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企業知識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業知識理論(Knowledge-Based Theory/Enterprise Knowledge Theory)

目錄

企業知識理論概述

  企業知識理論是近年產生的一種新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甚至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它對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提出了全新的解釋,並試圖對主流企業理論沒解釋的問題給予說明。本文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在充分肯定知識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創造一種環境讓每位職員能獲取、共用、使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知識信息以形成個人知識,並支持、鼓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組織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對市場反應速度的管理理論和實踐。

  企業知識理論是從分析知識的特性開始的。一般說來,知識具有以下特征:默會性。儘管有些知識能以文檔、數據的方式顯性地描述出來,但企業利用的大部分知識是隱性的,隱藏於職工頭腦和實踐中。如一位熟練工匠將其操作訣竅和經驗明確表達出來,學徒只能靠實踐摸索才能從工匠那繼承知識;再如很多公司,特別是以東方文化為支撐的日本公司就採用輪崗制要求管理人員到各部門實踐對企業知識和核心競爭力有更清醒的認識。可共用性。在使用上知識不象土地、固定資產那樣具有排他性,知識能為很多人和企業同時使用,而且共用知識的人越多、知識的價值越大。 分佈性。知識浩如煙海,每個人所瞭解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但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緊密合作就能完成一項大工程。 可占用性。發現具有市場價值的知識產權耗資巨大,而且不一定成功,具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國家一般有相應的機制保護知識產權。企業的通過申請專利、保密和輓留關鍵職員來保護自己的知識。

  知識的這些特征和企業使用知識的方式能很好解釋企業理論所關心的問題。

  1、企業的存在。企業知識理論將企業看作知識一體化的制度。企業生產要投入設備、土地、人力,但最重要、最能決定產品價值的是知識。但知識是由個人所掌握的,並專註於某些特定領域,知識的專業性決定了生產活動需要擁有不同類型知識的各類專家的共同協作和努力,組成按“團隊生產”的組織形式。企業要順利維持生產,就需創建並維護一種環境讓不同知識背景的員工集中使用各種專業知識,實際上就是一種知識交流、轉移和共用的環境,創造產品價值。

  2、企業之間的異質性。企業各不相同就是企業的異質性。企業知識理論認為企業的異質性來源於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知識水平的不同。由於各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吸納具有不同知識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員工,這些員工的交流時間和交流方式不同,將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的多少和有效程度不同,企業的知識積累數量和方向不同,導致企業使用和配置資源的方式不同,於是生產成本不同,利潤也不可能一樣。有些企業能有效利用、集成員工知識和創新形成獨具特色和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並與產品研發、質量管理、營銷體系、技術支持、售後服務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在市場中逐步成長壯大。

  3、企業的協調。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更傾向對分散組織成員的目標進行折中而產生的合作問題。企業知識理論認為除了協調企業成員統一工作目標和減少機會主義外,更多協作體現在知識的一體化合作上。企業維持正常的生產和服務,需要各種知識專業人士的知識共用、交流和流通,即便是他們的目標一致,也有共用和交流的知識願望,由於知識本身的默會性和分佈性,有效進行知識一體化也是相當困難的,這就更需要協調,並提供一種良好的機制(包括企業文化和相應的輔助工具)讓每個知識員工貢獻自己的力量。

知識是什麼

  根據牛津-韋氏大辭典的定義,知識是一種被知道的狀態或事實;是被人類理解、發現或學習的總和;是從經驗而來的加總。托夫勒認為,我們所說的知識是指“被進一步融入一般性的信息”。他將知識的含義拓展為“信息、數據、圖像、想象、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社會象徵性產物”。

  1996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報告中,將知識分為四種,即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際知識(Know-who)。其中,前兩種又稱為顯性知識(Codified/Explicit Knowledge),就是已經過編碼的以一定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可用書面語言、圖表,數字公式等表示的、可以方便進行傳播的知識。後兩種知識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就是非系統闡述的知識,非結構化、非編碼化的沉默知識,不可言說,這與羅素所謂的“內省的知識”比較接近。實際上,早在1938年巴納德就註意到了隱性知識的存在,他認為“以心傳心”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顯性知識只是企業“知識冰山”一角,大部分知識隱藏於人的實踐之中,是隱性知識。從認知的角度看,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確的溝通過程來傳授,但隱性知識的獲得卻只能依賴於自身的體驗和體悟,靠直覺力和洞察力。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動態迴圈。

  “知識經濟”中所說的知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具體地講,知識本身具有七個特性,即不可替代性、不可相加性、不可逆性、非磨損性、不可分性、可共用性和無限增值性。知識的特點決定了知識與一般生產要素相比有本質的區別。知識經濟中,知識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知識成為主要經濟要素,正是由於知識的倍增和知識的價值化過程,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及企業長期高速增長成為可能。

  歷史上,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以及經濟學家,都對知識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給予高度肯定。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影響人類至今;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理論,把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托夫勒當年曾講“知識代替資本,知識除了可以代替物質、運輸和能源之外,還可以省時間;知識在理論上取之不盡,是最終的代替品。它已成為產業的最終資源;知識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他的預言已經變為現實。據統計,目前OECD主要成員國的知識經濟,已經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

