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跨區域創新合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跨區域創新合作

  跨區域創新合作是通過區際創新要素共用,增強企業獲取外部創新資源的能力,進而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

  跨區域創新合作在微觀層面上,首先表現為知識與創新存在空間溢出的本質特征,這是客觀規律,是跨區域創新合作形成的基礎。知識與創新的空間溢出不斷改變著區域新知識資本創造的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的空間決策,最終決定區域經濟長期增長率。其次表現為微觀創新主體(主要指人力資本和創新型企業)在空間區位選擇基礎上產生的經濟行為及相互作用,形成推動區域發展的基礎動力。而在創新要素流動基礎上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相互作用反過來又構成推動毗鄰區域間創新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主體的跨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在集聚力與分散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生著演化.從而區際經濟發展空間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由於創新主體空間流動的規模往往受到一定條件的約束,如空間距離、轉移成本、適應成本、政策引力等的影響,在空間方向的選擇、轉移規模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間特征.形成毗鄰效應,即空間位置靠近的區域之間相對更易於形成較強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強度往往隨距離的增加而衰減,這就是很多學者由實證研究得出的“距離衰減規律”。

跨區域創新合作的內在特征

  與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合作相比,跨區域創新合作在推動要素、推動力、經濟增長源泉、合作方式與區域分工模式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特征(見表1)。

Image:跨区域创新合作.png

  1.推動要素。跨區域創新合作突出創新要素的區際共用與跨區域流動產生的內在推動力,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合作所強調的一般物質要素的區際流動。國家間、區域間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生較強的相互作用,如勞動力流動貿易、資本流動及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等,其中對於現代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是知識溢出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基礎上形成的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並形成各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空間依賴。而由於知識溢出、人力資本流動等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間取向性特征,即存在距離衰減現象,因此,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更加具有地方化特征,這已經為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明。一區域發生的經濟震動將不僅改變自身經濟運行的基本軌跡,也會影響相鄰區域的經濟運行態勢,最終影響相鄰區域整體經濟發展。

  2.推動力。目前國內開展的涉及不同空間範圍、不同合作內容與形式的跨區域合作.呈現出的共同特征是以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動為主導。但是,由於行政區劃剛性約束產生的行政區域經濟屬性的影響,使得各地方政府皆以本區域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而跨區域的要素配置往往涉及生產活動的空間轉移,並由此產生稅收轉移,成為制約區域間開展長期合作的重要消極因素。跨區域創新合作強調政府與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政府在跨區域創新合作中的主要功能是營造創新合作環境,包括促進知識溢出與知識資本流動的快速交通體系支撐環境、倡導合作創新的文化環境、保障知識產權與維護創新熱情的法制環境、推動科技金融與中介組織發展的創新服務體系環境等。而創新成果與人力資本的流動則取決於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市場機製作用。跨區域創新合作強調鄰近區域間的創新共用,依賴快速交通體系與現代化通訊條件等的保障,有可能實現合作區域的“共贏”。

  3.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合作主要是強調通過物質要素空間配置的優化推動經濟增長,雖然也強調技術因素的重要作用.但本質上仍是強調技術以外生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跨區域創新合作。強調知識溢出、人力資本流動形成的知識資本積累影響區域學習曲線,直接對區域新知識資本創造成本產生影響.從而使技術內生化於區域經濟增長過程。從企業層面來看,知識網路可以分為內部知識網路與外部知識網路。企業內部知識網路可以有效推動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與創造,促進組織化學習。而技術發展的日益複雜化和更新速度的快速化.使得單個企業在創新過程中不可能完全具備所需的相關知識,因此,促使企業主動尋求企業外部知識網路。跨區域創新合作的有效開展,將大大提升企業獲取外部知識資源、建立新知識網路的能力,提高創新水平。

  4.合作方式。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合作採取的合作方式主要有貿易合作(如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區障礙,促進區際貿易發展等)、勞務合作(如開展勞動力供求信息傳遞交流和勞務輸出輸入組織合作,促進勞動力規範有序合理流動)、引導核心區域到腹地區域投資等等,這些合作當觸及行政區域經濟利益時,就會受到地方政府直接或問接的消極影響。跨區域創新合作在促進區際知識溢出的基礎上,致力於實現區際創新共用的合作目標。如加強創新成果的區際流動,對於供給區域和需求區域來說,是一種“雙贏”的合作方式,相對更容易突破行政區域經濟的束縛。

  5.區域分工模式。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合作往往強調在區際產業間、產品間的投入一產出聯繫基礎上實現的區域分工,著重體現的是產業間、產業內的縱向分工,各區域處於產業鏈條中的不同位置。但是,很多研究發現,由於運輸與信息搜集存在的規模經濟特征。區域間最重要的投入一產出聯繫或增長傳遞渠道,發生於區域城市體系之外,投入聯繫並不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對於毗鄰區域間的合作來說,這種模式並不具有決定性影響。跨區域創新合作強調鄰近區域間在創新溢出、創新共用基礎上實現的創新分工,往往表現為企業內部價值鏈上的分工。由於區域間在創新要素稟賦條件與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創新中心往往能集聚更多的創新優勢。在創新中心區域與鄰近區域之間可以實現企業研發環節與企、製造環節的價值鏈空間分離.從而使企業更有效地利用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發展。

