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利差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利差損(Loss from Difference of Interest Rate)

目錄

什麼是利差損

  所謂利差損是指保險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於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

  在1990年代,中國高利率政策使得當時的保單收益預期遠遠高於後來的實際水平,在調低利率之後,保單的收益下滑,產生了潛在的“赤字”。

利差損的產生及危害[1]

  保險業利差損的產生除了受巨集觀經濟政策調整影響之外,還有多方面複雜的因素。利差損的產生給保險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潛在危機,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利差損,不但直接威脅到保險業的穩定發展,而且有可能對國家的金融體系造成巨大影響。因此,正視和正確看待利差損,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是保持中國保險業健康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利差損的長期存在對保險業的償付能力提出了挑戰。正如北京大學張維迎所指出的:“中國未來金融穩定的三大威脅,第一個便是保險業的支付危機。”

  1.利差損的存在威脅壽險公司的穩健經營與生存

  利差損是保險公司的超額負債,利差損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資產負債風險的管理意識,大量長期資產短期運用,以及高風險品種占比重過高。利差損的長期存在直接威脅到壽險公司的穩健經營,導致壽險公司資產負債不匹配,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占比過高,則大量短期資產的經營將受市場利率的波動影響,導致長期負債形成的長期資產在運用形態上的無形消耗,經營不穩定。

  利差損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將導致壽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壽險公司將面臨著被接管甚至破產的風險,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量壽險公司及日本生命壽險公司的破產已經留下了前車之鑒。日本生命保險公司破產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經濟泡沫時期大量銷售高預定利率產品,導致巨額利差損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以往日本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為8%左右,但當經濟泡沫破滅,日本政府實行經濟通縮,制定零利率政策,這使得保險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降,最終使得保險公司出現了償付危機而破產。

  2.利差損的存在威脅社會的穩定

  利差損的長期存在,其直接後果導致壽險公司資產負債比例失衡,資產變現能力較差,現金支付能力不足,如果引發客戶的大規模退保,將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安全。往往一家保險公司破產,很有可能帶來公眾的信心不足,進而引發相關機構的危機。日本生命破產之後,在日本掀起了退保狂潮,1997年4至6月,日本44家壽險公司的個人壽險退保金額達到23.7兆日元,比上一季度增長了21%,其中大公司的退保率上升到10%,小公司的退保率甚至高達70%至80%,間接導致了一些小公司的破產。保險公司的破產進而影響到整個股市、債市及金融資本市場的安全,使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處於十分危險的狀態。

我國壽險業利差損產生的原因[2]

  利差損是指資金投資運用收益低於有效契約額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錶面上看利差損產生於壽險公司經營中的資金運用領域,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壽險業投資渠道狹窄,壽險預定利率單一與銀行存款利率掛鉤的情況下尤為如此。但是,實際上產生利差損與壽險公司的經營指導思想、企業戰略決策、核算方式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1.盲目追求業務規模是形成利差損的根本原因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保險業發生巨大變化的一段時期。由獨家經營發展為多家經營;由壟斷的市場發展為競爭的市場;由混業經營走向專業經營;由人民銀行代管發展為設立政府專門的監管部門。這些都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多個經營主體的出現使壽險市場開始有了競爭,但在競爭中絕大多數公司都把“搶市場、爭份額”當作這一時期的主要經營思想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各家公司都競相以高預定利率推出自己的產品,以一些不正常的手段去“創造”保費,這些行為都為今天的利差損埋下了隱患,是產生利差損的根本原因。

  2.經營體制上的弊端是產生利差損的直接原因

  由於絕大多數壽險公司實行的是一級法人核算體制,對分、支公司的考核多以單一的保費為主,分、支公司在保費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費用,分、支公司的盈利或虧損與經營者沒有直接的責任和利益關係。在這種“費用是我的,虧損是法人的”經營體制下,一些分支公司的經營者雖然已意識到個別險種的業務規模越大可能造成的利差損越多,但在“掙夠自己的費用”的利益驅動下,明知是虧損業務也要做,這是產生利差損的直接原因。

