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概述

  资本集中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是最早能够解释或说明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并购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不断加以总结而提出的。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内容

  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里,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尽管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没有使用企业并购这一概念,但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本运动内在规律的详尽分析中建立的资本集中理论,分析了资本集中的原因、机制及其发展趋势,其中已包含了丰富的企业购并思想。

  一、资本集中的内涵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概念是从其对单个资本增长方式的分析中引出的。单个资本的增长,首先是通过以“积累基础的或者不如说是积累等同的积聚”的方式进行的。但这种增长方式既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又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的阻碍”,而且无论积累如何进行,他们总是作为独立的相互竞争的部分在各自的分工点上彼此对立。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累;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相互排斥。

  单个资本增长的第二种方式是资本“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即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就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个体独立性的消失,是资本家剥削资本家,使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因而这种增长方式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制约。可见,这里所讲的资本集中,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的并购。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是单个资本增长的方式,但积累仅是“有圆形运动变为螺旋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资本的逐渐增大”。这种增长与集中式比起来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到单个资本增长到足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而“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可见,资本集中更能适应生产迅速扩张的需要。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情况下经营某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所以,资本集中在本质上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生产和资本的扩张方式。

  二、资本集中的动因

  1.内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促成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无止境的追逐。

  剩余价值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两种方式。在以极其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大生产阶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而追逐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为追逐更大利润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即所谓规模经济

  马克思特别强调有分工引起的规模经济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的作用。“内部分工的工人大军越庞大,应用机器的规模越广大,生产费用就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是在不断变更,不断革命化;分工必然会引起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会引起及其更广泛地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可见,现代经济理论中的规模经济问题,马克思已经作了相当深刻地论述了。

  工人集中协作,可以节省不变资本,从而降低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的集中和他们的大规模协作,从一方面来看会节省不变资本:同样的一些建筑物、取暖设备、照明设备等用于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少雨,比小规模生产相对少一些,动力机和工作及也是一样,他们的价值虽然绝对的说是增加了,但同不断扩大的生产相比,同可变资本的两或者说同推动劳动力的量相比,相对的说却是减少了。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有酬劳动的减少;而上面那种节约,却是用最经济的办法,也就是在一定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这种最大限度的占有。”

  不仅工人的集中能降低费用,生产资料的集中也能降低费用。“---生产资本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这不仅指真正的工厂,也指仓库等。燃料、照明等的支出也是一样。其他生产条件,无论多少人用,仍是不变的。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

  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显然是: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主要采取相对剩余价值形式,这就要求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引起资本集中。所以,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是资本集中最原始的动因。资本集中更进一步的原因在于分工协作引起的规模经济。

  2.外因:竞争的压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既是占有和支配活劳动物化劳动的前提,又是一种参与分配剩余价值的权利。每一个别资本都有要求按其资本份额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取得相应利润的倾向,一方面引起了资本的竞争和流动,不断地改变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企业间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促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扩大资本绝对量的积累,导致单个资本之间为了在总资本中占有一个更大的相对份额而进行相互排斥和竞争。

  马克思指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这种外在的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最有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资本集中。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较小的资本被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这种资本的竞争中垮台的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而信用制度的发展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为资本集中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单个资本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不至于被淘汰出局,要么采取联合的方式与大资本抗衡,要么通过提高单个资本的经营效率以使自身在大资本的夹缝中取得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当然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式的购并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

  三、资本集中机制

  资本集中机制是指单个资本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大规模资本的。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公司制度信用制度股票市场制度四个方面。在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中,关于资本集中机制的论述有着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研究发现: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资本家的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除此之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形成起来,并逐步壮大,最后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对股份公司公司的出现,马克思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股份资本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这种扬弃的实质在于: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企业相对应。因而,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此,资本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既是股份公司产生的前提,同时股份公司的出现,又为资本集中提供了重要机制。尤其是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制度,使得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成了一件成本低且很方便的事情,因为资本市场除了表现为借贷市场外,还表现为一切有息证券市场,如国债股票市场。而且,国内市场本身又分为本国股票、本国公债券等市场和外国公债券、外国股票等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交易所正在把所有完全闲置或半闲置的资本动员起来,把它们吸引过去,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通过这种办法提供给工业支持的这些资本,实现了工业的振兴。马克思还指出:有价证券可以变换,可以买卖。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流通。这种流通甚至可以通过股票买卖的形式在国外市场上进行。

