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失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新聞失實[1]
新聞失實是指在新聞報道中所闡述的事實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一種社會現象。
新聞失實的特點[1]
1.故意失實增多
在現代社會媒體及其發達的社會中,由於種種因素導致新聞報道故意失實的現象增多。首先,新聞媒體為了提高自身的收視率或者關註度,通過製造一些新聞以吸引公眾的眼球,進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其次,某些組織或者個人出於出名或者各種因素而故意在某些方面渲染,通過添加一些不真實的內容或者採用移花接木的形式以博得公眾的眼球,最終達到個人目的。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新聞報道失實現象已從原來的偶發轉變為現在的常態,社會公眾也對之置之一笑。隨著電腦與互聯網的發展普及,新聞發佈終端已從官方媒體的手中轉移到社會公眾的手中,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現在的社交軟體發佈自己的信息。每個人在接收大量新聞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也製造出一定數量的新聞,這種現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新聞失實的增多。
2.公共領域的新聞失實增多
新聞失實的領域多發生在公共領域中,涉及公眾利益的新聞失實的現象不斷增多。由於人們更關註社會公共領域的情況,所以一些新聞媒體或者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在公眾領域的新聞報道方面做手腳,致使公眾領域新聞失實發生以達到自身目的。隨著互聯網和電腦的普及,網路新聞發佈終端的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並且其所發佈信息的主觀意向也各有差異,這使得公共領域的新聞報道真實性增加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形式[2]
我國的新聞工作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作指導,有黨和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堅持新聞真實的良好傳統,我國新聞媒介發佈的新聞理應做到準確可靠。但實際情況表明,新聞失實的情況是存在的。從實際情況看,新聞失實最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1.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當前新聞失實最突出的表現是憑空捏造。人民網評出的《2005年十大假新聞》中的“新聞”幾乎都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如《蘇州廣播電視報)2005年12月9日報道:記者從央視內部獲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以往對外宣稱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視 名嘴 王小丫終於在臨近不惑之年之際將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國內青年才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而事實真相是:報道中的當事人王小丫表示,這完全是條假新聞,她與作者並不相識,作者也未採訪過她。後來不久,12月21日,蘇州廣播電視報在網站刊登啟事:“本報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娛樂追蹤’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陳章良攜手入圍城》一文所披露的內容,因採訪、刊發時聽信誤傳,未及與文中所涉及的兩位當事人作求證,造成文中報道的情況與事實有出入,對文中涉及兩位當事人造成影響表示深切不安,為此特向兩位當事人和本報讀者致歉。”所以,像這類把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作為新聞報道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是對當事人名譽的侵害,也有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2.添枝加葉,層層拔高
2004年3月10日有多家媒體報道:“有消息稱皈依怫門已經6年的李連傑準備在下月26日他41歲生日當天淡出電影圈,潛心修行佛法。 其實事實真相並非如此,李連傑只是有時間即去青海等地修行,並非真正遁入空門。另外,這類失實,大量還表現在追憶傑出人物和先進典型的報道里,其實,言過其實,好話說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滿。1999年3月12日,北大方正集團公司召開新聞發佈會,發表公司的一個鄭重聲明:市場上正銷售《製造1130個百萬富翁一北大方正啟示錄》一書的任何言論, 不代表北大方正的觀點 。這本書以及摘引這本書的許多新聞都是為北大方正唱贊歌,但歌頌得太不真實,而且不惜貶1氏其他企業來抬高北大方正。這樣的贊歌到頭來可能使北大方正四面楚歌。
3.要件殘缺,隱瞞事實
上述兩種失實,作者是採用平空添加的辦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與此相反,有些作者採取“減 法,在一個完整的日寸間中抽去部分事實,給讀者造成假象。曾經有一篇新聞的題目叫《一錘子砸毀一百萬》,報道的是某機電商場在3月15日之前,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將價值百萬的機電產品砸毀,原因是機電產品過時、損耗大、效率低。這篇報道發表後,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對該商店刮目相看,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當然這間商店的營業額也隨之增加。但後來據知情人說,商家砸毀的產品中有些是收購來的廢舊產品,但是作者通過這樣巧妙地“取”“舍”之後,隱瞞了事實真相,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了事物的面貌,做了自我宣傳,擴大影響,做免費廣告。
