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是指採用適當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環節、各因素的經濟效益指標進行綜合從而對企業經濟效益總體狀況所作的評價。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目的[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規經濟效範,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已由直接管理與控制向間接管理和巨集觀調控轉化,企業已不再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而逐漸成為市場的主體。企業要面向市場,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開展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對於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對於國家政府健全巨集觀經濟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有以下主要目的:
(1)以內部審計為主體,對企業進行自我解剖分析,改善經營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要面對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面對市場就要研究市場,適應市場。為此,企業就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其生產經營的品種是否符合市場的需要,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經營管理是否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的經營服務是否適應顧客的需要。對企業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就是從企業經濟效益的現狀和發展後勁上解剖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直接目的在於:
①描述企業經營工作的狀況,橫向比較企業經濟效益的水平和差距;
②深入研究企業經濟效益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建議,以縮小和減少差距;
③將評價結果作為企業診斷的起點,把評價與診斷結合起來,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以國家審計機關為主體,對企業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以實現國家對企業的間接管理和巨集觀控制,是國家審計監督微觀經濟運行的重要工具。
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從主體上可以分為企業自行評價(內部審計為主體)、國家評價和社會評價三種。國家評價的主體主要有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監管部門,包括國家審計機關。從評價的功能來看,一般認為有判斷功能、預測功能和導向功能,國家審計機關所進行的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更側重於導向功能。
(3)以社會中介組織為主體,接受有關單位或個人的委托,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提供診斷服務,其目的是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降低經濟活動運行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原則[1]
(1)全面性原則。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應當通過建立綜合的指標體系,對影響企業績效水平的各種因素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綜合評判。
(2)客觀性原則。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應當充分體現市場競爭環境特征,依據統一測算的、同一期間的國內行業標準或者國際行業標準,客觀公正地評判企業經營成果及管理狀況。
(3)效益性原則。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應當以考察投資回報水平為重點,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實反映企業資產運營效率和資本保值增值水平。
(4)發展性原則。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應當在綜合反映企業年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企業年度之間的增長狀況及發展水平,科學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能力。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標準[2]
綜合評價企業效益,首先要建立一定的評價標準。經濟效益評價標準是用來分析、比較和評價經濟效益指標合理程度的尺度。評價經濟效益的標準一般有以下四種。
- (一)計劃標準
計劃標準是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標準。參照企業的歷史和同行業狀況,確定經濟效益的計劃指標,把某項效益指標實際達到的水平與計劃標準進行對比,可以表明該項效益達到計劃目標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 (二)歷史標準
歷史標準是以企業歷史上最好水平或企業前一期水平為標準。將企業某項效益指標的實際水平與歷史標準進行縱向對比,可以反映經濟效益的動態變化,為進一步挖掘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提供依據。
- (三)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是以國內同行業企業已達到的先進水平作為評價經濟效益的尺度。把企業實際水平與行業標準相比,可以反映企業經濟效益與同行先進水平之間存在的差距,有利於促進企業為趕超同行業先進水平而努力。
- (四)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是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要求和各地區、各部門情況制定的標準。評價企業經濟效益以國家標準為尺度,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比性和更大的一致性。
當然,經濟效益的評價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標準也是逐漸提高的。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方法[3]
對於企業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在確定了評價指標體系後,還要確定評價對比標準、權數問題和綜合評價方法。
- (一)評價基準
評價基準主要是對評價指標確定對比的基本標準,常用的評價基準有四種。
1.動態基準,是以本企業某一時期評價指標的實際值作為對比基數,用本期的實際值與之比較,用以反映企業經營變化。
2.行業基準,是以同行業評價指標的平均水平(或先進水平)作為對比基數,用本企業的實際值與之比較,用以反映本企業在同行業中所處的地位與差距。
3.國家基準,是以全國評價指標的平均水平(或最優水平)作為對比基準,用本企業的實際值與之比較,用以反映本企業在全國所處的地位和差距。
4.國際基準,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較,用以反映本企業的差距。