  另外,马克思分析了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理相分离的可能情况,这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矛盾以及经理在经理市场中的行为与选择开辟了一条道路。他认为:股份公司制度发展的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强有力的。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机制。

  四、资本集中的实现条件:资本的流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流动应有以下条件为前提:其一,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其二,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分散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而不再留在各个资本家手中;其三,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的支配。这些条件的实现情况决定着资本流动性的大小。但这些条件只是决定资本流动的市场条件,而且是就资本的一般形式,即价值形态的资本而言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既可以作为价值形态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实物资本而存在。而问题是实物资本如何流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时指出:“虽然一部分固定资本,如厂房、高炉、铁路等不能运到市场买卖,但它的所有权证书却可以交换,可以买卖,甚至可以在国外市场上流通”。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股票。实物资本虽然不能在空间上流动起来,但其所有者可以通过所有权证书的转让将实物资本的一部分或全部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实现实物资本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流动。

  马克思还分析了企业整体流动的问题。他指出,在竞争中,总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进步而使其固定资产价值贬值,如果它们的所有者不能以足够的积累进行改造或投资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些企业将被整个地闲置下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资本的集中过程将能很快地为它们提供自身的市场。它们的“第二个所有者因为用便宜的价钱把企业买过来,所以一开头就用较少的投资来开始他的生产。”

  五、资本集中的趋势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集中规律的时候,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角度来论述这种集中的趋势的。“虽然资本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结构的优越性决定的,但集中的进展速度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速度。这正是集中与积聚的不同之处,因为积聚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而已,而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改变社会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量来实现。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从许多人的手中被夺走了。在一个生产部门里,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到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时,集中才算达到了极限。”

  19世纪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有资本集中引起的垄断,又有垄断引起竞争秩序破坏和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相继颁布实施了《反托拉斯法》或《禁止垄断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这是从资本运动的外部,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对资本集中趋势施加的阻碍。从资本运动的内部看,资本集中既有成本也有手艺,当由于资本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小于资本集中带来的收益时,资本集中会继续下去,以至达到成本与收益相等的那一点上。

  显然,马克思当时没有考虑到资本集中的成本收益比较问题。不管从资本集中的内部还是外部考察,都存在阻碍资本集中无限演变下去的力量。因此,马克思的关于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集中到唯一一个资本家手中,或者集中到唯一的资本家公司中,资本集中才算达到极限的预言,迄今为止没有为世界经济史的经验所验证。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方法[1]

  资本集中还必须依靠一定的方法。通常把资本集中看成只是一个强制地进行的过程,即所谓“大鱼吃小色”。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文法。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方法或途径有二种,一种是强制的方法,另一种是平滑的方法。

  所谓强制的集中方法,就是兼并,大资本强制件地并吞小资本。马克思说,这种资本集中方法,其“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即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各个资本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大资本在集中中并吞小资本。这种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集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途径之一是小资本家为大资本家所吞并,小资本家失去资本,是劳动条件和生产者的再一次的分离。关于这种分离,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时指出:“资本的源流,或者说资本的积累,将比例于资本已有的量而不是比例于利润率的高度而滚滚向前。……利润量甚至在利润率较低时也会随着所投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同时需要有资本的积聚,因为这时各种生产条件都要求使用大量资本。这同样需要有资本的集中,即小资本家为大资本家所吞并,小资本家失去资本。这不过又是劳动条件和生产者的再一次的分离。这些小资本家还算是生产者,因为对他们来说,本人的劳动还起着作用;总的说来,资本家的劳动和他的资本量成反比,就是说,和他成为资本家的程度成反比。正是劳动条件和生产者之间的这种分离,形成资本的概念;这种分离从原始积累开始,然后在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中表现为不断的过程,最后表现为现有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许多人丧失资本。”这种形式的资本集中,就是大资本家对小资本家的剥夺。这种剥夺大大加速了资本的集中。马克思又说:“积累既然引起劳动的大规模集中,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又加速资本的积聚,并且通过对小资本家的剥夺,通过对那些还有一点东西可供剥夺的直接生产者的最后残余的剥夺,来加速资本的集中。”所以,这种集中是资本剥夺资本,强行战胜弱者。

