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被洞悉錯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被洞悉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目錄

什麼是被洞悉錯覺[1]

  被洞悉錯覺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自我中心性的知覺偏向,主要表現為當人們意欲向他人傳遞某些信息或隱藏自身內部狀態時,傾向於高估他人對自己內心想法的洞悉水平。

  它是人們高估自己的個人心理狀態被他人知曉的程度的一種傾向,表現為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對他人個人心理狀態的理解程度,而這種傾向又被稱為觀察者的透明度錯覺。

  它是一種心理錯覺,類似於生活在一個透明的魚缸中的那種狀態,它是指我們總會以為自己的表情會清楚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並會被在場的其他人註意。也就是說,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情感對於他人來說很容易看透,但實際上卻不是。

被洞悉錯覺的測定

  對這種被洞悉錯覺的實證研究是Gilovich和Savitsky於1998年開始的。在這項經典研究中,研究者用相互獨立的實驗證明瞭被洞悉錯覺的存在。

  在其所設置的“謊言識別”程式中,要求被試回答諸如“你訪問過的國家的名字”等問題,提示被試實話實說或說謊,被試的任務是識破別人的謊言同時自己也是一名不動聲色的說謊者。結果發現,撒謊者估計有48.8%的觀察者會正確地指認出他們為撒謊者,而實際上,能正確地觀察出他們為撒謊者的觀察者只占全部參加者的25.6%,其準確性並沒有高出幾率水平;自1998年Gilovich及其合作者建立被洞悉錯覺研究範式之後,被洞悉錯覺在非常廣泛的領域被證實。

  在Newton (1990)的博士論文中,他用了一份簡單有效的方法測定了這種錯覺的存在:那就是你來打出歌曲的節奏讓你的朋友們猜是那首歌。

  敲節奏猜歌曲與被洞悉的錯覺

  在測試之前,參與者們大都感覺歌曲很容易從節奏中猜出來。一般人認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實際上,卻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會問了,是不是因為歌曲本身太難,或者敲節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沒有節奏感?可實際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且即使節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這種。

  當你給朋友打拍子的時候,你的腦海裡已經浮現出歌曲的音調,對於你來說,猜出歌曲的名字簡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經帖在你的腦門兒上等著你的朋友讀出來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實什麼都聽不見,聽見的只是你用手打出來的簡單節拍而已。但是,在我們打拍子的時候,我們卻總是忘記這一點。

  於是,這被洞悉的錯覺又一次出場了。

  如果僅僅是聽拍子猜歌曲這樣的事情有些錯覺也就無妨了,可惜的是,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也總是有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覺得自己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可對方還是會錯了義。這其實就是在溝通中信息從一個人的頭腦轉移到另一個人的頭腦的過程中出現了扭曲,而這種扭曲的來源則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錯覺。於是,在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對方還是會搞錯。有些時候,你的表達/表現並沒有你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參透就是了。

被洞悉錯覺的來源

  被洞悉錯覺的概念最早是由Gilovich等人於上世紀末年提出的。

  Gilovich及其合作者在實驗後發現:儘管每個人都會避免自己的隱私泄露於外人,也會儘可能客觀地去推測他人探查自己內心活動的程度,然而他們仍然傾向認為自己語言的掩飾、表情的偽裝和負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這個推測過程中,過高的估計別人對自己的洞悉水平而產生的被“看透”的錯誤知覺就是被洞悉錯覺。由於被洞悉錯覺涉及到個體耐於溝通意圖的清晰性的認知,因此,研究者們主要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分別考察“表演者”與“觀眾”的推測水平的差異,並以此作為被洞悉錯覺的強度大小的指標。

  理論來源一:社會知覺自我知覺的不對稱性。

  一般來說,社會知覺可分為對他人的知覺、人際知覺和自我知覺等幾種。這些知覺並不總是真實和客觀的,而是常常會出現知覺偏差。被洞悉錯覺這種受知覺主客體以及情境變數的影響而產生的知覺偏差,其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不對稱性的研究。

  從Cooley的“鏡像自我”的報告,到Jonesh和Nisbett有關表演者與觀察者在判斷上的系統偏差的研究,再到Krueger和GiLbert對“偏向知覺”及其“相應偏向”的研究,及90年代末期心理學家們對個體對自己和個體對他人這兩種偏向知覺的差異性研究,研究者們逐漸深化了知覺主體信息溝通的差異性。而被洞悉錯覺的研究不僅是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不對稱思想的進一步深化,而且還對這種不對稱的本質屬性進行了更為動態的描述。

  理論來源二: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的研究。

  由於被洞悉錯覺產生的過程涉及了三種認知成分:

  一、對自己認知體驗的認知;

  二、對他人心理活動、內容及情緒體驗的認知;

