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引進來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引進來戰略

  引進來戰略是指將國外的先進科技人才和領先的管理理念引進來。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而是有選擇的不破壞國內經濟環境的招引科技人才和項目資金。

引進來戰略的重要性[1]

  (1)“引進來”為“走出去”提供物質基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特別是1992年外商投資進入高速增長期以來,外資對我國經濟各方面的促進作用已經十分明顯。據統計,1979—2007年我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9.8%,其中1991-2007年的年平均增長率更是高達10.5%,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外企對我國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從1993年的9.15%增加到2006年的31.50%。許多大型跨國公司都爭先到中國來投資,2002年以前外企的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每年都保持在10%以上,形成了在華投資的總體基本格局。而2002年以後依然有跨國公司在此基礎之上進人中國,每年形成超過5%的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強了我國生產資本的投資。1992年以後外企的外向型特征更加明顯,其出口額逐年增加,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從1993年的27.51%,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58.18%,推動我國成為對外貿易大國,並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外資對我國的稅收貢獻也逐年擴大,1993-2006年涉外稅收占全國工商稅收總額的比重從5.17%提高到21.19%。在就業方面,截至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人數約為2800萬人,促進了我國就業數量和質量水平的提高。從以上數據可得,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下2007年我國人均GDP已達2400美元。根據鄧寧的投資發展路徑理論,對外直接投資與該指標有著很強的正相關性,而我國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的確得到極大的推動,形成一股強勁增長的勢頭。由此可見,“引進來”為中國“走出去”積累了物質基礎。

  (2)“引進來”為“走出去”提供產業基礎。截至2006年,中國實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的67.38%投向了第二產業,尤其是以採掘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主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為第二產業提升資產質量、技術含量和勞動生產率作出貢獻,實現了我國第二產業的高級化發展。另外,外商對服務業的投資同樣得以迅速發展。外商對第三產業直接投資項目的比重,1990年為5.7%,2000年增至22.5%,2006年已經達到37.95%。截至2006年外商累計投向服務業的投資額占全國實際投資額的30.72%,略低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8.8%)。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該比例將會隨著我國服務業進一步開放而逐步增加,外商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比重將逐步上升,對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投資比重將相應下降,促使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在外資加速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些較成熟的和即將失去比較優勢的行業。市場尋求型企業不但通過“走出去”增加市場準人,規避貿易壁壘,而且接近市場,可以根據當地的需求特點改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將企業的優勢擴大到海外市場。效率尋求型企業通過“走出去”將延長該行業產品的生命周期,把這些行業的現有優勢與東道國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相結合,維持較低的成本,創造出新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中的低端產業逐漸得以轉移,我國就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加快產業結構向高知識、高資本和高技術的行業傾斜。由此可見,“引進來”有助於提升產業結構,“走出去”則有助於優勢產業的擴張和落後產業的轉移。

  (3)“引進來”為“走出去”帶來示範效應。外資是推動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外資熟悉國際市場而且外向型程度高,在把中國納入其全球生產體系的同時,也逐漸滲透了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和競爭機制,使我國的市場化改革越來越與世界接軌,使國內企業“走出去”時更加適應複雜的國際投資環境。與此同時,世界上許多知名的跨國公司落戶中國,他們通過示範效應向國內企業展示了其戰略全球性、資源共用性、技術內部化、生產本土化等跨國經營的經驗,為國內即將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樹立了榜樣,並提供了國際經驗。

引進來戰略和走出去戰略結合的必然性[2]

  1.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的客觀要求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資本、技術、信息、商品、服務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使各國經濟互相依存、相互影響,成為一個有機聯繫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給我國帶來新的機遇和動力,另一方面也會給我們帶來嚴峻的挑戰。我國只有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順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的新形勢,發展開放型經濟,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才能抓住潛在的機遇,努力去迎接現實的挑戰。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國際交流與合作,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加快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不斷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2.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性的經濟,市場主體在為獲得更多利潤的內在動力和為避免在競爭中失敗的外在壓力推動下,從本地到外地,從國內到國外,到處聯繫、到處創業、到處落戶。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實現市場主體開放的要求,促進市場經濟開放性的實現,促進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

  3.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雖然人口眾多、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絕大多數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資源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如果按照傳統的發展方式,資源稀缺的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的任務將越來越艱巨。資源和生態環境對我國實現在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制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要解決資源和生態環境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制約問題,關起門來是難以解決的,要面向世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剋服資源、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

  4.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全局,關係到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大事。調整經濟結構關起門來是搞不好的,必須敞開國門面向世界進行調整。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發展開放型經濟,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才能充分發揮國內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資源、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勞動力、商品和信息等方面交換,通過積极參与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存量資產和增量資產的調整,促進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協調發展。

  5.促進國際經貿關係發展的需要。通過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的資金、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人才,較快地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走出去在境外投資,不僅可以帶動設備、技術、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出口,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出口增加,還有利於擴大東道國就業,增加其市場供應,促進其經濟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從而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係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華.關於“引進來 "與“走出去"相互關係的理論思考(A).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 鄭玉明.芻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A).農村經濟.2003,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Dan,Mis铭,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引進來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