  所谓资本集中的平滑的方法,就是用比较缓和的而不是强制性合并的办法,这就是通过股份制的办法,把各个资本自愿地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通常见到的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就是不同资本的港台,溶合为一个更大的企业。这种资本溶合,不是强制性地进行的,所以是一种平滑的过渡。但是,这种组建股份公司的方法与企业兼并的方法,两者所起的经济作用是一样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股份制实际上是资本集中的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那就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像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样。我国农民创造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平滑方式的资本集中。我国现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平滑的资本集中的形式。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的理解[2]

  一、资本集中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资本作为经济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从具体的运行层次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都是价值增值的运动。马克思一方面认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反复强调资本“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增大。[3]价值增值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运动,并非单纯由于各个当事人的主观要求,而是由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由于社会化生产都是同商品经济规律相联系的,商品经济的规律必然表现为社会化生产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这种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有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他和货币贮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富欲,”[4]总是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就决定他要把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竞争规律必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迫使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将每年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积累起来,也就是将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4]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资本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基于市场经济的。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依然存在着竞争规律,而这种经济规律和一个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中依然存在着资本积累的驱动力。

  资本积累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靠自身的积累而增长,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并人原投资,形成了资本积聚。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但生产的社会化则越来越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实践提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那就是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则是指通过强制吞并或自愿联合使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由此可见,资本集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作为扩大再生产必要条件的资本积累由集中推动要比积聚快速得多。

  二、资本集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对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来说,进入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资本集中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资本集中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提高社会化生产程度,产生裂变生产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单个资本的最低规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资本平均规模的提高必须要求通过加速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从而产生适合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单个资本的积累速度受到自身条件的种种限制,无法突破其固有的极限,而资本集中却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绝对界限的限制。通过这种资本间的竞争,资本会逐步向胜利者转移,以达到适应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要求。为此,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4]“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4]

  资本集中必然以现代信用制度为基础,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化生产程度。这种信用制度,尽管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作用还只不过是资本积累的小小助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很快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通过一张幅面很大的信用网来组织和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货币资本,从而补充了资本积累的作用,使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保证。正如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5]并由此说明了信用制度怎样产生出一种联合资本。马克思认为,这些个人“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已不再是私人生产的资料和私人生产的产品,它们只有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还能是生产资料,因而还能是他们的社会财产,正如它们是他们的社会产品一样。”[5]资本主义信用制度通过银行和交易所“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改造生产技术,吞并中小企业。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当时运河、铁路等许多部门大量采用股份资本形式,客观上满足了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社会化。正是由于资本家通过资本集中“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4]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

  第二,资本集中产生的是集约、有序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协作分工。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加强,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社会生产的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联合化的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会使生产规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度集中的趋势。因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增强,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就会大为缩短,厂商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便在客观上促进了协作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协作分工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资本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一方面,协作分工可以节约公用生产资料的使用,马克思指出,“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容纳许多人做工的厂房、储藏原料等的仓库、供许多人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总之,一部分生产资料,现在是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的。”[4]协作分工虽然没有改变物质资料的内在生产方式,却在大规模的协作过程中节约部分生产资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协作分工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协作分工在提高了单个工序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使总体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这种效率的提高要大于资本集中或者说资本规模扩张的程度。“因此大量积聚的并且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一般地说,不会和这些生产资料的规模及其效果成比例地增加。”[4]而这种协作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积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协作分工在客观上要求资本大量集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集中有利于企业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生产的有序发展。马克思指出,“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以及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r[4]“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4]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着对抗性的基本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有序发展是相对的,是通过价值规律强制实现的。

  第三,资本集中改变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4]一般来说,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对应着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资本有机资本构成较高的企业会战胜资本有机资本构成较低的企业而处于有利地位。马克思指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4]当资本集中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变得巨大时,其他同行业的小企业与之竞争的力度就小多了。一旦“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则“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4]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吸引资本”是铁的规律。当资本集中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变得巨大时,其它同行业的小企业与之竞争的力度就小多了。

  资本集中改变了社会不同产业或部门之间的企业组织的构成。大企业集中到那些就其技术和工艺要求来说只适于规模经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和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资本最低限度都较高的产业部门,小企业则被排挤到与此相反的产业和部门。但从宏观的角度讲,资本集中是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引起资本存量的变化,而且,引导资本增量的投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资本集中的消极作用分析

