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铸币税(Seigniorage)
目录 |
铸币税的概念[1]
铸币税是指货币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产生的差额。由于铸币权通常只有统治者拥有,因此它是一个种特殊的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可见铸币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税,它是一个特定的经济概念,指货币面值与创造货币所需成本之间的差额。
铸币税一般是指由于政府拥有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能获得的收入。由于印制货币需要花费的成本极低, 而印出的钞票本身具有购买力, 政府可以用它来换取商品与服务。铸币税的征收能否成功, 取决于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能否在征收期内有效地增加。当一国实际货币需求增加时, 通过增发货币进入流通, 给政府提供了某些免费的资源, 这种购买力的收益, 就是铸币税的含义。[2]
当今铸币税已为各国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途是兑换外汇、弥补财政赤字和弥补战时军费开支的不足, 而作为一种工具用于调节宏观经济中的内需不足, 则尚未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明确的体现。本文认为在通货紧缩时期, 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 运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法, 就能够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有效地控制国家的债务负担,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的强有力的调控。下面就征收铸币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经济效应进行一些初浅的分析。[2]
铸币税的界定[3]
铸币税(seignorage)一词最初起源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欧洲,指封建领主凭借自己铸造货币的特权而获得的净收入,即铸造货币的收入超过其成本的部分。历史上,封建领主常常通过降低铸币的成色、减少铸币重量等方式来收取铸币税,而铸造货币的特权使他们拥有稳定的铸币税来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铸币税更像是垄断市场上垄断者获得的垄断利润。
进入纸币本位制度以后,铸币税的含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在不同的文献中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铸币税的讨论常常与财政赤字货币化联系在一起。当政府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时。价格水平上升,货币持有人受到损失,而政府却因此增加了收益。这种收益来源于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所拥有的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与封建领主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获得的铸币税非常相似,均是以牺牲货币持有人的利益为代价,因此,此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也叫“通货膨胀税”(曼昆,2000;多恩布什等,2003;Blanchard,2005)。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对比金本位与纸币本位的社会收益与成本,从而对铸币税提出了不同一般的解释。它特别提出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用特别提款权或美元等国际货币替代黄金所产生的以铸币税形式存在的社会收益。可见,美元国际化的铸币税收益是相对于黄金作为货币而言的。
与经济学家不同,中央银行对铸币税的解释似乎更具有实际意义。国际清算银行(2003)将铸币税定义为中央银行因垄断货币发行而获得的利润,它等于中央银行的非利息负债与政府长期债券利率的乘积。由于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而获得的收入记入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中,所以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但与其他债务不同的是,这笔债务是无息的,中央银行可以无偿借用。中央银行则用之于购买政府债券,由此得到相应的利息收入才可以视为垄断货币发行所获得的“铸币税”。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加拿大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对铸币税做出了非常相似的解释,唯一的区别是需要在这种收益中减去基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成本。一般来说,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成本是相对比较低的,常常可以忽略不计。
来源 | 解释 |
---|---|
《新帕尔格雷夫 经济学大辞典》 | 使用纸币替代黄金而节约的社会资源,其价值可以通过计算货币需求曲线以下介于市场利率和供给纸币的成本之间的范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使用特别提款权或美元之类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将产生以铸币税形式出现的大量社会收益,其数量相当于资本的机会成本超出为提供该应用资本所花成本的部分。 |
国际清算银行 | 中央银行因垄断货币发行而获得的利润,等于通货余额(中央银行非利息负债)×政府长期债券利率。 |
Blanchard | 货币发行所带来的收益,等于名义货币增长率×实际货币余额。铸币税是一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之一。 |
加拿大银行 | 中央银行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入投资于政府债券锁获得的利息——货币发行与流通成本。 |
铸币税的演变过程[4]
铸币税含义的变化是随着货币制度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逐步演化的。下面我们从用来交易的一般等价物的演变来阐述各时期的铸币税的涵义,会让我们对铸币税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实物货币时期
