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新闻传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指从新闻媒介发出新闻到广大受众接受新闻的空间延续过程。有些新闻虽然刊载在报刊上,安排在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里,但受众不愿阅读、收听收看,这些新闻就没有产生传播现象。所以,传播是以受众接收新闻为终点的,而受众对新闻作出的各种反应,反应的强烈程度和给社会带来的利害,构成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新闻传播的特点[1]

  1.感性化

  感性化,指的是直接诉诸于人类感官并借此传达人类心理情感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形态。电视媒介实现了以声画同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这些影像符号能够更加直接地与人类的感官对应,从而产生综合的感觉联动和统一的认知效果。相较于报纸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电视传媒以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形式完成了信息的传播。以“芦山地震”为例,虽然大量的报纸媒体都对灾情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配有大篇幅的图片,但仍然不及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更有冲击力、更能引发受众对于灾民的同情与关怀。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感性化特征,将是我们更新电视新闻观念、改进电视新闻业务的重要任务。

  2.即时化

  即时化的新闻传播实现了在电子媒介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即时、同步地采录并传递信息,有效地排除了由于地理、时空的差距所造成的信息延时,从而使信息源信息终端之间实现了零距离的信息交换,其中最典型的传播形态就是日常所看到的现场直播。在过去,往往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因而普遍存在延时的问题。而电视新闻传播则实现了即时化,这不仅仅是新闻时效性对媒介传播活动的要求,更是媒介技术对人类把握世界潜能的开发。从浅层来看,录播与直播的区别在于运作模式的不同,而从更深层意义上来看,则体现出两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差异。

新闻传播的审美性[2]

  一般而言,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起码应该包括如下要素:传播客体(新闻事件),传播主体(新闻工作者),接受客体(新闻文本),接受主体(社会大众)。而在这整个环节中,美的需要和美的表现无处无时不在。离开了别具一格的美,新闻传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或者彻底失效。

  1.接受主体的审美性

  当前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空前的艺术化。我们生活的环境在逐渐被美化,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将加速这一美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审美主体的范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大众对个性美的追求,使个性化的装饰和表演逐渐变得司空见惯,社会大众在被呼吁加强自我展示和表演的同时,社会生活参与度和对社会多样性的包容度越来越大。“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同时,随着社会流动的更加频繁和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拓展,审美,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大众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做着各种各样的审美判断。因为社会大众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和感受着美,他们对于美的评判水准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挑剔,或者说,社会大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只有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符合他们审美经验的新闻,才有可能进入他们的接受视野,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新闻事件的选择,本身就是对社会大众审美趣味判断基础上产生的。传播媒体定位,也是基于对预设接受对象审美趣味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只有把握住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新闻和传播媒体才能意气风发,在真正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分一杯羹。

  2.传播主体的审美性

  新闻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同时,因为是新闻工作者,又需要判断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还肩负着引导形成健康审美倾向的职责。作为新闻传播的驱动者,新闻工作者的关键素质之一就是敏锐的审美嗅觉及对审美趋势的合理判断,他们要遵循普遍的认知规律传播真事实,也必然会在对事实的描述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自己的审美认知,进而产生能够与接受主体产生共鸣的审美能量。这正是衡量一位新闻工作者优秀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

  3.接受客体的审美性

  尽管审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无论什么时候的审美变化,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而且,这种价值指向,往往是趋同的。也就是说,不管人类处于那一个时代,审美的趋向都是向真向善向美,都是在审视人类本身所应该具有价值和这种价值实现的方式,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体验,如执着、超越、回归等生命认知。这,正是接受客体——新闻文本——所应该追求的表现内涵 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在这一点上具备共同的审美要求。在新闻传播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那些或明或昧的情感追求和生命体验的作品,正像孔子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于个人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一样,具有引导社会、个人价值建立和直指人心深处生命体验的作品,才会超越时空限制,获得永恒的生命和价值。所以,审美是存在于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的,二者不可分割。

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1]

  1.新闻传播数字化

  电视新闻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由此,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应当分为两个层次来看,分别为数字化和数据化。只有当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数据化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说,数据化以数字化为基础,并提高了信息储存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且具有更强的交换数据包的技术。数据化的实现必然会促使电视新闻在技术方面、装备方面的改进,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将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化新闻传播的实现,电视记者的身份也将相应转变,即成为“数字化记者” ,无论是世界的任何角落进行新闻的采集都可以实现现场报道。

  2.新闻节目直播化

  新闻直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新闻现场直播和新闻节目直播。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即不经过任何预先录音或录像,而直接播出现场情况或表演等。直播是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同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直播具有两个主要功能,分别是展现和报道。到目前,出现最多新闻现场直播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而部分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市级电视台也会偶尔采用直播报道的方式。现场直播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微波传输设备就可完成,而小型的卫星直播车则可以实现距离较远的现场直播,所以电视新闻的发展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而且直播化也将成为新闻传播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1.0 1.1 吕红.当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3(7)
  2. 周逸飞.论新闻传播的审美性及其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Mis铭,苏青荇,otf125.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新闻传播"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