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政府2.0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政府2.0概述

  政府2.0創新2.0時代的政府形態,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SNS、維基、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工具應用,實現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作為平臺的政府,其實質是政府形態完成了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政府2.0是作為平臺和創新生態賦能者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致力於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與互動塑造公共價值。[1]

政府2.0發展背景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融合與發展改變了知識的獲取、傳承、積累和創造方式,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活動的形態,並推動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與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在創新民主化進程的推動下,創新正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臺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正逐步浮現併進一步推動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創新2.0,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對傳統的國家主權、政治體制、政府職能、政治過程、政治文化以及包括政治參與、政治決策、行政管理、公共服務在內的所有國家政治行為和社會公共服務帶來了嚴峻挑戰和嶄新機遇。創新2.0時代的政府管理將會呈現怎樣的趨勢,創新2.0時代的政府將向何方演進?政府2.0被認為是創新2.0研究與發展的十大熱點。[2]

政府2.0的提出

  創新形態的演進也同樣影響了互聯網形態的演化。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充分認識到了這個趨勢並將這種新的強調開放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形態命名為Web2.0,併進而提出政府2.0(Government 2.0) 這一概念,稱其將成為電子政府下一步的發展趨勢。[1]

  威廉D.埃格斯在2004年在《政府2.0:通過信息技術來改善教育、削減開支、緩解交通擁堵、增強民主》一書中,提出了“我的政府”的概念,即以市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可以根據公眾不同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並將需求者和服務提供者匹配起來。宋剛和孟慶國在《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一文中認為,政府2.0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政府或者網上政府,而是創新2.0時代的以用戶為中心、服務導向的政府,作為一個整體、開放的平臺,與民眾進行直接的互動和溝通,象徵著政府在執行上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從條塊分割、封閉的架構邁向一個開放、協同、合作的架構,將政府為主體的政府行政過程轉變為以社會公眾為主體,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互動的公共價值塑造過程,在這一進程中,技術和社會工具將充當關鍵作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一文進一步提出政府2.0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智慧社會培育者、創新生態賦能者。

政府2.0的實質

  創新的實質是價值實現,而創新2.0作為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環境下、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臺的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通過多主體、多要素互動、創新雙螺旋驅動不斷推動創新涌現,將面向用戶的價值實現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伴隨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信息時代的政府形態將與工業時代的政府形態有何不同呢?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2.0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征,將實現作為平臺的政府架構,並以此為基礎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實現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政府2.0的特征內涵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

用戶創新

  第一,用戶創新。即指公眾參與政府創新過程。一方面是指用戶參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全過程,包括公共服務產品的設計、生產、提供及決策的全過程;另一方面,是指用戶體驗,IPv6與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移動泛在環境,將用戶體驗的層級拉到了三維,實現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泛在用戶體驗、用戶創新,為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到公共產品的交互體驗設計、公共決策中,不斷的優化公共產品與服務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大眾創新

  第二,大眾創新。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們更方便的獲取、交流、更新知識,BBS博客微博維基等平臺進一步推動知識收集、產生、共用的新模式,也改變了創新的形態,眾包成為當今知識工作領域的一個突出現象。政府2.0的大眾創新通過維基、微博等社會工具為公眾提供創建、分享信息與知識的協作平臺,激發大眾的智慧,促進創新的涌現,匯聚群體智慧,為不斷優化公共決策提供了新的機遇。

開放創新

  第三,開放創新。其一指政府公共服務數據內容、數據標準及相關工具的開放,可以提供公眾查詢、下載、使用政府數據服務,包括數據標準的開放,方便社會對政府數據的使用和共用應用,以及市場、社會資源對數據的進一步深入開發利用,產生社會價值;其二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其三是政府部門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將行業專業服務資源以外包等形式納入到自身的創新服務體系之中。

協同創新

  第四,政府的定位是掌舵而非划槳。利用微博、SNS等為代表的web2.0技術,通過電子公務等面向創新2.0的平臺搭建不但可推動管理人員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可通過平臺實現政府、企業及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協同,實現電子政務向電子公務的轉變,從政府為主體的政府行政過程轉變為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過程,實現協同創新。

政府2.0的實質

  要實現政府2.0的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及共同創新,必須建立包括制度、文化、設施與環境等構成的創新基礎設施,才能為政府持續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平臺的架構

  一是平臺的架構。按照Tim O’Reily所說,平臺化是“政府2.0”成功的真正秘訣所在。政府建立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平臺,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SNS、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工具,提供多主體參與協同以及雲到端、人性化、定製、貼心的服務。創新2.0時代是“雲”“端”結合的時代。用戶端的服務創新作為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將更加移動隨身、個性人性化、定製多樣化,而作為平臺的政府所提供的雲服務將無所不在,是所有這些服務提供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雲”是基礎、“端”是靈魂。

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

  二是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傳統電子政務更多地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從部門分工出發,站在專業分治的角度,實現專業化管理。而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服務範式轉變則站在社會公眾的角度,更註重作為用戶的公眾參與以及對公眾的服務,更加註重用戶參與、用戶導向的服務平臺設計,從政府為主體的政府管治轉向以協同共治、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公共價值塑造。創新2.0所預示的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正是政府2.0之區別於政府1.0的本質特征。