在用贝壳、活禽、大米等实物作为货币的时代,铸币税并不存在。因为贝壳这类东西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制造的,它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可以取得。
二、金属货币时期
在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以等值的黄金或白银铸造,其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是相等的,因此这时候的货币铸造权是不受限制的,铸币者也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这时候的铸币税应该也为零。
到了金属货币时代中后期,货币铸造权归各国统治者所有。由于储藏和运输足值货币成本很高,并且由于磨损和破裂导致硬币自己会失去重量,所以足值的货币需要花费高成本去保存。于是统治者开始对购买铸币的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时的铸币税就是铸币者向购买铸币的人收取的费用扣除铸造成本后的净利润。
不久以后,统治者发现,货币的实际价值即使低于它的面值,同样可以按照面值在市面上流通。以英国铸币税的发展过程为例,早期英国的金币是王室以足值的黄金铸造的,一英镑就是一磅黄金,这时没有额外收入的铸币税。后来铸币者发现,没有必要用足值的黄金铸造,就掺入了一半铜,但其购买力却与原来一英镑相同,这时半磅黄金的铸币税出现了,接下来掺假越多,铸币税就越多。
于是统治者为谋求造币的短期利润,开始降低铸币的成色和减少铸币的重量来获取铸币税,即所谓“硬币削边”。这时的铸币税实际上就演变成了货币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的差价收入。这种差价越大,铸币税就越多。当然铸币税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货币的铸造数量要受到贵金属产量的限制,当货币的面值较大地偏离其实际价值时.货币的铸造数量增大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迫使铸币者提高货币的实际价值。可见,这一阶段出现的铸币税是以降低了货币的金属含量和成色而获得的额外净利润,不再是上面所说的铸造货币的净利润。
三、信用货币时期
虽然在金属货币时代硬币削边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不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直到信用货币(fiat money)的发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随着货币代表的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进一步脱离,人类社会渐渐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率。以前用来作为货币或者是货币储备的商品都用到别处了,除了黄金还保持了货币的作用进行国际交易,其它曾经作为货币的等价物如银、铜、贝壳等等已经仅仅成为普通商品或者收藏者的藏品了。
在信用货币阶段,由于实行了两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控制了货币发行权,开始发行完全没有金银准备的纸币,从而使得纸币摆脱货币金属自身价值的羁绊,信用货币的价值是法定授予的,因此生产信用货币的成本大幅下降,几乎为零。不用金币印制纸币也可以代表一英镑,也就是说。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面值一英镑的纸币与一英镑金币有同等的购买力。这时的铸币税就是一英镑黄金的价值减去印制一英镑面值纸币的费用。由于纸币的制造和发行成本远低于其面值,因此货币当局通过发行纸币可以获得大量的铸币税收入,而也正是因为发行信用货币的成本很低,并且它没有真正的内在价值,只有当货币发行量被严格控制时才能保证其价值,如果过度地发行信用货币以获取铸币税很容易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一国货币由于进行商品贸易流通或作为全球货币市场交易客体,被非发行国居民持有而具有了国际金融特质,因此,此时铸币税的概念经常是与国际金融相联系的,这时就出现了拓展的国际铸币税。拓展的国际铸币税指的是发行该货币的国家,由于该货币被外国人持有作为交易和储备货币,由此所得的资产(实物或金融资产)收入减去向外国人支付的利息,再减去该货币国际通用时所花费的额外管理费用(K.Pilbeam,1992)。
在严格的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直接行使货币基本职能,一国同他国进行国际贸易,获得别国商品和劳务的同时,也会放弃另一种实际资源——黄金。这种转移体现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一国与他国相比并不享有铸币税特权。在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下,信用货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国家可以使用本国货币来交换他国商品和资本的控制权,这些货币在境外的结存可以为中心国家带来一定的铸币税收入。但由于这两种货币制度都是以黄金为基础,为保证本币与黄金兑换性的承诺,一国在输出其货币时,必须受到其黄金储备量的约束,因此一国只能获得相对有限的铸币税。总之,在任何金本位制下,一国对国际铸币税的索取无法突破金属限制。
当然,只有强势货币才有能力获得国际铸币税。比如美元是硬货币,美国印制一张面额为100美元的钞票的成本大概只有几美分,而光中国就有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想象仅仅中国给美国创造的铸币税收入就非常可观,美国由于强势货币政策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正是由于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向全世界征收了巨额铸币税,以至于戴高乐将军曾一度谴责美元的这种地位是“一种过分的特权”。
五、电子货币时代
电子货币的产生会替代通货导致铸币税的减少,一旦电子货币被广泛作为小额交易的支付工具使用,可能会取代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则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会大幅减少。正是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通货的某些重要特征,因此也产生了电子货币的发行权是否应为中央银行拥有的争议。例如,欧盟各成员国就一致认为,中央银行发行通货的法律垄断里并不包括电子货币产品。因此,未来电子货币很可能由中央银行以外的实体发行,这样可获得的铸币税收入显然将减少。目前,电子货币对通货需求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铸币税收入的减少还很难计算。原因有两个:第一,目前对公众使用通货行为的了解仍十分有限;第二,缺乏消费者和企业对电子货币的需求的具体数据。
铸币税的分类[4]
