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0个条目

數字勞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數字勞動

  (一)數字勞動的概念界定——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之論。

  國外學者對“數字勞動”概念的理論建構各不相同,也沒有達成統一的定義。依據對數字勞動的屬性劃分,國內外學者對數字勞動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兩種觀點:

  1.數字勞動是非物質勞動的當代形式。該觀點認為數字勞動是區別於物質勞動的文化、知識、信息生產和消費的“非物質勞動”。維基百科對“數字勞動”詞條的解釋指出,數字勞動概念是從義大利自治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以及後福特主義理論發展而來,重點是探索和解釋自動化、信息化產業中高水平的認知和文化勞動,它根植於高技術的全球化生產系統和知識經濟。安托尼奧·卡西里認為數字勞動是指社交平臺、互聯網移動終端使用者們的日常網路信息活動。有些學者認為數字勞動是指知識文化的消費被轉化為額外的生產性活動,這些活動被勞動者欣然接納的同時卻被剝削,這就將數字勞動納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免費勞動這一更廣泛概念中。泰拉諾瓦等學者根據免費勞動和非物質勞動思想給數字勞動下了初步的定義,主張用非物質勞動概念來解讀數字勞動,指出數字勞動是免費勞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她所理解的數字勞動主要指向互聯網上的線上勞動,屬於非物質勞動的範疇。特雷博·肖爾茨認為數字勞動既是游樂場又是工廠的互聯網上的勞動,除傳統的工資勞動外還有無規律的自由免費勞動,是個體消耗在社交網路上的創造性工作。可見,這種觀點主要基於勞動客體和勞動產品的非物質性,把數字勞動描述為由用戶網上行為活動所實現的非物質勞動。

  2.數字勞動本質上還是物質勞動。該觀點認為數字勞動涵蓋了數字媒介生產、流通與使用所牽涉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多種形式。即使是在互聯網領域,腦力勞動仍是基於人類肉體的物質性大腦活動,並未離開自然與物質,所以數字勞動歸根到底也是物質勞動。福克斯和馬利索爾·桑多瓦爾 (Marisol Sandoval)認為各種形式的用於數字媒體生產、流通和使用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即“數字媒體技術和內容的生產中資本積累所需要的所有勞動都屬於數字勞動”,這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數字勞動。福克斯的數字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包括硬體生產、內容生產和軟體生產者的勞動和生產性使用者的勞動,其範疇不僅指數字內容生產,還包括數字生產的所有模式,是農業、工業和信息勞動等勞動形式共同形成的全球生產網路,這個生產體系確保數字媒體的存在和發展。福克斯的數字勞動是異化的數字工作,通過闡釋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數字勞動是以人類的四重異化為基礎的數字工作,是勞動主體、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的異化。~相對於第一種觀點,周延雲、閆秀榮認為“社交媒體產消合一只是數字勞動的一種形式,它是網路化的、連接到其他網路的數字勞動形式,一起構成了能夠使數字媒體生存的全球生態剝削”。因此,這種觀點對數字勞動的界定有如下特點:以數據信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支撐,囊括工業、農業、經濟、知識、信息等領域,是消耗人們時間的數據化、網路化形式的物質勞動。這種觀點實際上否定了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對立存在對於研究數字勞動的必要性,認為非物質勞動仍可歸屬於馬克思的物質勞動範疇。但在具體討論數字勞動的概念和涵蓋範圍時,這種廣泛意義上而非專業的概念認識容易將數字勞動與其他勞動形態統而視之,不便於深入研究數字勞動作為非物質勞動形式時的特殊性。

  綜上分析,兩種觀點對數字勞動概念的界定存在屬性上的差別,但都認為數字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即數字勞動是非物質性或物質性的生產勞動,能夠生產商品和剩餘價值,存在資本對數字勞動的剝削,兩種觀點對數字勞動的定義也就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第一種觀點對數字勞動的定義是狹義或專業定義,主要針對數字媒體中用戶的數字勞動;第二種觀點是廣義的概念界定,數字媒體生產、流通和使用中資本積累所需的勞動都被囊括進來,包含第一種觀點對數字勞動的定義。由於學者對數字勞動屬性、定義的界定不同,其適用範圍、具體表現形式也相應有所不同。

  (二)基於不同屬性劃分的數字勞動的具體形式。

  1.根據數字勞動是非物質勞動的觀點,數字勞動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互聯網產業的專業勞動、無酬勞動、受眾勞動和玩勞動。

