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迴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迴圈、經濟內迴圈
目錄 |
內迴圈是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迴圈。從理念上講,內迴圈是通過國產替代,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通過激發和做大內需,彌補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減輕外部需求波動對國內巨集觀經濟的衝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釋放消費需求空間。[1]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了“兩個迴圈”概念,要“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5月23日,兩會期間,總書記就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6月18日,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以國內迴圈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迴圈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0年7月21日,企業家座談會上談到: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7月30日,“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涉及“四大環節”:生產環節補短板,分配環節重公平,流通環節提效率,消費環節擴內需。內迴圈促進要素與資源在四個流程中運轉通暢、減少摩擦、激發活力,最終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內迴圈”圍繞“五大要素”:
華創證券認為,當下恰逢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開啟的交接處,資本市場想要跟著中央政策思路,就必須也要“看的遠,想的長”。高層的表述,一直在引導往“遠”看——“經濟行穩致遠”、“加強前瞻性思考”、“持久戰”、“巨集觀調控跨期設計和調節”、“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廣發證券認為,“內迴圈”或將成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方向。以“內迴圈”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政策指引,也將成為資本市場映射的產業趨勢。在“內迴圈”的政策基調之下,在新冠疫情進一步催化全球政經環境變化之後,本輪股市慢牛的主線更為清晰:泛化的自主可控“內迴圈”。
廣發證券進一步指出,所謂泛化的內迴圈,大概包含如下:
- 消費內迴圈——關註內迴圈下國內消費升級和新消費模式帶來的投資機會(免稅、國潮、電商、游戲);
- 製造內迴圈——產業升級和高端製造帶來製造業ROE的抬升機會(軍工、新能源、汽車、機器人);
- 科技內迴圈——科技補短板中的自主安可具備更強的爆發力(半導體、生物醫葯、雲計算);
- 投資內迴圈——“兩新一重”擴大有效內需(新基建:5G/IDC/工業互聯網,老基建:建材/機械);
- 服務內迴圈——加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第三產業規模和利潤率,實現服務內迴圈(醫療服務、社會服務、物業、快遞);
- 金融內迴圈——通過金融供給側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升經濟運行效率,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金融IT、頭部券商)。
- 房地產與內迴圈[2]
當下有一種非常盛行且受歡迎的觀點:不把房價打壓下去,中國就無法啟動消費,因此也就無法運轉內迴圈。但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在一個經濟體中,內需式消費不僅包括個人端的消費,也包括企業端消費和政府端消費。那麼房價與內迴圈之間的有何關係?
房企上漲過快,當然會壓制個人端消費,但是房價下跌,也會抑制個人端消費。首先,房價上漲過快,樓市必成老百姓資金的吸血鬼,從而抑制了非房地產端的個人消費。其次,房產已是中國老百姓資產配置的最大類產品,因此房價下跌,必會導致老百姓資產縮水和家庭收入預期下降,從而抑制消費,讓老百姓更不敢花錢。
但是,央行課題組發佈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從家庭總資產來看,住房+商鋪等房產合計占比接近7成。
一個占據家庭資產端近七成的房產,一旦房價下跌,必會讓老百姓的預期變差,從而壓縮消費欲望。內迴圈之下,如果房價下跌,必會引發房產投資下降,進而引發一系列產業的收縮,這與內迴圈下穩經濟和穩就業的講政治並不相符。
經濟內迴圈的影響[3]
既然是內迴圈為主,那麼就意味著出口可能會減少。原來很多商品是出口到歐美發達國家的,現在可能要開始出口轉內銷,未來整體的進出口額、外貿占國家經濟的比重可能會進一步降低。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出口少了很大一塊,可能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國內消化不掉最終產品的情況,這樣一些外貿型企業就會出現生存困難,甚至降低用工需求,影響普通人的就業。
當然這也有好的一方面,過去我們的企業,一般出口的商品質量,好於內銷的,現在轉為內銷,國內消費者就有了一批質優價好的商品供選擇,在同樣的名義消費金額的基礎上,生活變的更好了,選擇更多了。
此外,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經濟內迴圈,有利於國內經濟向精細化方向的轉型,過去我們以“粗放式”的經營為主,有膽量做企業,做出來了,上了正軌就發財了,產品也能銷售出去。以後可能就不行了,任何一個細分的行業和領域,都需要走精細化管理和經營的路子,未來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恰恰與日本這麼多年精細化運營,精細化產品的路子有相通之處。發現需求,製造需求,滿足需求,註重細節和以人為本的產品,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要求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升上來。拿日本游戲企業任天堂來說,每一次產品的更新,往往是由“匠人”發現和挖掘,再經過公司投入和運作,最終成為爆款產品。日本的匠人,往往一生只做一件事,社會地位很高,也很受人尊敬,他們打造的產品和服務,往往代表了當時條件下的最高水準。
未來,在內迴圈為主的情況下,匠人精神就會被更多的提及,中國也需要這種精神。不會再有東南飛的打工仔、打工妹了。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普通人行穩致遠,家庭幸福美滿的必備條件。
強國,強我大中華,大大英明,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