  马克思主义资本集中理论在指出资本集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时,基于自己的研究目的,同时指出了资本集中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第一,资本过度集中有可能产生垄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分析了资本集中的极限问题,指出:“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4]因此,马克思根据竞争发展的辩证法,科学预见了资本集中与垄断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衡量资本集中率的两大统计指标,即部门集中率与总体集中率。恩格斯在1890年该书第四版时就此加了个注,更明确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写道:“英美两国最新的‘托拉斯’已经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它们力图至少把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部大企业联合成一个握有实际垄断权的大股份公司。”[4]他还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专门加了一大段话,分析信用关系与股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资本集中,导致在某些部门竞争为垄断所代替的问题。列宁则把生产集中趋势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特征,认为“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7]因为“分散的企业联合为一个辛迪加,就能大大节省。”[8]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股份公司逐渐成为垄断资本最适当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发展所产生的垄断及其破坏作用不得不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

  第二, 资本集中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不利于工人就业。

  同资本集中相联系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相对降低资本对活劳动的需要,相对带来就业的困难。特别是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重新组合,更会直接引起部分现有工人的结构性失业,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1988年初,美国波音公司在与麦道公司合并一年后宣布计划裁员1.2万人。合并后的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裁员1.3万人。由此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发展会产生新的剥削阶级,助长了经济活动中的投机和欺诈活动。

  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的加速发展,但股票价格本身“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性和投机性。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发展“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原始股东。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5]从而,股票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5]因此,股份公司发展的资本集中过程中投机、赌博和欺诈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泡沫经济

  另外,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相对支配的劳动力呈一种下降的趋势,从而表现为资本主义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企业兼并的启示[9]

  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集中的含义、原因、作用、途径、方式、性质与条件等,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对搞好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具有指导意义

  一、资本集中的积极作用与我国企业兼并的加速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有着重要的经济功能。首先.加速资本积累 作为扩大再生产必要条件的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单个企业的资本积聚米实现。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与新资本形成、旧资本分裂的阻碍,资本积聚和作为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资本集中相比在推动资本积累方面则缓慢得多 为此,马克思形象比喻遭:。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通过资本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 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 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第二,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采用科学生产方式。由于资本集中是指已形成一个较大的资本,因此,“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 这时,“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将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第三,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优势 。竞争的激烈程度同相互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 当资本集中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变得巨大时,其他同行业的小企业与之竞争的力度就小多了 正由于资本集中有着客观的积极作用和必然性,马克思将其称为“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认为其发展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尽管《资本论》基于自身研究重点没有对资本集中做系统阐述, 而且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证明马克思对资本集中的基本分析仍然是正确的。白《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集中从来也没有停息过,而且随着股份制的发展发生了五次大的企业兼并泊潮。时间分别为19世纪末至2O世纪初的世纪之交,2O世纪的20年代、6O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世界企业兼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井引起世人瞩目 1996年世界企业兼并案达22729起,交易额1.14万亿美元,刨历史最高记录 l 997年全球企业兼并案共21000起,虽比1996年下降8%,但大宗兼并交易额剧增,交易额达1.2O万亿美元,又创历史最高记录。美国企业兼并独领风骚。1997年企业兼并案共7941件,交易额为7026亿美元,远远超过居前l0名的其他9国,超过了全球兼并额的一半.并显示了强强联合的特点。出现这次企业兼并潮的原因固然烙有当代的特殊印记,但就其基本脉络看,仍离不开借助企业兼并扩大企业的资本与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强化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以便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下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的需要。这既表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积极作用分析的普遍适用性,又为我国发展企业兼并提供了启示。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形成了地区与部门间条块分割的格局。企业“小而全” 的状况比较普遍,长期进行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观仍有120多家电视机厂,700多家啤酒厂 有100多家汽车厂,年产汽车才l00多万辆.不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5 而且这种小而全重复建设的状况还有发展的趋势。“只见满天星星.难见太阳月亮”的畸型企业结构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使国内几乎没有工业巨子。据统计,我国企业在目前世界列入500强的企业中为零。国家目前重点扶植的55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总和,只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销售额的1/6。而令人担忧的是,列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半敷进入我国市场。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公司将享有“国民待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可见仅就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世界竞争需要方面讲,国内也急需借助企业兼并来实现资本集中,构筑企业“航空母舰”。为此,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应积极支持企业兼并的推进。