  3.缺乏專業管理人員是產生利差損的客觀原因

  1995年到1999年,是我國壽險業蓬勃發展的5年。這期間,除外資公司和國外個別公司引入“外援”參與壽險經營管理外,絕大部分公司的經營管理者是從產險“分業”到壽險的,整個行業缺少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和掌握壽險經營管理內在規律的經營管理者,因而在實際經營中缺乏經驗,不能充分認識、有效防止和控制經營管理中的潛在風險,這是產生利差損的客觀原因。

  4.壽險資金運用渠道單一是形成利差損的社會原因

  自八十年代初我國恢復人身保險業務,人身保險的資金運用就被限定在單一的銀行存款上,以後允許買國庫券,直到近兩年才允許有限制地投資債券基金。但從壽險公司的整體資金構成上看,過去幾年絕大部分是銀行存款。這種限定單一投資渠道的做法無疑是讓壽險業把絕大部分“雞蛋”都放到同一個籃子里,一旦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到低於壽險產品設計的預定利率水平,必然造成壽險整個資金運用的失敗,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利差損,這是產生利差損的社會原因。

日本、美國壽險業的利差損情況及採取的對策[2]

  (一)日本壽險業的利差損及其對策

  日本銀行業的長期利率自80年代後就開始下降,而壽險業的投資運用利益在隨後的幾年也跟著下滑,再加上日元不斷升值,使以外幣結算的海外投資資產也出現了匯兌損失,這如同雪上加霜導致民營壽險公司的財務收支急劇惡化。從1991年7月至1995年9月,日本銀行先後9次下調利率,最終降至0.5%,這使所有的壽險公司都出現利差損。從1997年到2000年間,日產生命、東邦生命、第百生命等6家壽險公司先後因受利差損的拖累而宣佈破產。

  日本壽險業針對利差損問題主要採取瞭如下的對策:

  1.在銷售方面

  (1)在1990年、1993年、1994年連續三次降低壽險商品的預定利率。

  (2)採取措施減少象躉繳養老金保險等容易被利用為“蓄財”目的的商品的銷售,包括降低佣金、限制保費及保險金額等。部分壽險公司甚至停止銷售這類商品。

  (3)採取多種手段積極開發和促銷保障型商品。

  (4)降低個人壽險的最低保險金額。如乾代田生命保險公司將儲蓄型較高的躉繳養老保險的最低保額由100萬日元調高到200萬日元。

  (5)降低預繳保費的折扣率及延遲領取保險金的利息

  2.在資金運用方面

  (1)強制縮減外幣債券及提高國內債券的比重,以減少外匯兌換風險。外國證券的比重由1989年的15%降至1994年的7%;國內債券的比重自1990年的8%提高到 1994年的18%。

  (2)調整低回報率股票的比重。股票的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1994年的19%。

  (3)提高財務貸款的比重。財務貸款的比重從1988年的32%上升到1994年的35%。

  3.在公司管理方面

  (1)關閉、調整海外機構。

  (2)精減、合併總公司的內設機構。

  (3)大幅削減新進內勤人員。

  (4)縮編行政管理人員,使人員流向較有收益的部門。

  (二)美國壽險業的利差損及其對策

  美國在20年代末期泡沫經濟崩潰後,長期利率也呈現低迷狀態,但直至進入40年代後才開始出現利差很。其主要的原因是受經濟不景氣時期經營困難及支持國家一連串的革新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直接的原因是低利率的國債比重急速增加,幾乎占整個資產的50%。但是,美國壽險業的利差損主要發生在中、小公司,最多時幾乎50%的公司都發生利差損。而利差損的程度,最嚴重的公司也僅有1.1%,絕大多數公司維持在0.3%以下。

  美國壽險業針對利差損主要採取的對策是:大力促銷保障性商品;降低年金保險的年金給付額的利率;提高儲蓄性保險的解約扣除額;降低儲蓄性保險的佣金額;限制儲蓄性保險的保險費及保險金額;停止極短期養老保險,特別是躉繳費業務;提高躉繳保險的保費。

  在資金運用方面則是抓住二戰結束後帶來的住宅需求、資金需求增加而引髮長期利率升高的時機,壽險公司大量拋售國債,取而代之的是利率較高的抵押貸款公司債等。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朱衛星.論壽險利差損的影響及化解.《保險研究》2002年第12期
  2. 2.0 2.1 萬峰.利差損產生的原因及化解方法.《上海保險》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萍姬针神,Angle Roh,Dan,Cabbage,Yixi,泡芙小姐,Lin,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差損"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