企業知識理論的演化

  企業知識理論(Knowledge-Based Theory)的思想主要來源於經濟學和心理學。波蘭尼潘羅斯哈耶克德姆塞茨溫特鮑·埃里克森傑斯帕·米克爾等都有重要貢獻。企業知識理論源於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潘羅斯、納爾遜溫特等經濟學家先後提出了能力理論,1990年哈默等發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掀起了能力研究的高潮。鮑·埃里克森傑斯帕·米克爾,通過引入組織資本社會資本,進一步闡述了核心能力,提出了 “核心競爭力企業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集合”的命題。研究證明,核心能力必須建立在戰略性資源上,而戰略性資源存在於無形資本中。其中,包括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內的隱性知識最難模仿,極為重要。由此,知識理論獨立成長起來。1998年英國出現了以《知識管理》命名的期刊,企業知識理論開始引起全球管理學理論與實踐者的高度註意,並得到深入發展。

  企業知識理論認為,能力並不等於資源的集合體,能力也不僅僅是卓有成效的利用資源的功能,而是與組織結構和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因此,企業知識理論特別強調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組織資本是指組織對所承擔任務的協調能力的資產;而社會資本則指作為資源提供給行為人用來獲取收益的那部分社會結構的價值,像其他資本一樣,社會資本具有生產性,它通過行為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變化而產生。

  組織資本反映了協調和組織生產的技術方面,組織資本識別了使企業更有效地分配資源以及進行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必需的知識類別,強調有效協調的重要性。組織的協調知識主要在組織結構中得以體現,大部分由企業的規則組成,包括制度、操作規程、工作說明和章程等,組織資本著力於構建制式化、格式化、規範化、標準化、流程化和結構化的體系。

  社會資本被看作是特定組織結構水平上的產物,強調社會環境和企業“生態”的重要性。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勒曾創造性地提出過“生態系統” 的概念,他指出“生態系統是有機體與生存環境不可分割並密切相連的一個整體”。為獲取豐富的社會資本,需要深入研究企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最大程度地為企業服務。獲取、維繫、強化和放大社會資本,是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環節。

  大體而言,組織資本主要對應Know-how方面的知識,而社會資本主要對應Know-who方面的知識。本質地講,這兩類隱性知識決定了企業生存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指一個組織整體上對知識的獲取、存儲、學習、共用和創新的管理過程,目的是提高組織中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提高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創新商業模式,增加核心競爭力。高科技企業區別於傳統產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其知識密集性,對知識的管理是高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企業知識理論的精要

  發展至今,企業知識理論主要觀點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企業是知識的大倉庫(哈羅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 1998),企業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知識,企業本質上是一個獲取、吸收、利用、共用、保持、轉移和創造知識的學習性系統,是一種使知識一體化的制度。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將眾多個人專業知識一體化的微觀機理,以便知識能在組織成員之間轉移、交流與共用。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和競爭活力的關鍵。企業作為學習性系統所擁有的知識存量知識結構,尤其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和積累性知識,以及所擁有的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的、包括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內的隱性知識,是企業績效與長期競爭優勢最深層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了企業識別、發現、把握、發揮乃至創造未來機會的能力,決定了企業利用、配置、整合、優化、開發與保護資源的能力,從而決定了企業有序、協調、有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其次,知識能給企業創造競爭活力,企業學習、創造知識是企業維持持續活力的基礎。企業一方面要對存量技術知識充分利用,對不同時期的新舊知識進行保持和維護;另一方面企業要善於學習不斷吸納外部知識,尋求外部知識源常常成為事關成敗的關鍵。企業內知識的產生一般要經過三階段,即知識的胚胎態(知識的收集與評價)、知識的孵化態(孵化的模式和環境)、知識的擴散態(知識的運用與管理),如圖1所示:

  企业知识理论

  知識的胚胎實質是企業獲取和識別外部有價值的知識並吸收的過程,它包括知識的收集和評價兩個部分。知識的孵化是為了使知識價值化,主要是發掘出隱含的商業價值。孵化的主要方式有獨立孵化和合作孵化兩種形式。獨立孵化指企業不藉助外在幫助,或者合作在封閉環境即企業內部進行的孵化,採取這種形式主要是考慮避免知識的外溢;合作孵化指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院所等進行合作,聯合開發商業化知識,共擔風險共用成果。企業自主投入開發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通過成果轉讓、購買、委托開發、技術入股、聯合經營等多種形式,使企業更有效地創造、引進、吸收和推廣新的知識和技術,而形成的內部知識開發創新體系,進而形成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企業知識創新通常有五種模式,即知識推動的創新,需求拉動的創新,交叉作用的創新(推拉結合),一體化的創新,及系統集成和網路式的創新。

  第三,企業知識理論認為,對知識的管理既包括對顯性知識的管理,也包括對隱形知識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對兩種知識之間轉化過程的管理。知識的轉化主要有四種模式,如表1所示:

  企业知识理论

  由於隱性知識是高度個別化甚至個人化的,且難以交流,隱性知識往往伴隨行動才會產生及重現,因而必須建立一種使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機制,培育組織單位的緊密關係,開發團隊的學習能力,營造互動交流知識的良好氛圍,使知識能夠在企業內部實現共用。同時,通過“乾中學Learning by doing)”和“乾中教”(teaching by doing)”,提升團隊學習的實效和協同度。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企業知識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