4.偷梁換柱,移花接木
在新聞中,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寫成現在出現的,把眾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說成是一個人的成績;把別人做的事情說成是這個人做的,張冠李戴。很多稿件介紹一個歷史事件,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同是一篇稿,對主人公的身世,作者前後不能自圓其說;尤其是軍民關係、戰士外出做好事、探家見義勇為等,這類稿件有些作者更是大膽“發揮”,百般誇大。
5.因果不符
新聞指出的事件所發生的原因不符合實際情況,或把事件發生的多種原因說成只有一個原因,或者風馬牛不相及。
新聞失實的原因[1]
(一)歷史因素
我國自古就有新聞傳播,綿延不絕,只不過現代化的新聞傳播起步較晚。不同的社會發展背景和社會風氣的好壞是虛假新聞能否產生的一個前提。當一個社會出現大量造假現象或者政治方向偏離正確的軌道時,虛假新聞也會隨之產生。目前有的編輯和記者仍然運用過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模式,無視客觀存在,不考慮後果,任意地製造虛假新聞,誤導公眾取向,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公信力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新聞監督體系尚未完善
目前,虛假新聞大量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源於其監督體系的不健全,不能夠對虛假新聞形成有效的制約和打擊。一些新聞媒體或者個人製造虛假的新聞前,由於其毫無顧慮而可以肆意編造,從而對社會產生巨大危害。走訪多地新聞媒體也證實缺乏有效的新聞監督,新聞報道失實的現象較為嚴重,如李天一案件,其幕後操縱者為了獲取自己的非法利益而通過造勢、誣陷等方式吸引公眾目光,讓公眾關註李天一這個案件。
(三)部分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意識較弱
由於我國新聞事業還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很多方面都缺乏具體的規定和標準,這也導致新聞媒體的報道出現失實的現象。新聞工作者受到歷史傳統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不能夠運用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夠保證新聞線索、新聞報道和新聞發佈的真實性等。
(四)新聞行業內部彼此爭奪利益
新聞失實現象的產生必然是其利益驅動所需,新聞也開始作為一種商品在進行交易。在實際生活,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自身的物質利益和個人利益,將新聞作為一種籌碼與一些組織或個人進行交易,充當他們的“鼓吹者”。同時,由於現在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大媒體為了吸引社會公眾的眼球,無暇顧及新聞內容的真實與否,直接報道以獲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新聞失實的建議與對策[1]
(一)樹立職業道德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新聞媒體從業者必須樹立牢固的職業意識,牢牢把握住自身的道德底線。為有效杜絕新聞失實的現象,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提高新聞媒體從業者的道德水平做起,做到“打鐵尚需自身硬”。同時,相關機構還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新聞媒體行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規範,能夠讓從業者根據相關規範準確地定位自己,積極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
(二)建立健全相關新聞監督機制
新聞主管部門需要根據新聞失實的現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和寬領域的研究,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新聞報道監督機制。要嚴懲新聞失實的報道,根據相關法律對涉事單位與個人進行整改。只有準確做到事前預防、事中監督和事後處理,新聞失實的現象才能夠得到有效的遏制。筆者認為對於當前我國出現一些新聞失實的現象,建立健全一個科學合理的新聞報道監督機制能夠起到遏制新聞報道失實的作用。
(三)加強專業培訓,杜絕傳統報道思維等因素影響
目前,新聞單位加大力氣培訓本單位現有的新聞從業人員,讓現有的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失為是當前編製限制下的最佳辦法,當然也要廣納賢才,固定不同行業口子的記者、分工明確,最大限度地實現報道內容有深度和廣度。只有真正具備了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從繁雜的新聞線索中找到真實的線索,從而保證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四)建立健全新聞媒體從業者的薪酬福利機制
新聞主管部門需要要求新聞媒體單位建立健全相關的員工薪酬福利機制,運用薪酬福利激勵機制對在新聞報道方面表現優秀的人員實行獎勵,對報道失實的人員採取降低工資繫數和沒收獎金等處罰措施,以達到運用利益激勵機制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性的目的。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薪酬福利機制可以實現對新聞媒體從業者的激勵,讓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