铸币税的历史演变说明,铸币税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形态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和体制因素都会渗透到铸币税涵义里面来,因此,根据研究铸币税视角和方法的不同,现在铸币税有很多种定义,本文只介绍下文分析时需要用到的两种常见的分类定义。
一、广义和狭义铸币税
在信用货币时代,广义的铸币税泛指政府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收益,这里说的货币发行,不是指现金发行,而是广义的货币创造,它包括新增的基础货币本身和由于新增基础货币所实现的收入(比如新增基础货币相当于政府发行无息债券所节省的利息成本;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后得到的利息收入和购入外汇后取得的经营外汇的收益等等),一般我们在新闻或者专业著作里而所看到的铸币税都是指广义铸币税。
狭义的铸币税收入的概念很简单,它就是基础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动额。
二、自愿和非自愿铸币税
这种定义方法是Kevin M Kochome(1998)提出的。自愿的铸币税表示货币当局满足随着经济发展增加的货币需求而发行的货币所取得的收入。假定初始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货币发行的增加量恰好与经济中的实际货币需求相符,则不会影响原有持有货币的经济主体的福利状况,这时候发行的货币为自愿的铸币税收入;但如果货币发行的增加量超过了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并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那么会使得原先持有的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降低了个体的福利水平,而超过实际货币需求引起物价上涨的货币发行,近似于通过通货膨胀进行征税,这一部分一般视为非自愿的铸币税,它与通货膨胀税更为接近。
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的区别与联系[5]
一般来说,这两者是不同的。铸币税度量了政府可以通过印刷钞票而攫取的实际资源数量,通货膨胀税度量了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货币价值的下降。
①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未引起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税为零,政府就获得了铸币税。
②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引起了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率小于货币增长率时,政府得到的铸币税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税。
③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引起了通货膨胀,且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增长率时,政府得到的铸币税就等于通货膨胀税。
④当通过膨胀率大于货币增长率时,这时高于货币增长率的通货膨胀可能是由于货币增长以外的因素直接造成的。这时公民的通货膨胀损失高于政府的铸币税。通货膨胀税也是一个财政学上的概念。
在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获得铸币税。
其一,在通货膨胀率为零的条件下,国际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使货币的周转速度不断下降,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增加,使民间部门向中央银行出售外国资产以换取本国货币,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印制钞票换取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获取铸币税。
其二,执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货膨胀时,随着国外价格的上升,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导出国内价格也将会上升,名义货币余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就会产生,中央银行通过适量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随着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收取了铸币税,并不减少任何储备。
其三,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引起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同步增长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社会对实际货币的增长需求而不出现超额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取得铸币税,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其四,当一个国家的国内商品供给过剩且存在失业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如果央行所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政府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时,就不会出现货币的超额供给,政府也可以由此而获得铸币税。
铸币税的经济效应[2]
一、铸币税弥补财政赤字的效应
自1997 年10 月以来, 中国经济除在2000 年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物价持平或略有上升外, 其他时间始终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而难以摆脱。从1998 年开始, 中央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但由于财政赤字的缺口限制, 公共工程的投资力度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 仍显不足, 社会的低物价、低就业和经济的低效率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政府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要么增加公共投资, 加大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 这时政府就必须面对日益庞大的财政赤字; 要么决定减少公共投资, 让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但必须为可能出现的经济持续低迷、失业增加和资源闲置而付出机会成本的高昂代价。