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城市化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城市化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y)

目錄

什麼是城市化經濟

  城市化經濟即單個企業生產成本隨著城市地區總產出的上升而下降的經濟現象。這就是說,由城市共用基礎設施和經濟集聚產生的大量正外部性,使城市產出在不增加城市總投入的情況下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而上升。它是集聚經濟的另一種類型。

城市化經濟的內涵

  城市化經濟不同於城市經濟,它有兩種內涵。從狹義來看,城市化經濟是城市空間本身各種要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效應,即單個企業或行業的生產成本隨著城市地區總產出的上升而下降的現象,它表現為整個城市範圍內所有行業之間的整體的集聚經濟,這種經濟性依存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共用性效益;從廣義來看,城市化經濟是指一定城市功能意義上的城市經濟活動的運行,它與產業革命之後具有適應非農產業發展的城市功能的城市經濟同義,而區別於產業革命前的城市的一般經濟活動,其區別的關鍵點在於其經濟活動是否引起了大量勞動力的非農化和大量人口的城市化

  可見,城市化經濟來源於工業化,是工業化經濟的產物。工業化發展至今都在穩定地、持續地改變著、增加著和擴展著城市功能,併在技術上支持著城市功能的產業化;而城市化經濟一旦形成,又強勁地推動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功能為工業和各種行業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共同社會條件。因而城市化經濟是與工業化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產業功能和城市功能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地形成社會“一體化”,正是現代城市經濟的基本特征。

  準確地認識城市化經濟的內涵,是我們制定合理的城市化政策、有效地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理論基礎所在。本文沿著歷史與抽象統一的研究方法,體會到農業剩餘與比較優勢非農產業、集聚經濟、外溢效應是城市化經濟運行的四大機制和特殊的經濟性表現,從這裡,可以找到解釋城市化經濟運行中各種問題的答案。鑒於它們的公理性特點,這裡把它們稱作城市化經濟定理。

城市化經濟與地方化經濟的關係

  城市化經濟與地方化經濟的區別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城市化經濟源於整個城市經濟的規模,而不單單是某一個行業的規模;②城市化經濟為整個城市帶來利益,而並非1只針對某一個行業中的企業

  城市化經濟出現的原因和地方化經濟出現的原因是相同的。它是地方化經濟效應從產業擴展到區域的結果,具體表現在:

  (1)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業的共用效率。如果提供中間投入品的廠商不僅僅是為一個產業服務的廠商(地方話經濟),而是為幾個產業的廠商服務,那麼我們就應該把種類型的集聚經濟歸在城市化經濟的範疇內。比如,類似機場、港口和鐵路等交通設施的投入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一般情況下都具有外部性,可以為城市的每個產業提供運輸服務;而一些投入品供應商在提供商務服務(銀行保險房地產、旅店、建築物維護、印刷運輸)和公共服務(公路、貨物大宗運輸、學校、消防)的過程中,都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成本的大部分都是固定投入,使用量越大,平均使用成本就越低。所以,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種類也更豐富,對城市內廠商的外部性也越大,經濟效率就越高。

  (2)產業集群的外部性。地方化經濟中的範圍經濟關聯經濟,在城市化經濟中已經由企業或行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集聚(多樣化或縱向一體化)發展到企業集群式的集聚,甚至形成了企業網路。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範圍經濟使擁有多個行業的企業集團出現了,關聯經濟使企業縱向一體化不只限於工業企業,而是出現了科工貿一體化等更綜合性的一體化形式。企業集聚範圍的擴大和深度的擴展,使城市中生產經營的成本更低,增強了企業生產經營的靈活性,使企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和保障這種信任關係的社會制度安排,從而積累社會資本、節省交易費用,使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並保持聲譽成為可能,使專業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經驗得以傳播和擴散,激發新思想、新方法的產生和應用。這些,導致了產業和產業地區的簇起狀態,在擴展城市規模的同時,提升了城市質量,增強了城市特色。