  二、资本集中的负面效应与我国企业兼并的政府干预

  《资本论》基于自己的研究目的,在阐述资本集中问题时更侧重指出了它的负面作用。首先,资本集中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通行着“可变资本相对量递减的规律” ,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不利于工人就业。其次,资本集中会产生垄断现象。《资本论》一卷中分析了资本集中的极限同题,指出:“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台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学马克思根据竞争发展的辩证法,科学预见了资本集中与垄断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1890年该书第四版时就此加了个注,更明确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写道:“英美两国最新的‘托拉斯’已经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它们力图至少把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部大企业联合成一个握有实际垄断权的大股份公司。”他还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中,专门加了一大段话,分析信用关系与股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资本集中,导致在某些部门竞争为垄断所代替的问题。针对资本集中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同题,西方国家早就由政府出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建立较为完善的失业救济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制定反垄断法规,减少垄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企业兼并提出了实施政府干预, 以最大限度削减资本集中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首先,加快社会保障系统建设,推进再就业工程,减轻企业兼并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推行企业兼并与解决就业问题有着特定的密切联系。为了避免大批企业破产所容易产生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提出了“多兼并,少破产”, “规范破产,鼓励兼并” 的方针。这在现阶段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基本可以做到的。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通行“可变资本相对量递减的规律”的分析,至今具有客观性。1988年初,美国渡音公司在与麦道公司合并一年后宣布计划裁员1.2万人。合并后的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将裁员1-3万人。可见,经济规律决定了企业兼并不仅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且会加重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否则就要以牺牲大型企业集团的效率为代价,难以使之成为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力量。为此,各级政府要认真面对现实,逐步放开对兼并方承担被兼并方的全部人员安置方面的限制.加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各种形式妥善解决企业兼并中的职工再就业J珂题。

  其次,建立健全规范的全国性企业兼并市场,逐步完善包括反垄断珐在内的各项有关法规。从国外经验看,搞好企业兼并需要规范的兼并市场.特别是有一套成熟的社会中介机构。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要创造条件支持其在数量上满足客观需要·规范其行为符合正确要求。从目前看,各地政府出台的鼓励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措施,均较少涉及反垄断问题。这与我国正处于扶植和发展大企业集团的阶段密切相联, 当前过于强调反垄断的确为时尚早。但是马克思揭示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走过的历程都告诉我们,绝不能过于忽视企业兼并中的垄断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对企业兼并实行既积极鼓励又适当限制的政策,要注意限制那些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有可能形成新的垄断的兼并行为 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防止企业之间通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协议与联合,达到控制价格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以保护公众利益。

  三、资本集中的主要方式与我国企业兼并的正确途径

  《资本论》中对资本集中的方式与途径有不少论述,突出体现在竞争与信用两个杠杆的分析之上。马克思指出:“竞争斗争是通过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另外.信用事业做为一种崭新的力量逐步成为竞争斗争中的可怕的武器。哪些单个资本能够借助信用工具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它们就容易在竞争中取胜。随着信用事业的发展,“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信用机构特别是银行基于自身的业务功能可以影响直至控制各个资本,或者支持其在竞争中取胜或者挤垮它们。这时,资本的迅速集中已离不开信用机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将竞争和信用称作“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这一分析对正确搞好我国当前的企业兼并也是有指导意义的。首先,政府扶植企业兼并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诚然,在当代国际经济运行中尤其是我国目前条件下,推进企业兼并还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必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和程度之上的。马克思非常强调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政府尚未介人企业兼并有关, 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资本集中是市场经济运动的规律,企业兼并必须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健康发展。政府的干预如果超过了其应发挥作用的限度.就会影响资本集中的效能,甚至给企业以后发展埋下隐患。