由此看来,2002 年上半年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逐渐淡出的一场争论, 其实质并不是在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要不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问题, 而是在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后随之产生的庞大的财政赤字如何弥补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债负担日益加重。在2002 年我国编制的预算中, 赤字额达3 098 亿元人民币, 占GDP 的3% 左右。截止到2001 年底, 我国的国债余额是18 700 亿元人民币, 占GDP 的比重为18%左右。财政赤字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关系到政府财政收支的问题, 当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时, 政府就会想方设法地增加税收, 以弥补赤字, 但却有害于经济的发展。例如, 1998 年我国在增加1 000 亿元人民币公共工程投资的同时, 也曾下令增加1 000 亿元人民币税收。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 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税收则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 两种互为矛盾的政策同时使用, 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总效应会因政策效应的相互抵消而被大打折扣。
征收铸币税, 当然会增加国家收入, 弥补赤字, 但与征收普通税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 普通税通过税务部门向民间征收, 铸币税则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来实现, 其征收的方式是不同的。其次, 征收普通税的税基是当年度已生产出的国民收入, 其征收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民间收入与支出的减少。铸币税的税基是潜在的国民收入, 其征收的结果反而会使民间的收入与支出增加, 引导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萧条时期征收铸币税, 就等于为政府提供了一支点石成金的魔杖, 它可以将潜在的国民收入转变为现实的国民收入, 从而使政府和民间都增加收入, 实现双赢。第三, 普通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保证, 不征税就无法使政府部门正常有效地工作。它是一种经常性的财政政策工具。铸币税的征收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工具, 其征收具有明显的弹性。当经济走出低迷而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时, 铸币税的征收就应自动停止。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工具。
综上所述, 铸币税和普通税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铸币税的征收可以使政府获得一笔免费的资金, 以弥补财政赤字, 并通过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铸币税扩张货币的效应
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往往是间接的。在1997~ 2001 年间, 民间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 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 市场利率在低位运行, 各项经济指标的准确性与灵敏性都较正常时期钝化。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 这时央行应执行放松的货币政策, 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以刺激经济升温。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着各种问题, 央行主动的货币投放尝试往往会因银行的保守、企业和个人的谨慎动机而难以奏效。征收铸币税, 其实质是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 由铸币税而获得的货币, 并不是经济系统内的存量资金, 而是央行通过增发货币而产生的增量资金。这就为央行提供了一条无需通过其他经济主体就能直接扩大货币投放的渠道, 即使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拒绝接受央行增发的货币, 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实现扩张货币的目标。随着增量货币的不断注入, 经济中的购买力将会不断增强, 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态将会被扭转。银行的存款将会不断增加, M1、M2 等货币供给量也将会按照央行的意愿而相应地增加。与其他常用的货币政策相比, 铸币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经济的调控具有直接性和可控性, 它不会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而受阻, 因而有望成为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痼疾的一种灵丹妙药, 这对于过渡时期政府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政策意义。
在铸币税的征收过程中, 政府从央行得到的是一笔可以随时取用的货币, 而央行从财政部获得的是一笔等额国债。与向民间发债不同的是, 央行的这笔债务是概念性的, 在平时只是用作记账凭证, 以平衡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只要这笔债券还在央行的资产账户上, 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就不用偿还。当央行所持国债到期时, 可以由财政部再发给新的债券,以抵偿政府所需归还债券本金的资金缺口, 这样国债的本金事实上是可以世代相传、不用偿还的。应该指出的是, 保留在央行账户上的国债余额本身又是一种极其宝贵的金融资源, 在经济繁荣、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时期, 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政府债券, 收回超额的基础货币, 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三、铸币税增加收入的效应
