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新闻失实[1]
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种社会现象。
新闻失实的特点[1]
1.故意失实增多
在现代社会媒体及其发达的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新闻报道故意失实的现象增多。首先,新闻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或者关注度,通过制造一些新闻以吸引公众的眼球,进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某些组织或者个人出于出名或者各种因素而故意在某些方面渲染,通过添加一些不真实的内容或者采用移花接木的形式以博得公众的眼球,最终达到个人目的。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闻报道失实现象已从原来的偶发转变为现在的常态,社会公众也对之置之一笑。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新闻发布终端已从官方媒体的手中转移到社会公众的手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现在的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信息。每个人在接收大量新闻时,也会因为各种因素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新闻,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新闻失实的增多。
2.公共领域的新闻失实增多
新闻失实的领域多发生在公共领域中,涉及公众利益的新闻失实的现象不断增多。由于人们更关注社会公共领域的情况,所以一些新闻媒体或者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在公众领域的新闻报道方面做手脚,致使公众领域新闻失实发生以达到自身目的。随着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网络新闻发布终端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并且其所发布信息的主观意向也各有差异,这使得公共领域的新闻报道真实性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2]
我国的新闻工作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有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坚持新闻真实的良好传统,我国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理应做到准确可靠。但实际情况表明,新闻失实的情况是存在的。从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人民网评出的《2005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如《苏州广播电视报)2005年12月9日报道: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 名嘴 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而事实真相是:报道中的当事人王小丫表示,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后来不久,12月21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所以,像这类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2004年3月10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皈依怫门已经6年的李连杰准备在下月26日他41岁生日当天淡出电影圈,潜心修行佛法。 其实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李连杰只是有时间即去青海等地修行,并非真正遁入空门。另外,这类失实,大量还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里,其实,言过其实,好话说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满。1999年3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公司的一个郑重声明:市场上正销售《制造1130个百万富翁一北大方正启示录》一书的任何言论, 不代表北大方正的观点 。这本书以及摘引这本书的许多新闻都是为北大方正唱赞歌,但歌颂得太不真实,而且不惜贬1氏其他企业来抬高北大方正。这样的赞歌到头来可能使北大方正四面楚歌。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用平空添加的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 法,在一个完整的日寸间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曾经有一篇新闻的题目叫《一锤子砸毁一百万》,报道的是某机电商场在3月15日之前,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将价值百万的机电产品砸毁,原因是机电产品过时、损耗大、效率低。这篇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对该商店刮目相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然这间商店的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但后来据知情人说,商家砸毁的产品中有些是收购来的废旧产品,但是作者通过这样巧妙地“取”“舍”之后,隐瞒了事实真相,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事物的面貌,做了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做免费广告。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情说成是这个人做的,张冠李戴。很多稿件介绍一个历史事件,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同是一篇稿,对主人公的身世,作者前后不能自圆其说;尤其是军民关系、战士外出做好事、探家见义勇为等,这类稿件有些作者更是大胆“发挥”,百般夸大。
5.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新闻失实的原因[1]
(一)历史因素
我国自古就有新闻传播,绵延不绝,只不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起步较晚。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虚假新闻能否产生的一个前提。当一个社会出现大量造假现象或者政治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时,虚假新闻也会随之产生。目前有的编辑和记者仍然运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模式,无视客观存在,不考虑后果,任意地制造虚假新闻,误导公众取向,对新闻媒体行业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新闻监督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虚假新闻大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其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不能够对虚假新闻形成有效的制约和打击。一些新闻媒体或者个人制造虚假的新闻前,由于其毫无顾虑而可以肆意编造,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走访多地新闻媒体也证实缺乏有效的新闻监督,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李天一案件,其幕后操纵者为了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而通过造势、诬陷等方式吸引公众目光,让公众关注李天一这个案件。
(三)部分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意识较弱
由于我国新闻事业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很多方面都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标准,这也导致新闻媒体的报道出现失实的现象。新闻工作者受到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够运用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够保证新闻线索、新闻报道和新闻发布的真实性等。
(四)新闻行业内部彼此争夺利益
新闻失实现象的产生必然是其利益驱动所需,新闻也开始作为一种商品在进行交易。在实际生活,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将新闻作为一种筹码与一些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易,充当他们的“鼓吹者”。同时,由于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媒体为了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无暇顾及新闻内容的真实与否,直接报道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新闻失实的建议与对策[1]
(一)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牢牢把握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为有效杜绝新闻失实的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做起,做到“打铁尚需自身硬”。同时,相关机构还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闻媒体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能够让从业者根据相关规范准确地定位自己,积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二)建立健全相关新闻监督机制
新闻主管部门需要根据新闻失实的现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宽领域的研究,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要严惩新闻失实的报道,根据相关法律对涉事单位与个人进行整改。只有准确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理,新闻失实的现象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笔者认为对于当前我国出现一些新闻失实的现象,建立健全一个科学合理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起到遏制新闻报道失实的作用。
(三)加强专业培训,杜绝传统报道思维等因素影响
目前,新闻单位加大力气培训本单位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让现有的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失为是当前编制限制下的最佳办法,当然也要广纳贤才,固定不同行业口子的记者、分工明确,最大限度地实现报道内容有深度和广度。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从繁杂的新闻线索中找到真实的线索,从而保证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四)建立健全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薪酬福利机制
新闻主管部门需要要求新闻媒体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员工薪酬福利机制,运用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对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员实行奖励,对报道失实的人员采取降低工资系数和没收奖金等处罚措施,以达到运用利益激励机制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目的。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薪酬福利机制可以实现对新闻媒体从业者的激励,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