  以当前的韩国金融危机为例,国际上通行的看法是将其发生的原因与大企业无节制的追求规模扩张从而引起经营状况不佳紧密联在一起。然而值得重视的是,韩国大企业盲目投资过分追求外在规模,又与政府导向与干预密切相关。以汽车制造为例,面对众多企业纷纷上马的状况,韩国政府于7O、80年代推出了《汽车工业大联台》决议,形成了现代、大宇等7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格局。政府还在资金方面极力扶植大企业。现代集团在起步之时,由政府出面担保从英国借来1亿美元,始具独立开发汽车制造之基础。当大企业因过度投资出现困难时,政府还通过不同方式提供救济融资。韩国银行也受控于政府,贷款往往只看有无上级指示和书面保证,“信用评价”制度形同虚设,对大企业的资信无法独立监督,以至于对大企业的过度融资失去节制。这些情况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更愿意和无顾忌地扩大投资与规模。正因为如此, 已有学者认为,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特殊保护政策的一些弊端是韩国大企业接连倒闭和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韩国的教训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这不仅由于它表明了政府扶植大企业集团发展要有度一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主要途径思想的正确性,而且因为现今我国政府扶植企业兼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的不正确做法。主要表现在:“拉郎配”、“甩包袱”, 主管部门做主硬性要求先进企业兼并某个困难企业;“包装嫁女,主管部门对自救无方、危机四伏的企业隐瞒实情甚至加以美化,促使其被好企业兼并;小舢板焊接航空母舰”,政府捏合若干中小企业拼凑成大集团。其实,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重要前提是借助市场机制, 由企业作为主体进行市场化的操作。只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兼并后能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实施技术改造,企业兼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兼并的优越性并取胜。反之,好企业可能被差企业一起拖垮,拼凑的集团会因无真正实力而垮掉。

  其次,企业自主兼并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前我国的不少企业集团存在一些观念误解和不妥做法,主要表现在:视规模经济为经济规模,一味扩大企业规模;视多元化经营为抗拒兼并风险的主要措施,过分追求跨行业兼并;视承债式兼并为低成本扩张,大量并人需承揽债务的企业;视资产经营为高级的经营形式,过于忽视已具特色的生产经营和自身建设。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铁的规律 如果实施兼并时不认真研究其间的内在规律,违背自身实情,片面追求扩大规模、跨行业推进、低成本扩张和资产经营,则往往事与愿违,拖垮自身 这既是马克思关于竞争是资本集中晟强有力杠杆思想所揭示的内在必然性,也被当代国际企业兼并众多失败案例所证明。日本的索尼公司在8O年代末买下美国的哥伦比亚影片和法国的特莱玛音乐制造公司,后又同美国的布洛克巴斯特影视公司和时代—— 沃纳公司合资建立几个广播公司,还与一些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进行合资。然而该公司却为进入新闻媒体和娱乐业这一完全陌生的行业付出了沉痛代价,于1996年在美国的投资陷入困境。因此,我国企业在实施兼并战略时,一定要立足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敢闯,敢冒风险,勇于改革,抓住机遇,又要认真进行规模效益分析,全面认识风险所在,熟悉资产经营运作,把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结合起来,注重兼并后集团内部建设与管理,切忌盲目跟风赶浪,为完成任务而突击兼并。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1]

  资本积累或积聚与资本集中,从资本量的增大这一点来说,是相似的。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整个社会来说,伴随积累而来的积聚,使整个社会的资本财富增加。而集中则只是各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财富在分配上发生变化,甲的增加以乙的减少为条件,所以整个社会的资本财富没有增加。

  第二,资本积累是第一性的,资本集中是第二性的,必须先有资本财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在各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然后才有资本家互相兼并的情形。

  第三,积聚表现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财富靠剥削工人而增大,资本财富大表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扩大和加强;集中直接表现的是资本家和资本家问的关系,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是许多单独资本的合并,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是间接表现的。

  第四,资本集中的威力比资本积聚的威力大得多,许多单独的资本的合并使资本的力量飞速增长。如果资本家靠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积聚资本,资本增长的速度就要馒得多。马克思举一个例子说明:“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第五,资本积聚是各个单独资本积累的结果,即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的结果。集中本身虽然不增大资本总量,不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但它却是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它“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因此,当人们谈到社会积累的增进时,今天已经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内。”

参考文献

  1. 1.0 1.1 李炳炎.《社本论:社会主义资本论》
  2. 何雄浪、杨继瑞.马克思主义资本集中理论解析及其启示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5.0 5.1 5.2 5.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 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0.
  8.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9. 李家祥.《资本论》的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企业兼并的启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