解相关的政策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适应,只有不断改善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在吸引国际资本时取得竞争优势。

  4.行业准入、市场准入、取消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性措施和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条件。中国己经加入WTO,就必须在WTO的规则下运行,全面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则,创造中外企业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中竞争的局面。外商投资企业己经获得国民待遇,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门槛不断降低,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越来越多的行业允许外资涉入,加快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速度。并且关税的大幅度下降,进口设备成本降低,外资的赢利空间扩大,这些条件极大地加速促进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邢伯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
  2. 2.0 2.1 2.2 章丽.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03(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世界工厂"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