政府2.0與電子公務

  正如創新2.0所具有的特征,政府2.0一樣強調用戶的參與、互動協作和開放的平臺架構,強調政府、企業、社會多方互動協同。電子公務理論及其概念模型的發展正是政府2.0形態的一個具體體現。“電子公務”的概念模型,即eGBCP電子公務模式,即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以P公共產品與服務(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為內點,G政府(Government)、B企業(Business)、C公眾和社區(Citizen and community)充分互動協同,涵蓋公共管理與服務各方面的完整動態迴圈系統。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政府、企業、公民(或社區)在生產公共產品過程中的互動和協同。

  圍繞公共事務管理,政府、企業、公眾這三個社會組成要素相互制約、影響,這種作用集中體現於該範圍內的公共物品或公共環境,由此四者及其相互間制約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具有自我完善機制,同時也與外部系統保持良好的溝通,力爭實現全系統的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這就是GBCP模式。電子政務的建設出發點是以“政府”本身為主導,eGBCP從另外的角度思考這三者之間的必然聯繫與內在因果,在研究中發現,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由公共產品驅動的關係,正因為這個公共產品的存在,使得三者之間的信息化相交合,產生共振,從而重組成面向公共服務的電子公務eGBCP。eGBCP電子公務模式通過通訊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及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技術,充分納入G、B、C、P四個公共事務管理要素的電子公務體系,實現全要素的信息流暢運行的電子公務體系,達到和諧三角的關係。

  政府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泛在網路以及web2.0社交媒體等技術的應用可不斷推動政府服務創新,政府已經從傳統的工業時代集中控制的政府模式轉變成數字時代的公眾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的新的服務模式,加速了面向公眾的服務創新,實現了由原始的單向知識信息的傳播到平臺互動式交流,從政府職能出發的部門分割的電子政務設計到從服務內容和流程出發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的電子公務設計,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得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公眾可作為公共服務產品的共同生產者,逐步實現知識的積累。

  可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推動了管理與服務形態的轉變,推動了由政府管治為主向以公共服務為主的轉變。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2.0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的政府管理創新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開放(開放的平臺,開放的數據)、參與、協作。政府2.0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政府或者網上政府,而是一個整體、開放的平臺,一個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溝通、互動、協同的平臺。

政府2.0與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和珍妮特·登哈特(Janet V. Denhardt)認為,新公共服務即“關於治理體系中公共行政官員角色的一系列思想,而且這種治理將公眾置於中心”,也即新公共服務的原則——服務而非掌舵[13]。從該理論來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應當為公眾提供服務,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可以分擔政府的責任。政府通過搭建平臺,讓各利益相關方、公眾廣泛參與到公眾行政過程中去,對行政決策施加影響,對行政過程進行監督,與公共部門開展合作,提高了公共服務部門的行政績效,滿足公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創新2.0時代潮流與新公共服務的浪潮匯聚,推動了政府管理的創新,也即政府2.0的演變。政府2.0,作為平臺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致力於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與互動完成公共價值的塑造過程。

政府2.0與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出發,創新供給模式和供給機制,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政府2.0轉型在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創新2.0時代的公共管理與服務問題需要在技術、社會以及管理與制度的互動中去解決,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眾創和共治去解決,如同共用單車這樣的眾創所已經解決的問題一樣,在眾創的持續發展中去解決。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過程中,公共服務制度供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精進、智慧社會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推動以社會為舞臺的開放眾創,需要構建面向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政府在其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實現面向創新2.0的政府2.0服務轉型。創新2.0時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智慧社會培育者、創新生態賦能者。[3]

政府2.0與創新2.0

  政府2.0是創新2.0時代的政府形態,也是創新2.0模式在政府治理領域的重要體現。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發展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政府2.0發展。創新形態演變引領的政府形態演化也引起公共管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註。2014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上圍繞創新視野中的公共管理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強調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創新2.0助推了政府2.0。[4]2014年11月,“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治理”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眾多高校從事電子政務研究和教學的同行發起,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來自全國各高校的電子政務老師與電子政務研究和實務專家共同研討了新一代信息支撐、創新2.0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5]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公共事務學院朱春奎教授指出,“創新2.0”模式強調公眾參與,倡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進行創新、共用和擴散,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需求為驅動,依托於真實的生活環境,服務於生活的創新形態。普通公眾不再僅僅是創新的被動接收者,而可以在知識社會條件下扮演創新主角,直接參与創新進程。創新的參與方包括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

  創新1.0是以企業、政府為核心,為用戶生產市場產品以及公共產品;創新2.0視野下的企業2.0、政府2.0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參與共同創造獨特價值、塑造公共價值。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智慧城市與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我們借鑒國際社會政府2.0與開放式政府建設的成功經驗,建設開放式電子化服務型政府。以透明、參與、協作為特征的政府2.0模式,正是創新2.0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創新實踐。政府2.0是一種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以政務公開為基礎、以公眾需求為中心、以服務公眾為使命、以政民互動為前提、以平臺整合為目標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2.0旨在利用互聯網上的多元信息資源,打造形成一個政民互動、共同創新的整合開發平臺,同時鼓勵社會公眾利用信息技術將政府提供的服務、政府的業務流程與數據社會化、商品化,並加強公共部門與公眾的溝通和協作,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政府2.0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政府或者網上政府,而是創新2.0時代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以服務為導向的政府形態。作為一個整體和開放的平臺,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賦能者,它使政府與民眾直接互動和溝通,使公共服務從生產者範式轉變為使用者範式,從碎片化、分散化、封閉化的政府管理走向協同、互動、共治的整體性治理,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設、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為人民。[5]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Pku08,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政府2.0"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