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結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薪酬結構(Salary Structure)
目錄 |
薪酬結構是指組織中各種工作或崗位之間薪酬水平的比例關係,包括不同層次工作之間報酬差異的相對比值和不同層次工作之間報酬差異的絕對水平。也指企業總體薪酬所包含的固定部分薪酬(主要指基本工資)和浮動部分薪酬(主要指獎金和績效薪酬)所占的比例。
薪酬結構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
1、組織內部以職位或等級區分的薪酬等級的數量。
3、相鄰兩個薪酬等級之間的交叉與重疊關係。
(一)調整的原因
由於勞動力市場價格、組織結構、競爭對手薪酬結構等方面的調整,以及新員工的加盟,促使原薪酬結構失去合理性,不被多數員工所認可,因而,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此時,必須對薪酬結構作適當的調整使之與變化了的情況相適應。
(二)薪酬結構的設計與調整
薪酬結構的設計與調整應當遵循三個原則,即公平性、激勵性和可操作性。常用的薪酬結構的設計與調整的方法包括:
1、增加薪酬等級。
2、減少薪酬等級。
3、調整不同等級的人員規模和薪酬比例。
供企業選擇的薪酬結構策略有:
1、高彈性薪酬模式
這是一種激勵性很強的薪酬模型,績效薪酬是薪酬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薪酬等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甚至為零)。即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比較低,而浮動部分比例比較高。這種薪酬模型,員工能獲得多少薪酬完全依賴於工作績效的好壞。當員工的績效非常優秀時,薪酬則非常高,而當績效非常差時,薪酬則非常低甚至為零。
2、高穩定薪酬模式
這是一種穩定性很強的薪酬模型,基本薪酬是薪酬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績效薪酬等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甚至為零)。即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比較高,而浮動部分比較少。這種薪酬模型,員工的收入非常穩定,幾乎不用努力就能獲得全額的薪酬。
3、調和型薪酬模式
這是一種既有激勵性又有穩定性的薪酬模型,績效薪酬和基本薪酬各占一定的比例。當兩者比例不斷調和和變化時,這種薪酬模型可以演變為以激勵為主的模型,也可以演變為以穩定為主的薪酬模型。
三種薪酬模式的比較如下表:
高彈性薪酬模型 | 高穩定薪酬模型 | 調和性薪酬模型 | |
---|---|---|---|
特點 | 績效薪酬是薪酬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薪酬等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甚至為零) | 基本薪酬是薪酬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績效薪酬等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甚至為零) | 績效薪酬和基本薪酬各占一定的比例 |
優點 | 對員工的激勵性很強,員工的薪酬完全依賴於其工作績效的好壞 | 員工收入波動很小,員工安全感很強 | 對員工的既有激勵性又有安全感 |
缺點 | 員工收入波動很大,員工缺乏安全感及保障 | 缺乏激勵功能,容易導致員工懶惰 | 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系統 |
企業在進行薪酬設計時,還可以選擇一種叫做混合型的薪酬結構策略。這種策略的特點是針對不同的崗位、不同人才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薪酬結構策略,比如嚴格要求自己、積極要求上進、而且喜歡接受挑戰的員工可以採用高彈性的薪酬模型,對於老老實實做事、追求工作和生活穩定的員工可以採用高穩定型的薪酬模型。
薪酬結構是由基本薪酬、福利薪酬、各種津貼、薪酬的柔性部分、激勵薪酬構成的。
第一,基本薪酬:又叫基本工資,由職位工資加技能工資兩部分組成。職位工資是通過對各類不同職位的價值進行評價分析後將其分為若幹個等級,並與相應的薪酬相對應。技能工資需要根據任職者本人的學歷、功能、能力等因素確定等級,並與相應的薪酬相對應。但是由於職位評價分析和技能等級評定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體系及在崗位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所以,現在暫時在控制薪酬總量的情況下採用等級定額工資制,待時機成熟後再進行薪酬改革。
第二,福利薪酬:福利薪酬是另一種形式的薪酬,強調對員工的未來提供保障,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等。其項目和水平以國家、地區及公司有關規定為準。
第三,各種津貼:各種津貼是薪酬的補充,一些比較特殊的工作,或者在企業擔任特殊的職務,或為企業做出特殊貢獻,因而有權接受的特殊優惠待遇。
第四,薪酬的柔性部分:薪酬的柔性部分是指個人發展、心理收入、生活質量、教育培訓、文化生活。 這是除了物質激勵以外的精神激勵,而且對許多人來說,它的分量舉足輕重,這是一種讓員工終身收益的薪酬。
第五,激勵薪酬:績效工資全額浮動,按照公司績效考核標準對每一個員工的工作表現及工作業績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其應享受的績效工資。績效薪酬將員工的利益和員工個人業績及公司業績相結合,體現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充分調動員工潛能。績效工資按月發放。
綜述:
生存基礎和基礎薪酬是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必要條件。“生存基礎”是人生存、生活、存在與發展的必需,它或是能吃、能住、能穿、能用、能代行,或是能給予人以心靈滿足與精神慰藉。
人是不能離開“生存基礎”的。最淺顯的例子是,人離不開吃,人不能不吃,“吃”(所及物)是人的生存基礎要素之一,人長時間不吃或是餓肚子是會營養不良,是會漸趨死亡的(誰要是不相信,不妨絕食餓上幾天試試)。
大自然賦予人生命,給予人生存基礎,生存基礎是人生、活、存在的前提。擁有、獲得生存基礎是人的自然法權。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勞動者通過勞動所獲得的用於購買或滿足吃、穿、住、行等生存基礎諸要素所必需的勞動報酬,即為基礎薪酬。
基礎薪酬總和(C)=食物工資+衣著工資+住房工資+代步工資+其它消費支出。或,基礎薪酬總和C=451.4X+851X/n(X表示日食物支出標準,n表示不含住房支出與代步支出情況下的恩格爾繫數)。
很不錯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