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劉春華——“政學研企”四體合一的實戰派和理論派相結合的管理專家、中國著名職業經理人、華商智業集團董事長目錄 |
劉春華,中國著名職業經理人,“政學研企”四體合一的實戰派和理論派相結合的管理專家;北大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16所高校的EMBA課程教授;
原海爾空調營銷總監,原帥康集團常務副總裁,現任華商智業集團董事長;中國營銷界最高獎項——“營銷金鼎獎”獲得者;中國品牌界最高獎項——“太陽花獎”獲得者。天津衛視《非你莫屬》欄目BOSS團成員,CCTV《經濟信息聯播》專家團成員,2019-202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經管類暢銷書《華為營銷基本法》作者。
劉春華服務中外企業超過1000家,包括三星電子、美的集團、天威控股集團、天喜控股集團、明月海藻集團、海信集團、悅達集團、山東電建、長安馬自達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化工、中化集團、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中國郵政、東風汽車、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等。
- 劉春華的部分營銷案例
- 天威控股——劉春華老師在為期三年的管理咨詢服務活動中,使天威控股品牌影響價值提升30%以上,市場銷售額穩定增長20%以上。
- 劉春華的著作
- 2019年9月出版《華為營銷基本法》。
“營銷的第二條S曲線”的觀點:在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當企業第一條呈S狀曲線的產品生命周期結束之前,應該儘快找到第二條產品生命旺盛的S曲線。而找到第二條曲線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嫁接式第二曲線,一個是再生式第二曲線。
營銷的第二條S曲線是“營銷拐點論”的基礎理論。本理論的提出,最早是基於西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上的持續探索。他為了讓第一條S曲線衰退時間延遲一些,提出了產品延壽(Life Extension)的策略。“產品延壽策略”就是對產品進行持續地創新,不斷地創造新的上升曲線(既有客戶或新客戶),將銷售額拉高。這種做法不是等到成熟期或衰退期才開始,應該是在新產品推出上市後,就對該產品的日後改款、性能提升、或是產品路線圖,進行完整的規劃。
這種第二曲線的尋找沒有顛覆原來的產品,劉春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延展和創新,認為企業一定要在走下坡路這個拐點之前找到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本理論重在解決“企業在謀取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點時如何保持較好的趨勢發展”,和“找到企業二次創業的突圍點”。
“營銷拐點論”的觀點:企業不贏在起點,也不贏在終點,而是贏在拐點。如何識別企業的營銷拐點並能夠突破是本理論的核心。
本理論提出:企業營銷拐點可以有8個入口(調研了200家企業實戰後的結論),從這8個入口尋求突破效果明顯,這些拐點的突圍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8個點的任意組合。
本理論主要解決企業銷售額持續徘徊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卡位”(高原反應)。此時,內部團隊已經開始出現路徑依賴現象,各部門之間推諉市場瓶頸的責任。8個點是八個責任部分,各自負責推進,而又保持系統的目標一致性:既系統突圍,又重視單點優勢的塑造。
2014年劉春華提出“尋找企業的營銷拐點”理論後,在近300家企業進行落地驗證:一個細分的新品上市規劃可以輓救一個企業;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輝煌一個企業;一個絕倫的營銷活動可以成就一個企業;一個落地的品牌管理系統可以長青一個企業……這些都是“營銷拐點”尋找和突圍的結果。
作為海爾企業文化體系設計的中後期參與者,該理論觀點為:文化是移植在全體員工心靈里的正向思維DNA,不是簡單的老闆文化,它可以細分為四個維度(類似於馬斯洛需求理論)。因此,文化建設的過程應該是始於單向,融於雙向,終於多向。
一個企業的文化內部可以複製,但是外部難以複製,因為它是隱藏在企業內部的四個維度的組合體,部分可視,部分隱藏,部分可感,全部可控。
企業文化“4I合一”落地執行法是指VI/CI(物質文化)、BI(行為文化)、SI(制度文化)、MI(精神文化)的四個層次的合一,層次之間有先後關係。如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前後四步為:“外化於形,固化於制,實化於行,內化於心”,四步系統落地入模,但其本質在於落地入心。
本理論註重企業文化的落地和執行,解決了企業管理者“文化重要但不知如何落地“的難題,也解決了文化培訓中的“三分鐘的熱情,一小時的衝動,培訓後的一動不動的難題”。
劉春華是海爾服務流程和體系的設計者之一,他提出的“服務營銷120理論”:把隱形競爭力變為顯性競爭力,並超出客戶20%的預期。
例如:海爾的五個一服務工程讓海爾的服務看得見;海裡撈的“溫馨等待服務”讓它的服務創造了無數“傳奇故事”,變事故為故事,變故事為傳奇,變傳奇為口碑;東方航空公司的全流程服務,讓東方航空的服務贏在飛機起飛之前等等。此理論的核心在於找到100和120兩個關鍵的CP點。
本理論主要解決了企業產品超值體驗的問題,五個新營銷的關鍵要素:場景、IP、社群、體驗和傳播是營銷這一理論模型的五個要素。
實踐好這一理論模型,可以產生四種購買:重覆購買,相關購買,大額購買和推薦購買。
經營企業的本質就是經營人,經營人的大背景是團隊建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是團隊的比拼。“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如何做到團隊的”薪火相傳“是團隊建設的不變課題,而團隊成員的頻繁更換、人員青黃不接、客戶信息流失、作風斷代是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常態。
針對這一難題,劉春華提出“12321”法則,適用於企業的管理者的梯隊建設,讓企業在永續運營的前提下,讓團隊的競爭力可以續存,可以相傳,形成可持續發展。
團隊中的個體如何保持競爭力呢?
張瑞敏有言:局部之和未必等於整體效果,換句話說:管理學中1+1≠2,甚至於1+1<2。個體需要保持競爭力,但又必須保證系統的競爭力,結合“12321”法則,劉春華提出了團隊建設中團隊成員的“選育用留引淘”六步法以及建設“人才池”和“長板凳”計劃的方法和技巧。
“人人是人才,如果不是,那是你放錯了地方。”6步法是系統管理方法,主要解決團隊的梯隊建設難題和 “留人才難”的企業頑疾。人力資源就變為了前瞻性戰略人力資源,結合人才鑒別工具——“性格色彩五項模型”等輔助工具,可以讓團隊成員認知自己,讓團隊長重新審視團隊成員,避免“人才浪費”、“逆向選擇”和“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理論源自麥肯錫的7S模型:“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員staff”、“風格style”、“技能skills”、“企業文化shared value”的7S模型。劉春華把這應用到企業戰略梳理和落地中去,從7S入手,適合企業在優化結構、構建組織、搭建平臺、塑造員工風格和戰略分解時使用。
理論源自麥肯錫的7S模型和4P營銷理論。七上:是董事長等決策層需要掌握的,八下:是高層和中層需要掌握的。八下部分增加了4P之外的:戰略、品牌、客戶/用戶和服務。如是,形成了在營銷系統中高層的明晰分工和高度粘合。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