  (3)交易集聚的外部性。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提高,使得講求規模效益商貿企業從櫃臺式零售發展到“超市”、“自助消費”、“體閑屋”;從單店經營發展到連鎖經營。前者利用了消費者的購物“外在性”(購物的互補性和替代性),後者則充分利用了營銷的外部效果。此外,大規模連鎖經營商業企業或有眾多分支機構企業集團獲得了標準化和簡單化的經濟性。大規模商業企業在眾多分支機構的選擇、店鋪的空間佈置、店面的裝修、設備的配置、商品的陳設等方面的標準化、簡單化設施,一方面可以使其顧客降低購物過程中的信息搜索費用,並保持相對穩定的顧客群;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標準化、簡單化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使企業經過長期摸索得出的成功經驗能在眾多分支機構中以一種標準化模式推廣應用,從而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如現代市場營銷中的企業視覺識別系統(ClS)的導入,能通過標準化、簡單化的識別標記,和諧的色彩搭配,打動人心的口號與企業宗旨來突出企業整體形象,企業的每個分支機構只要按照統一部署行動,都能從中獲益。

  (4)城市勞動力集聚的外部性。大城市人口眾多,密度高,一般具有比較多的勞動力儲備,可以提供勞動力市場共用服務,這對於城市內產業經營非常有利。從廠商角度來看,可以非常容易地雇佣和解雇員工,企業用工數量富有彈性,勞動市場的工資可以保持相對穩定;從勞動者角度來看,可以有效降低對工作崗位的搜尋成本和流動成本,方便地在產業間實現就業轉移。城市勞動力市場保證了城市勞動力的總供給總需求的穩定,這對於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因為各個產業每年的景氣程度可能是不同的)十分重要。

  (5)集聚式人力資本形成的外部性與城市的智能性。知識技術、人力集合起來能夠產生更大的能量。人才一般多是一技獨長,聚眾之長就會形成人才聚集優勢,形成“合理結構”,而城市能夠產生人氣集聚的“集聚效應”,從而產生創新:首先,城市中聚集了各種類型的企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人力資本集聚的外部性。城市地區中聚集大量人口,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有各種各樣的背景、興趣愛好和專長,這些不同背景、不同專長、不同觀點和不同行業的從業者之間進行交流,有可能通過思想火花形成創新。其次,在一個環境快速變化的動態競爭環境里,信息共用、資源互補、集聚競爭優勢,這種安排相對於剛性化與缺乏彈性的垂直一體化安排更有效率,對環境變化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再次,就對於組織及其成員的作用而言,人力資本集聚可以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保證組織持續不斷地產生創新成果,可以不斷提高個人的技術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為個人發展提供良好機遇和廣闊空間。最後,城市讓人們溝通更為便捷,一群獨立自主又彼此依賴、相互關聯的成員集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人力資本要素,進行信息與知識的流動,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與創新能力的加強。許多非正式渠道的溝通往往能為創新提供具有重大作用的關鍵信息,剋服了正式渠道的時滯性缺陷。

  在社會人力資源的分配過程中存在著“馬太效應”,即人才越多的城市越容易吸引人才,人才越少的城市越容易流失人才。擁有較多人才的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或者具有迅速提高的可能性,可以為各類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較為優越的綜合環境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從而對人才有較大的吸引力;而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又進一步產生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人力資本集聚產生的品牌與聲望效應具有外部性:①使城市之外的人們對城市產生嚮往之情,擴大其人力資本集群的影響力,並會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以人為本”的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VI碑,從而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來城市工作,還減少雇佣專業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②“名人效應”吸引了眾多的高素質人才,如在某些領域聞名的企業家管理者、科研骨幹、學術帶頭人,憑藉他們的社會威望及強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能為城市招攬各方面人才,進一步擴大其人才優勢。城市的這種人才聚集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效應,會不斷提高城市勞動力的層次,提升城市的智能性。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东风,y桑,Gaoshan2013,林巧玲,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城市化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