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政府2.0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政府2.0概述

  政府2.0创新2.0时代的政府形态,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SNS、维基、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工具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作为平台的政府,其实质是政府形态完成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政府2.0是作为平台和创新生态赋能者的政府、服务导向的政府、开放的政府,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互动塑造公共价值。[1]

政府2.0发展背景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融合与发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传承、积累和创造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活动的形态,并推动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创新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下,创新正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面向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正逐步浮现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创新2.0,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对传统的国家主权、政治体制、政府职能、政治过程、政治文化以及包括政治参与、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在内的所有国家政治行为和社会公共服务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崭新机遇。创新2.0时代的政府管理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创新2.0时代的政府将向何方演进?政府2.0被认为是创新2.0研究与发展的十大热点。[2]

政府2.0的提出

  创新形态的演进也同样影响了互联网形态的演化。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将这种新的强调开放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形态命名为Web2.0,并进而提出政府2.0(Government 2.0) 这一概念,称其将成为电子政府下一步的发展趋势。[1]

  威廉D.埃格斯在2004年在《政府2.0: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削减开支、缓解交通拥堵、增强民主》一书中,提出了“我的政府”的概念,即以市民为中心的政府,政府可以根据公众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将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匹配起来。宋刚和孟庆国在《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一文中认为,政府2.0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政府或者网上政府,而是创新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导向的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开放的平台,与民众进行直接的互动和沟通,象征着政府在执行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从条块分割、封闭的架构迈向一个开放、协同、合作的架构,将政府为主体的政府行政过程转变为以社会公众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互动的公共价值塑造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和社会工具将充当关键作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一文进一步提出政府2.0是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者、智慧社会培育者、创新生态赋能者。

政府2.0的实质

  创新的实质是价值实现,而创新2.0作为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通过多主体、多要素互动、创新双螺旋驱动不断推动创新涌现,将面向用户的价值实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伴随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将与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有何不同呢?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2.0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征,将实现作为平台的政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实现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政府2.0的特征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

用户创新

  第一,用户创新。即指公众参与政府创新过程。一方面是指用户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全过程,包括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及决策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指用户体验,IPv6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移动泛在环境,将用户体验的层级拉到了三维,实现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泛在用户体验、用户创新,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交互体验设计、公共决策中,不断的优化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大众创新

  第二,大众创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更方便的获取、交流、更新知识,BBS博客微博维基等平台进一步推动知识收集、产生、共享的新模式,也改变了创新的形态,众包成为当今知识工作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政府2.0的大众创新通过维基、微博等社会工具为公众提供创建、分享信息与知识的协作平台,激发大众的智慧,促进创新的涌现,汇聚群体智慧,为不断优化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机遇。

开放创新

  第三,开放创新。其一指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内容、数据标准及相关工具的开放,可以提供公众查询、下载、使用政府数据服务,包括数据标准的开放,方便社会对政府数据的使用和共享应用,以及市场、社会资源对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产生社会价值;其二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其三是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将行业专业服务资源以外包等形式纳入到自身的创新服务体系之中。

协同创新

  第四,政府的定位是掌舵而非划桨。利用微博、SNS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通过电子公务等面向创新2.0的平台搭建不但可推动管理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通过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及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同,实现电子政务向电子公务的转变,从政府为主体的政府行政过程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过程,实现协同创新。

政府2.0的实质

  要实现政府2.0的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及共同创新,必须建立包括制度、文化、设施与环境等构成的创新基础设施,才能为政府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平台的架构

  一是平台的架构。按照Tim O’Reily所说,平台化是“政府2.0”成功的真正秘诀所在。政府建立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平台,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SNS、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工具,提供多主体参与协同以及云到端、人性化、定制、贴心的服务。创新2.0时代是“云”“端”结合的时代。用户端的服务创新作为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将更加移动随身、个性人性化、定制多样化,而作为平台的政府所提供的云服务将无所不在,是所有这些服务提供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云”是基础、“端”是灵魂。

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二是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传统电子政务更多地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从部门分工出发,站在专业分治的角度,实现专业化管理。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服务范式转变则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更注重作为用户的公众参与以及对公众的服务,更加注重用户参与、用户导向的服务平台设计,从政府为主体的政府管治转向以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价值塑造。创新2.0所预示的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正是政府2.0之区别于政府1.0的本质特征。