跨區域創新合作的方式

  跨區域創新合作在創新要素空間流動的推動下,形成不同的合作方式。而創新要素流動的經濟效應取決於區位和產業接近性,同時創新過程是雙向的,存在重要的反饋機制,其形成依賴於創新主體間密切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網路,直接受到空間因素的影響。因此,跨區域創新合作方式的選擇,空間約束特征較為明顯。最基本的合作方式有三種:一是創新成果的市場交易;二是創新主體的區際流動;三是研發項目合作。

  (一)創新成果的區際市場交易

  創新成果的市場交易可以根據獲益方式的不同,分為技術參股、成果出售(實現產權的轉移)等不同形式。共同特征是創新成果的所有者不發生空間轉移.意味著創新主體不存在區際流動。創新成果的區際市場交易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創新成果.創新成果的需求方與供給方通過市場完成交易。當然,作為創新成果的所有者可以進行獲益方式的選擇,成果出售(如專利的出售)受到空間因素的制約相對較小;而以技術參股等形式的收益方式,相對具有地方化特征。

  以直接引進技術成果為例,由於核心技術是從區外引進,核心機器設備的使用需要相應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而核心的軟體技術也由於出讓方的控制而無法實現較大範圍的擴散,都使得這種創新成果引進方式的經濟增長效應受限,從長遠發展看,往往不具有可持續性。“企業以較低價格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力價格嵌人加工組裝環節,而技術、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則被國際大買家控制。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趨於下降,越來越依靠國外的高技術投入來維持自身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技術參股為代表的交易方式使創新主體成為企業經營的長期利益相關者.必將關註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因此,空間選擇上往往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以利於直接的技術指導。並將生產中的信息反饋融人進一步的創新活動中,因而空間的鄰近性存在多種益處。

  (二)創新主體的區際流動

  人力資本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其調整和整合是涉及包括經濟、制度、社會、觀念等方方面面的系統軟工程,具有遲滯性和隱形性,很難在短時間內見成效閻。路徑依賴性和迴圈累積性也使得創新主體的行為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代表性主體的行為不同,因能力、偏好和行為模式差異而不同翻,並具有特定的理性特征。創新主體在企業間、區域間的流動。往往伴隨技術知識的轉移,新企業獲得其所內涵的特定知識以及創新主體原有關係的社會資本。創新主體的空間分佈是不均衡的,其空間集聚與擴散受到多種力量的推動,尤其會受到對新想法和新人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環境的城市的吸引。創新主體空間接近的重要性明顯受到其作用的影響,當涉及新知識的傳遞時,創新主體更可能位於相同或毗鄰區域。創新主體的流動,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企業技術引用的模式,通過社會網路的傳導性將許多企業聯繫在一起。對美國、義大利等國家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跨企業的發明者是大量專利引用的成因。創新主體的流動與較短的協調創新社會鏈是知識流動地方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也就是說具有空間接近性優勢的組織更易於從創新主體及其創新網路受益。通過市場機製作用產生的創新主體組織間、區域間的流動是形成知識外部性的最終渠道。

  根據流動的特征,創新主體的區際流動方式可分為候鳥式流動(短期性、易變性)與生根式流動(長期性、根植性)。是否流動及採取何種流動方式,取決於創新主體預期收益是否超出預期成本。對於創新主體來說,創新環境的變化,從創新中獲得的潛在機會和收益具有相對遠期性和不確定性。創新主體的候鳥式流動是一種相對靈活的流動方式,包含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兼職式,往往處於同區域內,不僅包括科研院所專業人員。還應包括企事業單位學歷高、專業精的高級專門人才.兼職的內容可以從高、精、尖技術延伸至高層次專業任務。二是候鳥式,指“不遷戶口、不轉關係、來去自由”,實現跨地區工作的人才共用形式。主要是運用顧問、咨詢等具體方式,綜合利用創新人才,對各地區各單位定期提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服務。三是創新主體的生根式流動,指創新主體實現完全區際轉移。但由於我國當前各種社保等措施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與非聯網性,尚未實現跨區域的無障礙享受,極大地阻礙著創新主體生根式流動的規模。

  (三)研發項目合作

  現代經濟發展表明,大學研究對產業研發與創新的影響日益重要[,廣泛存在由大學向產業部門的技術擴散機制。知識的隱含性使得其擴散存在空間障礙,最有效的傳遞方式是跨組織的面對面接觸,包括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實證研究表明,企業雇佣擁有大學背景研究人員或與其合作的比重日益增加。而後一種方式在我國更具有代表性。企業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提高了獲取外部知識的效率,而且.研發合作還成為其他獲取外部知識方式的補充,如非正式的交流及相對更正式的關係(如咨詢等),對企業創新形成正向效應。

  通過研發項目合作,主要是高校與企業之間、高校之間及企業之間的技術攻關合作、技術咨詢管理咨詢信息服務等,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合作開發項目,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建創新載體,共用研發成果,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路徑。研發合作,尤其是研究聯合體形式的研發合作,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重要途徑。研發合作的過程實質上是知識在不同組織間溢出的過程,尤其是當知識溢出存在較大障礙的時候。研發合作有利於知識的擴散,研發效率的提高促使企業激勵增加研發投資與實現聯合研發。企業吸收能力是內生的.如企業自身的研發投入與研究努力決定了企業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而企業在進行研發項目的合作伙伴選擇時,基於信息不對稱條件的約束,往往傾向於優先從區內或毗鄰區域尋求創新合作對象,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間、企業間、大學與研發機構問等的研發項目合作皆表現出較明顯的空間約束特征。

參考文獻

  • 高麗娜.跨區域創新合作的內涵、方式及空間特征(J).學術論壇.2012,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跨區域創新合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