  互聯網專業勞動通常是指由擁有一定技術知識的人員所進行的與技術性相關的工作,如程式編程、應用軟體開發,以及非技術性人員所進行的管理與日常工作,如後臺管理員、網站客服。在巨集觀層面,夏冰倩對中國互聯網行業專業工人的勞動條件進行了分析, 梁萌分析了互聯網中知識工人邊界定位、階級分析理論傳統、互聯網勞動者特點等。在具體表現方面,曹晉則考察了網路編輯等知識勞工的彈性雇佣關係、工作收入和工作時間。無酬數字勞動是與有償專業勞動相區別,也與其他形式的無酬勞動(家務、家庭手工作坊)不同的,為數字媒介公司生產利潤卻得不到報酬的線上用戶勞動,比如社交媒體臉書、推特、微博等平臺上的用戶內容生產。布萊恩·布朗(Brian Brown)提出了無酬數字勞動定義的理論化的細微差異,研究了數字資本主義中無酬勞動的主要特征。受眾勞動是基於傳播和媒體視角而得出的無酬勞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布萊斯·尼克鬆(Brice Nixon)認為受眾勞動是無酬勞動的特殊形式,他追溯了作為政治經濟理論基礎的受眾勞動概念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受眾勞動過程政治經濟學數字時代的勞動剝削。與個人信息發佈、網頁創建、資料上傳等反映用戶生產性與主體性勞動形式相區別,受眾勞動以用戶的消費性為特點,是用戶在互聯網上閱讀、瀏覽與收聽時所進行的消費活動,這些消費行為同時被資本積累所覬覦,是媒介生產中的一部分。針對網上用戶的產消者特點,福克斯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受眾不僅僅是被動的觀看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商業資本基於勞工所受強迫性、異化、產消者雙重商品化的三種方式剝削“數字勞工”。對於數字時代受眾勞動對資本積累的貢獻,雖然受眾勞動在數字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數字經濟越來越依賴個人信息的商品化,但學術界並沒有對作為一種特定數字勞動的受眾勞動給予足夠重視。玩勞動主要指用戶為了獲取樂趣在網路上進行的一系列娛樂性質活動,如閑聊、網路游戲和影視觀賞,這些活動同時也為媒介公司生產了更多的資源和數據。阿威德·倫德 (Arwid Lund)考察了勞動和游戲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建構游戲、工作、賭博和勞動概念的分類學,提出對玩勞動的理解和批判。

  除了上述四分法,李仙娥將受眾勞動與玩樂勞動歸為一種,認為受眾勞動和玩勞動同屬於無酬勞動且有重疊部分。黃再勝認為“數字勞動是通過網路化數字化技術加以協調的一種非物質勞動形態”,他將數字勞動分為社交媒體平臺無酬勞動、網路平臺的微勞動和網約平臺的線上勞動三種主要形態。雖然不同學者對數字勞動具體形式的劃分有所差異,但都是指數字技術、互聯網領域中創造剩餘價值的非物質勞動形式,可以大體劃分為網上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兩種形式。

  2.根據數字勞動本質上屬於物質勞動的觀點對數字勞動具體形式進行討論。福克斯對數字勞動採取廣泛意義上的概念,他在分析數字勞動具體形式時關註的是和數字媒體相關的勞動形式。福克斯將數字勞動納入價值鏈的全球剝削領域中,跨國信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國際數字勞動分工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全時段控制和剝削勞動,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福克斯的數字勞動不僅表現在數字媒體領域,全球ICT產業資本積累的實現建立在大量工業、農業生產領域的勞動剝削之上,因此他對數字勞動形式的劃分是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的。福克斯分析了ICT行業全球價值鏈上所涉及的各種形式的數字勞動:包括非洲礦工奴隸般勞動,中國富士康工人的勞動,印度軟體業中的勞動,矽谷硬體裝配工的勞動,谷歌工程師的貴族式勞動,呼叫中心泰羅制、主婦式的服務性勞動,社交媒體產消者用戶的勞動等,認為所有被剝削的勞動形式相互依存。

  福克斯對數字勞動表現形式的研究涵蓋了工業、服務業信息等領域中的各種相關勞動形式,而將互聯網專業勞動、無酬勞動、受眾勞動、玩勞動等勞動形式作為數字勞動在互聯網中的具化形態。因為他將“價值鏈”概念作為運用馬克思生產方式理論分析各種不同形式數字勞動的邏輯前提,這一範疇就將不同領域內各種不同形式的數字勞動連接在一起。

數字勞動的研究歷程

  一、“數字勞動”的研究歷程:從“受眾商品”到“數字勞動”