  三、對他人與自己認知間差異的認知。

  由此而言,產生被洞悉錯覺的心理過程既包含了對自己心理資源使用的情況,又包含了對他人心理資源的理解,因此,其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來源要追溯到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的研究。心理理論關註一個人對他人的心理資源的理解,是一種可以預測他人行為的系統。而元認知主要關註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資源使用情況,不但涉及個體對自身思考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涉及到自我深思熟慮的能力及情緒調節系統等心理能力

被洞悉錯覺的功能[2]

  從被洞悉錯覺的本質――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的不對稱性上來看,其功能具有適應性與非適應性兩個方面。進化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們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很多偏見並不一定都是壞事,這種偏見的產生總會傾向有利於他們適應的價值,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具有進化的根源。

  而現代錯誤管理理論也認為,在不確定條件下,由於“錯誤肯定”和“錯誤否定”的不對稱性,決策者不可能同時使兩類誤差同時最小化,

  一類誤差概率的減少必然會導致另一類誤差概率的增加,這就會促使決策者選擇成本較少的一方,由此,適度高估被洞悉水平具有出一定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在人際互動中表現為,可以防止把不想為人知的信息泄露給其他人,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尷尬與非議,此外,這種自我中心式的推測的適應意義在於可以使個體降低社會焦慮的風險

  而另一方面,嚴重的被洞悉錯覺可能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導致自我泄露感的產生,成為抑鬱、社會焦慮、妄想等精神疾患的病理機制,從而產生一系列負性情緒體驗,如羞愧、不快、後悔、焦慮等

被洞悉錯覺的相關實驗

  1.謊言透明度錯覺

  三位學者在1998年做了一項有關於謊言的透明度錯覺實驗。39名被試輪流上臺回答卡牌上的一個問題。比如,你在用什麼牌子的洗髮水……(是的,就是這種說謊也不會被髮現的問題!)

  如果卡片上寫著“Lie”,則這名被試在回答時需要說假話。回答結束後,這名撒謊的被試要估計一下有多少人能夠看出自己在說謊。

  結果顯示,說謊者平均估計有48.8%的人能看出自己在說謊;但實際上,只有25.6%的觀察者發現了他們是在說謊!這一實驗結果極顯著,p<0.001。

  2.情緒透明度錯覺

  他們還同時做了另外一項實驗,試圖證明:除了想法,我們的情緒也沒有那麼容易被別人看穿。

  這個實驗一共招募了25名被試,其中15人被安排去品嘗15杯紅色的飲料,其中有5杯的味道很奇怪。他們的任務是儘可能掩飾自己的反應,當喝到味道奇怪的飲料時,不要被觀察者發現。

  他們的反應會被錄製下來,並拿給10名擔任觀察者角色的被試觀看。這些觀察者要從品嘗者的反應中判斷,到底那杯飲料是味道奇怪的那一杯。

  結果顯示,品嘗者平均估計自己會被4.91個觀察者發現,但實際上,平均只有3.56個觀察者對飲料的味道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實驗結果也很顯著,p<0.005。

  3.演講透明度錯覺

  大多數人都不怎麼喜歡做公眾演講這樣的事情,相當多的人即使想一想就會手心流汗,而更有甚者則是胃部痙攣、然後直奔廁所……

  這一切其實又不難理解。想想當你在眾人面前演講,出錯丟臉的潛在風險比起躲在聽眾中可就變得大多了。尤其是我們經常聽到有這樣一種說法:那些個聽眾們總是能感覺到我們的緊張。於是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潛在的暴露自己緊張情緒的想法往往讓公眾演講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我們不得不問:那些聽眾真的可以感受到演講者的緊張麽?他們真的可以從我們的面部表情、說話方式還有動作表現上看出我們內心的不安?

  美國心理學家薩維茨基和季洛維奇,邀請了40名康奈爾大學的學生來到實驗室,兩人一組做實驗。其中一個站在臺上另一個坐在對面,由薩維茨基出一個話題,讓臺上的學生演講三分鐘。之後,他們各自對自己和他人的緊張程度作出評定。(0表示一點也不緊張,10表示非常緊張)

  結果表明,自我評價緊張度平均6.6,他人評價緊張度平均5.25,可別小看這1.35的差異,這一差異已經達到了統計上的顯著性,就是說自我評價覺得演講很緊張,但是在觀眾眼裡沒表現的很自然。

  也就是說,我們總能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於是就以為別人也可以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演講當中的我們的緊張、發抖、站立不安,這些我們很容易捕捉到的生理反應,觀眾其實是看不出來的。

  人們總是會過高估計別人對自己緊張程度的判斷。換句話說,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覺得別人能從我們自身的表現中判讀出他們其實根本無法感知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庸人自擾之。

  而有的時候,只要聽眾自己心裡明白這一點就能有很大的幫助。一個後續關於公眾演講的研究中,當參與者被告知了這種現象之後,聽眾對他們演講的緊張評分也相應的顯著降低了。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很容易把自己鎖定在一個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被洞悉錯覺的應用

