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產業共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產業共生[1]

  產業共生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提出的新概念。經濟學視角下的共生特指經濟主體之間存續性的物質聯繫,這種物質聯繫在抽象意義上就表現為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係。對於產業共生的概念,最為廣泛接受的是丹麥卡倫堡公司出版的《產業共生》一書中對其的定義:“產業共生是指通過不同企業間的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共同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獲利能力,同時,通過這種共識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這裡產業共生的核心是相互利用副產品的產業合作關係。

  產業共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各產業的企業之間,因同類資源共用或異類資源互補形成共生體,該共生體促進了內部或外部、直接或間接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既帶來了企業效益的增加,又推動了該產業的發展。

  產業共生屬於一種特殊而複雜的經濟關係,既具有經濟特征,又具有生態特征。企業間產業共生連接的紐帶是傳統上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它以追求經濟價值和環境改善為雙重目標,受政策法規、技術變革等影響更為強烈。

  綜上分析,產業共生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要點:第一,產業共生是現代產業企業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組織創新模式。它模仿自然界生物種群的共生關係交互作用原理,在企業之間建立起生產者一消費者一消解者生態產業鏈,彼此之間通過廢棄物交換而達到資源迴圈利用和物質使用的減量化與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產業共生是指企業之間競合關係。它不僅包含合作,同時包括競爭和優勝劣汰;企業之間不僅包含物質流、能量流之間的副產品利用,而且包括信息流、人才流、技術流和創新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第三,產業共生是一個更大空間的合作網路。它由企業間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合作,跨越到企業之間全方位合作,以及由企業之間擴大到企業、社區與政府公共部門之間更廣泛地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共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產業共生的基本特征[1]

  (1)形成共生的群落性。傳統的產業集聚只是在一定區域內相關企業的簡單疊加,所產生的是關聯效應。而產業共生具有類似於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由多個彼此相關聯的企業互相進行合作,特別是通過產業系統內物質封閉迴圈、物質減量化和能源脫碳等方法實現了產業重組,使得群落內的總體資源得到最優化利用。在外部形態上,共生產業常常表現為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的大小有別,分別處於產業鏈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產業群的相互結合。群落式的共生是相鄰的幾個不同產業又能互補的企業,它們是建立在企業間在長期合作中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這樣有利於企業間信息交流以及廢棄物和資源的交換,以獲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

  (2)融合性產業融合強調產業邊界的位置,並以形成新的產業業態作為其根本標誌。.而產業共生中的融合則關註產業創新及其價值增殖過程中的業務連接關係。從實現方式上看,技術的互補、產品的供需、業務模塊的組合等都可以促進共生視角下的融合。在產業共生框架下,融合是共生的前提,沒有融合就不可能產生共生。由產業共生而定義的融合,是與產業價值創造和實現的天然屬性相聯繫的。共生意義上的融合是以價值共創為基本前提。

  (3)資源使用的迴圈性。產業共生體系統具有迴圈的特征。把傳統的由“資源一產品一廢物”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生產過程,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一再生產品”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迴圈經濟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過程中。在這個產業發展模式中,每一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都可能變成下一生產過程的原料。

  (4)上下游產業的關聯性。生態產業的主要做法是將上游企業的廢棄物用作下游企業的原料和能量,但這絕不意味著上游企業想產生什麼廢棄物或多少廢棄物都可以。相反,在形成共生的“食物鏈”中首先要減少上游企業的廢棄物,尤其是有害物質。也就是說,系統中每一環都要進行資源削減,要考慮到整個共生鏈對資源的需求程度與對共生鏈排污量的接納能力。否則,就可能因為某一環節的失調造成共生“食物鏈”的失控。

  (5)生產成果的增值性。產業共生體的目標是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礎上互利與共贏,取得增值效應。產業共生體摒棄了傳統產業發展中把經濟與環境分離,使兩者產生衝突的弊端,真正使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共生系統所產生的實質環境和經濟效率是其得到推崇的根本原因。

產業共生的作用[2]

  1.產業共生促進各產業的協同進化

  產業共生將產生協同進化。隨著產業共生的組建和運行,企業間相互開展生產、經營、資本、技術等多方面的協作,上下游產品連成一條條“產業鏈”,能夠充分協調產業群落各組成部分的行為,使之更有效地更合理地處理共生單元和系統的共存關係,選擇更好方式。實現協同進化[1o]。共生過程是共生單元的共同進化過程,也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必然進化過程。共同進化、共同發展、共同適應是共生的本質。共生為共生單元提供理想的進化路徑。這種進化路徑不同於單元獨立的進化,而是在單元之間相互激勵中合作進化。進化過程不僅可能產生新的單元形態,而且產生新的共生形態,形成新的結構。

  2.產業共生促進資源充分共用和合理利用

  產業共生單元之間的關係體現為共生經濟物質、信息和能量等要素的供求關係。共生關係的存在,不僅體現在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等共生介質的變換,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由共生體對物質、信息、能量等共生介質的有效生產、交換與配置而產生的共生能量,這種能量能促進共生關係的進一步穩定,從而使得共生單元都獲利。企業間通過共生關係合作,將市場經濟法則的充分發揮,使各類資源在企業群體內外合理配置和流動,並有效運用。通過企業間共生戰略,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形成大的虛擬組織模式,提高企業抗衝擊的穩定性。利用合作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開發生產產品,消除企業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3.產業共生促進競爭形式由“排他性”轉為“排劣性”

  共生反映了組織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這種關係的產生和發展,能使組織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產業共生關係將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共生關係至少和競爭關係一樣是促進經濟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的基本動力。產業共生不排斥競爭,受網路化信息技術和市場經濟法則的共同作用,產業共生的內外競爭形式將更趨於“排劣性”,並具有更為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共生文化。

參考文獻

  1. 1.0 1.1 鮑麗潔.產業共生的特征和模式分析(A).當代經濟.2011,16
  2. 陳鳳先,夏訓峰.淺析“產業共生”(A).工業技術經濟.2007,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共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