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業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態產業園是迴圈經濟在區域層面的實踐模式,是依據迴圈經濟理念和產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產業空間形態。通過各個組團之間的交通網路銜接、環境保護協調、地區資源共用和功能互補等,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用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過程中的原料,實現綜合利用,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
生態產業園的類型[1]
生態產業園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改造型、全新型和虛擬型。
(1)改造型園區是對現已存在的企業通過適當的技術改造,在區域內成員間建立起廢物和能量的交換關係。
(2)全新型園區是在園區良好規劃和設計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地進行開發建設(主要吸引那些具有“綠色製造技術”的企業入園,並創建一些基礎設施),使得企業間可以進行廢物、廢熱等的交換。
(3)虛擬型園區不嚴格要求其成員在同一地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園區內信息系統,首先在電腦上建立成員之間的物、能交換聯繫,然後再在現實中加以實施,這樣園區內企業可以和園區外企業發生聯繫。虛擬型園區可以省去一般建園所需昂貴的購地費用,避免建立複雜的園區系統和進行艱難的工廠遷址工作,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缺點是可能要承擔較昂貴的運輸費用。
生態產業園的特征[1]
生態產業園與一般的產業園區是有本質區別的,其園區內企業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並且生態產業園區的建立要比一般的產業園區困難得多。生態產業園具有橫向禍合性、縱向閉合性、區域整合性、柔韌結構等特點,與傳統產業園區的主要差別是園區內各企業之間可進行副產品的交換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得到梯級利用,共用基礎設施,並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換系統。由於一個企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是另一個企業的“營養物”,園區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或公司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於自然生態食物鏈過程的“產業生態系統”。
除了以上本質特征外,生態產業園的特征還表現在:
1、具有明確的主題,但不只是圍繞單一的主題而設計、運行,在設計產業園區的同時,考慮了社區要求。
2、通過毒物替代、二氧化碳吸收、材料交換和廢物統一處理來減少環境影響或生態破壞,但生態產業園不單純是環境技術公司或綠色產品公司的集合。
3、擁有規範體系,允許一定靈活性,而且鼓勵成員適應整體運行目標。
4、在生態產業園區定位的社區以供求關係形成網路,而不是單一的副產品或廢物交換模式或交換網路。
5、通過共生和層疊實現能量效率的最大化。
6、具有環境基礎設施,企業、園區和整個社區的環境狀況得到持續改善。
7、通過回用、再生和迴圈對材料進行可持續利用。
8、應用便於能量和物質在密封管線內活動的信息管理系統。
9、應用減廢減污的經濟型設備。
10、準確定位於生態產業園區以及其成員的市場,同時吸引那些能填補適當位置和開展其他業務環節的企業。
生態產業園規劃的基本原則[1]
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包括綜合區域開發規劃、區域環境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等各項專項規劃。產業園的整合概念性生態規劃,其本質是構築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合概念性生態規劃,生態產業園規劃可分為很多層次,如產業園總體規劃、產業園控制性規劃、產業園環境規劃、產業園生態規劃、產業園交換信息系統規劃和產業園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等。但無論是哪一層次的規劃,都要遵循以下共同的原則:
(一)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園區應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保持儘可能多的生態功能。對於現有產業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產生和對環境的壓力。新建園區的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調整列人生態敏感區的工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園區對局地景觀和水文狀況、區域生態系統以及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
(二)生態效率原則
在園區佈局、基礎設施、建築物構造和運作過程中,應全面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園區各企業和企業生產單元的清潔生產,儘可能降低本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築材料、能源使用、產品和服務中,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覆利用資源。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園區各單元儘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三)生命周期原則
要加強原材料人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後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應鼓勵生產和提供資源、能源消耗低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對環境少害、無害和使用中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可以再迴圈、再使用和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和服務。
(四)區域發展原則
儘可能將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要通過培訓和教育計劃、工業開發、住房建設、社區建設等,加強園區與社區間的聯繫;要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方案相協調。
(五)高科技、高效益原則
大力採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再迴圈技術和信息技術,採納國際上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要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最佳平衡,實現“雙贏”。
(六)軟硬體並重原則
硬體指具體工程項目(工業設施、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軟體包括園區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統的建設、優惠政策的制定等。園區建設必須突出關鍵工程項目,突出項目(企業)間工業生態鏈建設,以項目為基礎。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軟體建設,使園區得到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