  認知結構里“過度透明的環境”會讓我們過分地在意自己的瑕疵,從而增加不必要的緊張、焦慮、恐懼。人際交往中透明度錯覺帶來的“自以為是”也會使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矛盾。Gilovich和Savitsky在2003年做的一項實驗也發現如果提前告知被試透明度錯覺將有助於提高被試的任務表現並緩解個體的消極情緒。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改變想法或行為

  1.作為信息表達者,減少揣測,直接表達自身感受

  Halvorson在《No One Understands You and What to Do About It》一書中運用了透明度錯覺來解釋溝通中的誤解,他指出,在溝通過程中,給予信息的一方會以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能夠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儘管他們並沒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到位。

  直觀表達想法也許是避免矛盾的最佳途徑。

  2.作為信息接收者,理性、慎重、有意識地處理信息

  在社會交往中,對於接收信息的一方來說,容易產生透明度錯覺現象的原因,來自於我們都是“認知的吝者”(cognitivemisers),即懶惰的思考者,在對他人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會傾向於節省時間精力,只挑出我們認為對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但是,當我們理性、慎重、有意識地處理信息時,形成偏見的概率就會減小。

  3.儘量放鬆,不要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透明度錯覺在社交恐懼者身上更為明顯,並且他們通常因為過分關註他人的想法,感到更為焦慮和孤獨。因而,瞭解透明度錯覺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暗示自己“透明度錯覺”的存在來調節負面事件中的不良情緒。

  4.坦然接受挑戰,相信自己並不差

  有透明度錯覺心理的人,習慣性地做自我審查,對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的察覺度很高。同時他們也以為自己的心思會被別人瞭解,行為會被密切註意。因而害怕失誤的想法會導致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束手束腳、瞻前顧後的,這不僅會增加心理上的不安和緊張,也會減少個體的挑戰性、創新性行為。

  因此,運用“透明度錯覺”,適度自信並客觀的知己知彼,充分展現自我個性與能力。

溝通中的被洞悉錯覺

  社會心理學家Heidi Grant Halvorson在15年出版的《No One Understands You and What to Do About It》指出,在溝通過程中,給予信息的一方會以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能夠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儘管他們並沒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到位。

  這種情況在親密關係中會經常出現。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情侶吵架,一方以不說話生悶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另一方可能壓根沒意識到,在那開開心心玩游戲,瞬間激化了矛盾。

  人們往往意識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存在著誤差。例如你以為你已經表現出非常生氣了,但是在他人看來,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溝通中的透明度錯覺呢?

  1.在對方表達完需求之後,你需要覆述一遍對方的要求,確認你是否清楚接收到他想要表達的內容。

  你理解的並不一定是他想要表達的,所以我們需要覆述出來對方的要求,跟對方確認,是不是完整表達了他剛剛說的所有意思,還有沒有遺漏的部分。這個方法在婚姻咨詢中經常會用到,而大量的事實發現,不經過練習,你覺得很簡單的內容,對方都會理解成其他的東西。

  2.在對方表達完需求之後,你還需要覆述一遍對方提這個要求的原因,確認你是否清楚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容

  第一步,在覆述對方的要求,經過確認後,你還需要覆述一遍對方為什麼提這個要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否則刻板生硬地執行,往往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而且當你能夠覆述出對方心裡想的原因的時候,他會覺得你很好地理解了他的情緒,他會感受到被關註、被在意的感覺,雙方的感情才會在這樣的溝通中逐步升溫。

  每個人溝通的方式都不同,有人喜歡說,有人喜歡做。但愛,需要表達出來才能被理解,而且還需要我們更準確清晰地去表達,別讓好意被誤解。當達到“你說的話,我明白”,“我的意思,你理解”的時候,就是擁有“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完美愛情的時候。

參考文獻

  1. 華元傑,被洞悉錯覺的影響因素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3.11.29
  2. Sasak,i.J&T. .Y.(2003).The structure of situations that elicit the feeling of self-leakage[J].Japan Societ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 11(2) . 99-1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Tracy,Dan.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被洞悉錯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笨蛋的弟弟天才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0月1日 13:43 發表

給個眼神,懂麽?

回複評論
M id 394e9ead9090d27a93a65b45bcf05700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3月20日 13:26 發表

認清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會減少很多情緒。

回複評論
M id 4f9c6d85e07fc78c68b664ea5e5edf23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22日 08:18 發表

或許還是自己的表達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

回複評論
M id d0dbb0c9509982ebaf74556dbac4e7c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22日 22:09 發表

不耐煩的聽,可能是一知半解的把被洞悉錯覺發揮的不可收拾

回複評論
M id 8c688ac95b0c537d71dc11057c32267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24日 14:39 發表

我的完美愛情在哪裡

回複評論
M id f0b19ad194882b659ebceef1d99f13c8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28日 20:29 發表

給別人一個眼神時,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很犀利,但是在別人看來,可能是無數重可能性。

回複評論
M id dd1600d8c89659c6441b62a8629e2c60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1月30日 16:03 發表

我的一生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