  “數字勞動”一詞最早由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學者蒂齊亞納·泰拉諾瓦(('Tiziana Terranova )在《免費勞動:為數字經濟生產文化》一文中提出,文章通過研究數字經濟中互聯網上的“免費勞動”對“數字勞動”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有關數字勞動的研究要追溯到傳播學視角的“受眾商品論”。

  (一)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數字勞動”相關研究。

  數字經濟時代有關免費勞動、非物質勞動的很多研究借鑒了傳播學的理論,而受眾商品論則是數字勞動研究的重要來源。1977年,加拿大傳播政治經濟學家達拉斯·斯邁茲( DallasSmythe)發表《傳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盲點》一文,運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具體闡釋了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受眾商品論,提出觀看電視的活動----即“受眾”促進媒介商業資本積累的勞動過程,媒介只製造一種商品即受眾,所有媒介都是在集合、打包,並把受眾出售給廣告商。這就將傳播學的受眾商品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勞動研究結合了起來。

  數字技術時代,傳播政治經濟學領域有關“數字勞動”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聚焦於媒介內容、受眾和勞動的商品化,傳播時空的變化以及階級、社會運動、霸權等社會結構和人類機構的實踐過程。關於受眾和勞動的商品化,傳播政治經濟學家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和凱瑟琳·麥克切爾(Catherine Mckercher)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了傳播從業者勞動的商品化和媒介產業商業化過程; "吳鼎銘、石義彬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視角重新解讀了互聯網大數據”背後所隱藏的對網民勞動的商品化和剝削l5,並以公民記者的新聞生產和傳播行為為例分析了“新聞眾包”的勞動過程和數字資本拓展和積累的本質。關於傳播場域、勞工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莫斯可考察了學者對信息勞工的詮釋及其產生的社會性質和歷史背景。"邱林川從17世紀奴隸制的視角分析了富士康勞工問題和數字資本主義,探討了廢奴運動和網路勞工抵抗的實踐意義和可能性,他還研究了在殘酷、充滿剝削與排斥的信息時代中國新工人階級形成的雛形,並尋找網路社會中新工人階級的新媒體行動路徑。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回歸:從“受眾商品”到“數字勞動”的批判延伸。

  進入互聯網時代,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學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和發展受眾商品理論,研究視角從傳播學的“受眾商品”轉到了“數字勞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

  2009年10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舉辦了題為“數字勞動者:工人、作者、農民”的學術會議,其學術成果發表在英文學術期刊《呼游》2010年第10捲上,闡釋了數字資本主義的歷史和理論,如勞動價值論、後福特主義理論、生命價值理論等,並聚焦更為具體的數字勞動問題,如無酬勞動、創造性勞動、勞動場所變化和構成等。2014年11月,紐約新學校大學舉行主題為“數字勞動:血汗工廠罷工糾察線、路障”的會議,會議從勞動者主體身份視角討論了數字勞動者團結的新形式和可能性。同年,英國開源學術期刊《傳播、資本主義和批判》發表論文集《全世界哲學家團結起來,理論化數字勞動和虛擬工作》,討論了數字勞動的定義、具體維度和表現形式,嘗試建構數字勞動、虛擬工作和相關概念的批判性分析理論框架。2015年,德國柏林舉辦“數字化世界中的勞動”大會,會議討論了未來勞動、就業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數字勞動帶來的機遇。

  除了會議研究成果,特雷博·肖爾茨(Trebor Scholz)於2012年發表論文集《數字勞動:作為操場和工廠的互聯網》,批判研究了馬克思理論對於分析勞動力市場從物質世界到互聯網世界數字工作場所的重要性,考察了數字經濟中職業、剝削和勞動的新形式。2014年,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克裡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 Fuchs)的專著《數字勞動和卡爾·馬克思》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意識形態理論等,較為完整地呈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數字勞動批判理論。

  從數字勞動的定義、表現形式、研究維度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剩餘價值論研究範式的理論批判研究,西方學者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數字勞動批判理論的系統化認識。近兩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註數字勞動研究,2016年國內學者周延雲、閆秀榮的著作《數字勞動和卡爾·馬克思-—數字化時代國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和燕連福、謝芳芳的文章《簡述國外學者的數字勞動研究》、《福克斯數字勞動概念探析》都對國外數字勞動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譯介。

參考文獻

  • 孔令全,黃再勝.國內外數字勞動研究[D].廣東行政學院報,2017年10月第29捲第5期:73-7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數字勞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