- (二)權數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權數,是指權衡各項評價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和重要程度的數值。賦予每個指標不同的權數,用以體現它們對企業總體經濟效益的形成所起的不同作用。
1.專家經驗評定法。企業邀請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專家,採取開討論會的形式,在深入分析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礎上,共同研究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權數。
2.德爾菲法,也叫專家咨詢法。這是依靠專家確定權數的另一種方法。它與專家經驗評定法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方法採取函詢調查,由專家對所函詢的問題獨立判斷,然後將他們的意見綜合、整理歸納;匿名反饋給各個專家,再次征求意見;然後再加以綜合、整理、反饋。迴圈往複多次,最後得到比較一致的權數。
3.層次分析法。它是系統工程中對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方法,也是人們對主觀判斷做出客觀描述的一種有效方法。層次分析法,首先把一個複雜問題分解成若幹層次形成一個多層次分析結構模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綜合人們的判斷以決定其權數。
- (三)綜合評價的方法
- 1.打分法
基本步驟:
(1)將各項指標的實際值與基準值(或標準值)進行比較,確定各項指標的得分。凡是實際值好於基準值的計100分,凡是實際值與基準值持平的計50分,凡是實際值劣於基準值的計0分。
(2)計算各類指標的平均得分。
某類指標平均得分= | ∑(指標得分×該指標在類中的權數) | |
100 |
(3)計算企業在本期的總得分。
企業總得分= | ∑(某類指標平均得分×該類權數) | |
100 |
(4)將企業的總得分,按得分多少從高到低依次排列,藉以確定企業名次。
(5)將企業各個時期得分,繪製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得分變化圖,縱坐標是得分值,橫坐標為時期,圖中劃一與橫坐標平行的50分線,將各類指標得分與企業總得分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曲線畫入圖中。
用圖來觀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一方面註意各條曲線的走向,用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向好的方向變化,還是越來越差;另一方面要註意與50分線的距離。50分線是本期實際值與基準值持平的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凡是各條曲線的坐標點在50分線以上,說明本期的實際值優於基準值,距離越大,優的程度越高;凡是各條曲線的坐標點在50分線以下,說明本期的實際值劣於基準值,距離越大,說明越劣於基準值。
- 2.功效系法
功效系法是系統工程和運籌學的多目標規劃中使用的一種方法。基本步驟:
(1)確定每項指標的滿意值與不滿意值(不允許值),即最優企業水平和最差企業水平;
(2)將每項指標的滿意值(上限)與不滿意值(下限)的差額作分母,該項指標的實際值與不滿意值的差額作分子,並將每項指標的功效繫數轉為相應的得分數作為該項指標的評價值,某項指標功效繫數得分數=×40+60
(3)將各項指標的功效繫數得分數,用該指標權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得各類指標的功效繫數綜合得分數和企業總評價指標的功效繫數總得分數。
(4)按照各個企業總評價指標的功效繫數總得分數,從大到小依次排隊,確定各個企業的名次。
- 3.平衡計分卡法
平衡計分卡體系從財務、顧客、內部業務、學習和創新四個方面考察企業。
(1)財務角度。財務指標顯示了企業的戰略及其執行是否有助於利潤的增加。典型的財務指標有營業增長率、資本報酬率、現金流量和經濟增加值等。
(2)顧客角度。顧客所關心的事情有四類:時間、質量、性能和服務、成本。平衡記分卡要求企業管理層把自己為顧客服務的承諾轉化為具體的測評指標,這些指標應能真正反映與顧客有關的因素。典型的指標包括顧客滿意程度、顧客保持程度、新顧客的獲得、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占有率等。
(3)內部業務角度。戰略管理以顧客為導向,優異的顧客績效與組織研發、生產、售後服務密不可分,企業管理層必須從內部價值鏈分析人手,對企業內部進行考察。典型的指標包括影響新產品引入、周轉期、質量、雇員技能和生產率的各種因素。
(4)學習和創新角度。企業創新、提高和學習的能力是與企業的價值直接相連的。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開發新產品,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並提高經營效率,企業才能占領新的市場空間,增加收入和利潤,才能不斷壯大發展,從而最終增加股東價值。典型的指標有開發新產品所需時間、新產品的銷售比重、研發新產品所需的技術、人員投入比重等。
平衡記分卡體系通過因果關係鏈把任務和決策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和指標,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進行有機地結合,而這些轉化與結合的關鍵就是戰略與指標之間的因果關係。平衡計分卡就像一個活的組織,其中的各個指標相互聯繫,相互牽制,又具有極強的靈活性;而在此之前的評價指標則更像是“散落的零件”,未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平衡計分卡為代表現階段的業績評價體系已經跳出了財務核算的範圍,而是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評價企業效益,它覆蓋了採購、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系統、企業文化等等企業活動的各個方面,因此是一個綜合的效益評價體系。
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意義[2]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複雜多樣的,反映企業投入與產出的指標又有許多種。相應地,要全面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水平,必須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設置一個相互聯繫的統計指標體系。然而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是從不同側面反映經濟效益的,各項指標的性質不同,計算方法和計算單位也不一樣,反映經濟效益變動的方向和程度也不一致。為了對企業經濟效益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必須對企業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企業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就是在考察和計算出的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各指標數值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方法,進一步對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作出全面、綜合的評價。對企業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對企業經濟效益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便於各企業之間以及企業不同時期經濟效益水平的比較;它可以促進企業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係,發現生產和經營活動中的薄弱環節,為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提供建議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