铸币税的收入效应是指因征收了铸币税对一国总产出及其他经济主体收入水平的影响状况。当社会存在着供大于求, 产能过剩时, 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 在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同时, 通过公共工程投资将这笔钱全部支出后, 乘数效应就会发生, 这会使这笔支出的实际效果倍数放大, 形成强大的购买需求,最终使一国总产出倍数增加。在这个过程中, 增发货币最终形成了家庭和企业的储蓄, 社会财富得以增加, 有力地促进了一国的金融深化, 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储蓄水平, 从而促进一国经济更快地增长。
征收铸币税对搞活微观经济、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 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市场中出现总体供给过剩时, 积压产品就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 使流通中的货币迅速沉淀下来, 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而迅速下滑,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就会失灵。这种情况还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来, 于是企业的困境就导致了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经济滑坡现象, 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失业的增加, 物价的下降, 使经济一步步地陷入萧条而难以自拔。凯恩斯主张在这种时候, 政府应主动地介入经济, 担负起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启动萧条经济的重任。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 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 就能够产生的强大购买需求, 而且这种需求的购买强度几乎可以不受财政收入的制约和影响, 这不仅可以减少经济中的超额供给, 盘活企业的闲置资源, 提高资产流动性, 进一步地启动社会潜在的生产力, 而且可以形成很大的劳动需求,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使更多的人获得工资收入, 意味着家庭将会具有更多的消费品购买力, 从而为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性保证。
在萧条时期征收铸币税, 使政府在公众面前公开表明了国家治理通货紧缩的坚定决心, 这会改变经济主体的悲观心理预期, 增强公众对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根据墨菲定理, 公众在投资与消费方面的谨慎行为就会因此而改变。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表明, 这对于降低调整经济的机会成本, 缩短调整时间, 提高执行政策的效率, 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通货紧缩时期制约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是内需不足, 由于过剩沉淀了流通中的货币, 萧条带来了失业和收入下降, 市场失灵使资源配置失效, 经济活力丧失了。征收铸币税可以同时达到货币投放与扩大内需两大政策目标, 从而可以重新启动经济, 在迅速增加总产出的同时, 有效地增加企业和家庭收入, 并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
四、铸币税的其他经济效应
- 1. 铸币税吸引投资的效应
征收铸币税通过改善投资环境, 达到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十分薄弱,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它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 抬高了民间投资的成本, 也影响了外商对华的投资热情。
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短期来看,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购买可以启动呆滞的存货, 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从长期来看, 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 降低了投资成本, 可以带动更多的外资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
- 2. 铸币税促进增长的效应
征收铸币税可以促进金融深化, 提高人均储蓄水平,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由此产生的资本深化必然会更快地推进技术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征收铸币税在短期内可以刺激企业增加生产, 更好地发挥闲置设备的潜在生产力; 从长期看可以优化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 使经济高速均衡地增长。
- 3. 铸币税的价格效应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征收铸币税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制止物价的下滑, 克服内需不足,有效地启动经济, 又可以因货币的超量发行, 产生某种巨大的购买力, 从而推动物价水平不断地上升。可以说, 征收铸币税既是制止通货紧缩的良药, 又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祸根。这就是征收铸币税所产生的价格效应。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刺激物价上升的消极作用而拒绝使用这一工具, 相反, 在认识了铸币税的这一消极作用后, 我们更应该对利用这一工具能使我们摆脱通货紧缩而感到信心倍增。只要我们坚持利用铸币税的有利的一面, 注意防止它的负面效应的出现, 铸币税就一定会成为政府手中治理经济萧条的有力武器。征收铸币税是一条使政府能够坚定地可持续地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途径。
中央银行铸币税的测算[6]