政府2.0与电子公务

  正如创新2.0所具有的特征,政府2.0一样强调用户的参与、互动协作和开放的平台架构,强调政府、企业、社会多方互动协同。电子公务理论及其概念模型的发展正是政府2.0形态的一个具体体现。“电子公务”的概念模型,即eGBCP电子公务模式,即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以P公共产品与服务(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为内点,G政府(Government)、B企业(Business)、C公众和社区(Citizen and community)充分互动协同,涵盖公共管理与服务各方面的完整动态循环系统。该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企业、公民(或社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互动和协同。

  围绕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企业、公众这三个社会组成要素相互制约、影响,这种作用集中体现于该范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共环境,由此四者及其相互间制约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自我完善机制,同时也与外部系统保持良好的沟通,力争实现全系统的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GBCP模式。电子政务的建设出发点是以“政府”本身为主导,eGBCP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内在因果,在研究中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由公共产品驱动的关系,正因为这个公共产品的存在,使得三者之间的信息化相交合,产生共振,从而重组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公务eGBCP。eGBCP电子公务模式通过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充分纳入G、B、C、P四个公共事务管理要素的电子公务体系,实现全要素的信息流畅运行的电子公务体系,达到和谐三角的关系。

  政府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以及web2.0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可不断推动政府服务创新,政府已经从传统的工业时代集中控制的政府模式转变成数字时代的公众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新的服务模式,加速了面向公众的服务创新,实现了由原始的单向知识信息的传播到平台互动式交流,从政府职能出发的部门分割的电子政务设计到从服务内容和流程出发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公务设计,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得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公众可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共同生产者,逐步实现知识的积累。

  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了管理与服务形态的转变,推动了由政府管治为主向以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2.0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创新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数据)、参与、协作。政府2.0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政府或者网上政府,而是一个整体、开放的平台,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沟通、互动、协同的平台。

政府2.0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和珍妮特·登哈特(Janet V. Denhardt)认为,新公共服务即“关于治理体系中公共行政官员角色的一系列思想,而且这种治理将公众置于中心”,也即新公共服务的原则——服务而非掌舵[13]。从该理论来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分担政府的责任。政府通过搭建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公众广泛参与到公众行政过程中去,对行政决策施加影响,对行政过程进行监督,与公共部门开展合作,提高了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绩效,满足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创新2.0时代潮流与新公共服务的浪潮汇聚,推动了政府管理的创新,也即政府2.0的演变。政府2.0,作为平台的政府、服务导向的政府、开放的政府,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互动完成公共价值的塑造过程。

政府2.0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出发,创新供给模式和供给机制,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政府2.0转型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创新2.0时代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需要在技术、社会以及管理与制度的互动中去解决,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众创和共治去解决,如同共享单车这样的众创所已经解决的问题一样,在众创的持续发展中去解决。在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过程中,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的完善、社会治理的精进、智慧社会的建设也绝非一日之功。推动以社会为舞台的开放众创,需要构建面向创新2.0的“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政府在其间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实现面向创新2.0的政府2.0服务转型。创新2.0时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开放众创空间营建者、智慧社会培育者、创新生态赋能者。[3]

政府2.0与创新2.0

  政府2.0是创新2.0时代的政府形态,也是创新2.0模式在政府治理领域的重要体现。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发展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政府2.0发展。创新形态演变引领的政府形态演化也引起公共管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14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围绕创新视野中的公共管理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强调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创新2.0助推了政府2.0。[4]2014年11月,“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治理”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高校从事电子政务研究和教学的同行发起,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电子政务老师与电子政务研究和实务专家共同研讨了新一代信息支撑、创新2.0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5]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指出,“创新2.0”模式强调公众参与,倡导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进行创新、共享和扩散,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需求为驱动,依托于真实的生活环境,服务于生活的创新形态。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创新的被动接收者,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创新的参与方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

  创新1.0是以企业、政府为核心,为用户生产市场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创新2.0视野下的企业2.0、政府2.0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我们借鉴国际社会政府2.0与开放式政府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开放式电子化服务型政府。以透明、参与、协作为特征的政府2.0模式,正是创新2.0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政府2.0是一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使命、以政民互动为前提、以平台整合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2.0旨在利用互联网上的多元信息资源,打造形成一个政民互动、共同创新的整合开发平台,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的业务流程与数据社会化、商品化,并加强公共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和协作,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2.0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政府或者网上政府,而是创新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形态。作为一个整体和开放的平台,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者,它使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和沟通,使公共服务从生产者范式转变为使用者范式,从碎片化、分散化、封闭化的政府管理走向协同、互动、共治的整体性治理,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为人民。[5]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Pku08,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政府2.0"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