界定中央银行铸币税有多个角度,其中一个角度是,中央银行铸币税指相对于没有垄断发行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基础货币所获得的利润。社会中的经济单位分为两个部门,一个为发行基础货币的政府部门,另一个为使用基础货币的私人部门,中央银行铸币税就是私人部门为使用基础货币而转移给政府部门的财富。从这个角度,中央银行铸币税来源于私人部门。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不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情况下,那么除了纸币本身的生产成本外,从给中央银行带来收益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中央银行纸币区别不大。在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每期源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铸币税等于中央银行的融资成本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利息率之差乘以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数量。由此,下面讨论的对象是中央银行不支付利息的基础货币,统称为中央银行货币。
测算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成本和收益的一个角度是把中央银行货币看作中央银行发行的无需支付利息的债券,其收益是中央银行融资成本的节约;其成本包括生产、发行的支出费用以及诸如反假币等维持货币正常流通的支出费用。中央银行货币经历了可兑换和不可兑换两j价段。在可兑换阶段,中央银行货币可兑换为黄金等商品货币,把其看作中央银行发行的无息债券容易被接受。在不可兑换货币阶段,也可把中央银行货币看作中央银行的无息债券,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角度是,现实中的中央银行货币并非Wallace(1989)定义的fiat money尽管中央银行货币的持有者无权向中央银行兑换商品等资源,然而私人部门可用中央银行货币交纳政府税收,这样中央银行货币可以回流到政府部门,由此中央银行货币存在暗含的可兑换性。另一个角度是尽管一些中央银行最初的建立和政府融资有关,并且政府确实通过中央银行获得了大量资源用于财政支出,但中央银行不完全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其收益变化从属于中央银行承担的维持币值稳定和金融系统稳定的职能,这符合大多数中央银行的历史,也是当代多数中央银行的行为准则。由此,有时出于政策需要,中央银行需用金融工具(如财政部门债券)或者实际资源回收流通中的中央银行货币。同时,从短期看,流通中的中央银行货币也并非一直增加,而是有升有降;从长期看,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中央银行货币在支付中的使用比例有下降的趋势。由此,部分中央银行货币回流到政府部门也符合现实经济生活。
把中央银行货币看作政府债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其暗含地假定政府债券不能完全替代中央银行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洲服定是具有合理性的。一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货币确实共存;二是在政府债券代替中央银行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债券并没有支付币场利息率,那么存在政府债券铸币税。
在把中央银行货币看作无息债券的视角下,首先假定中央银行货币为具有一定期限的政府债券(可兑换货币阶段久分析这种情况下的中央银行铸币税。然恳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可兑换货币制度下的中央银行铸币税。出于便利的需要,这里没有区分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
(一)可兑换货币情况下的中央银行铸币税的测算
假定中央银行货币可随时自由兑换为金属铸币,并且不考虑中央银行货币的生产、发行等成本。由于交易中使用金属铸币的不便利,这里假定私人部门持有、使用以金属铸币或其他资源交换的中央银行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中央银行货币的数量完全由私人部门的需求决定。
问题讨论的起点是呀中假设的情形。时期0,中央银行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政府没有铸币税收入,则财政预算必须满足:,其中,B0为0期债券存量,并假定债券为一期,t0为0期税收收入,G0为0期政府支出,B − 1为上期债券余额,i − 1为上期债券的利息率。然后,引入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时期0,私人部门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需求为呵,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呵换回价值为呵的资源。和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的资源一样,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发行货币M0交换的资源进行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形下,时期0的政府预算约束变为。相对于没有垄断发行中央银行货币的情形而言,政府部门可以减少发行债券B0 − B'0 = M0, 节省利息支出i0M0,其中i0是政府在时期0发行债券支付的利息率。
(二)不可兑换货币情况下中央银行铸币税的测算
假定私人部门在时期0至n特有中央银行货币M0,中央银行铸币税在时期0初的贴现值为。中央银行货币不可兑换时,就是假定私人部门持有中央银行货币的时间很长,则有,即中央银行所获得的铸币税在时期0的价值为M0单位货币。但这里有一个很强的假定,即中央银行货币不回流到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如果中央银行货币M0回流到中央银行或者财政部门,理论上中央银行在时期0发行M0单位货币获得的铸币税低于M0。与此类似的情况是,假币制造者从制造假币的违法活动中获得的利润等于流通中假币的面值。
假定私人部门在时期1对中央银行货币需求增加dM1,私人部门在时期1需要以价值为dM1的资源交换中央银行货币。如果私人部门对货币需求增加仅从时期1维持到时期n,那么由于私人部门货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中央银行铸币税每期增加ikdM1,中央银行从私人部门货币需求州获得的铸币税在时期1的价值为。这样,测算中央银行铸币税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时期1至时期n(),每期中央银行铸币税ikdM1;另一种方式是中央银行铸币税仅在时期1增加在其他时期铸币税没有变化。
建议参考百度百科,那个比这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