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中山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網站網址:http://www.sysu.edu.cn/ (中英文)

目錄

中山大學簡介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的重地。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中山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1924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這所大學,親筆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原校名為廣東大學,1926年,正式改名為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國家批准率先在華南地區設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今日的中山大學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 平方公裡,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裡,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裡,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裡,珠海校區占地 3.48平方公裡。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中山大學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撰寫了"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辦好中山大學,作出更大貢獻" 的題詞,進一步為辦學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教育部與廣東省在3年內投資12億人民幣,把新中山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高水平大學。

中山大學的歷史沿革

中山大学校门
放大
中山大學校門

中山初創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於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佈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劃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托總參議胡漢民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國立廣東大學定於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覆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於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鬱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後,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被聘至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於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餘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1928年3月,複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為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複課,1947年設置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建國之後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即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分別於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新組建的中山大學校區由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校址。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併而成,調整後的新的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 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現華南植物園)。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成為中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10月26日舉行“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2010年11月中山大學醫科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中山大學的辦學力量

院系學科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翻譯學院、旅游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27個學院和地球科學系、資訊管理系,並有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等。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寬廣齊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1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達239 個,還有專業學位點19個,包括: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點以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D)、電腦技術、環境工程碩士、軟體工程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項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質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工程、臨床醫學碩士(M.M.)、口腔醫學碩士 (S.M.M.)、公共衛生碩士(MPH)、會計碩士MPAcc)、集成電路工程、物流工程等18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全校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管理學、公共管理、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0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1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23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6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有25個本科專業是省級名牌專業。我校還具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今年,在校各類學生7萬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00多人、碩士研究生13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國留學生1200多人。

校區 所含學院/學部/系
廣州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外國語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嶺南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心理學系、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國家保密學院、數學學院、化學學院、物理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數據科學與電腦學院(軟體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體育部、逸仙學院
珠海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旅游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金融學院、國際翻譯學院、數學學院、大氣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工程學院、物理與天文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深圳校區 基礎醫學院(深圳)、臨床醫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
 

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12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83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900 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1500多人。教師隊伍中傑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6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18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曾經任職於中山大學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陳寅恪、李達、莊澤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謙之、朱希祖、羅香林、梁方仲、劉節、魯迅、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趙元任、鬱達夫、容庚、商承祚、羅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鐘敬文、馮友蘭、周輔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劍父、陳望道、董作賓、傅尚霖、胡體乾、崔載陽、容肇祖、許地山、鄧初民、楊樹達、洪深、周鯁生、羅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馬採、楊榮國、吳康、楊樹達、王亞南、陳序經、楊成志、許崇清、端木正、梁釗韜、金應熙、戴鎦齡、馬思聰等。

  曾經任職於中山大學的理工農等科著名教授有薑立夫、王星拱、朱家驊、黃際遇、張雲、羅宗洛、鄧植儀、何衍璿、丁穎、戴辛皆、胡金昌、陳煥鏞、丁緒賢、鄔保良、蒲蟄龍、朱洗、胡世華、朱物華、盧鶴紱、馮秉銓、高兆蘭、謝家榮、孫雲鑄、樂森璕、斯行健、馮景蘭、楊遵儀、陳國達、何傑、王之卓、陳可忠、高由禧、羅雄才、龍康侯、高兆蘭、林尚安、葉良輔、李學勤、朱庭祜、潘鐘祥、莫柱蓀等。

  另外,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

科研水平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電材料與技術"、"生物防治"、"華南腫瘤生物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 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學實驗室"、"腫瘤基因組學與抗腫瘤藥物研究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並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實驗室、輔助迴圈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擁有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術資源

  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498.8萬冊,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複印、速印服務外,還提供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碟資料庫檢索、網路資料庫檢索、DIALOG聯機檢索、UnCover專題服務及電子文獻傳遞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確定為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

  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光纜連接總長度超過 200公裡,校園網的用戶數超過31000戶。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名列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路鋪設面最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中山大学校园
放大
中山大學校園

  學校擁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等5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山大學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147個交換生項目;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萬名;每年約10%以上的本科生有過海外學習的經歷。2005年起,學校先後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

  中山大學2010年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2012年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分別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借鑒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模式和經驗,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領域人才。2013年3月,學校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在臨床與轉化研究領域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攜手推動兩國乃至全人類的醫學與健康事業的發展。為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走出去”,2013年12月,該校與德國呂訥堡洛伊法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合作舉辦中山大學-洛伊法納大學政治、哲學與經濟項目,整合國際優質教育與研究資源,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瞭解中歐文化的人才。

中山大學的教學成果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學設有4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6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

類型 包含專業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植物保護、草學、核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水利工程、新聞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游管理碩士、圖書館情報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審計碩士、工程碩士
 

  此外,中山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其中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1次奪冠、2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成績。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佈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學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學校“瀚潮創業團隊”憑藉“瀚潮生態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3年,學校醫學院代表隊蟬聯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主辦的第一、二、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科研成果

  2001年-2015年,中山大學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劃(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劃)20項,主持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共18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類項目58項,理工醫科領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7項,其中,1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重點及一般項目189項。2011年,學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41項,立項數在全國高校併列第一。“十一五”以來,全校文科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10項,其中,2006年獲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6項,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2011年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5項;2013年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5項,獲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7項。

中山大學的文化傳統

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 中 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實際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指導原則,使封建時代讀書人不違背封建宗旨,成為封建主義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 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 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 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里程碑。

  首先,孫中山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釋,他所指 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近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 更值得重視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志向而又有廣大 文化知識的人才。

  其次,孫中山反對死讀書的方法,強調獨立思考。他告誡青年,學、問、思、辨的關鍵 在於獨立思考,學科學、發展科學,首要在於要明白任何科學的創造發明,不是靠書本 知識,而是由於科學家長期考察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可見孫中山的問、思、辨,是 指人的學習認識方法,把“觀察”和“判斷”這兩種近代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教學方法 上,這顯然也是創新的方法。

  第三,孫中山把古代“篤行”發展為社會實踐。

  孫中山認為創辦教育、是為了造就建設人才。廣東不只要有一個嶺南大學,而且必須要 有“幾十個嶺南大學,中國必須要有幾百個嶺南大學,造成幾十萬幾百萬大學生,但是 學生學業成就之後,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變成富強”。這是學生的責任,到社 會去發展聰明才智,這學與行,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由此可見,孫中山把造就振興中華置於自己肩上的人才學校,作為“好學校 ”: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為社會服務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啟示的意義。

  第一,學校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正確的政 治方向是學校教育的方向,孫中山強調為革命造就人才,我們今天應給予繼承和發展。

  第二,學校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孫中山強調學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這表明樹立革命的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 們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中山大学校徽
放大
中山大學校徽

  科學地發展學、問、思、辨和行的教育認識規律,孫中山強調在立大志的前提下發揮學、問、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證關係,表達了對教育認識規律的合理性,今天我們要堅持的是,在堅持教育基本路線前提下必須堅持廣博的學識,獨立的思考,分辨正確與謬誤,批判抵制社會和國際的錯誤思潮,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

  在社會主義開放與改革新時期繼承和發展孫中山的教育遺訓,是時代賦予我們新任務。

校徽

  校徽以中山大學發源地"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圖二)與大鐘樓(圖一)形象組合成"中山"二字圖案,兩邊的樹林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標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標誌中間的負形(圖三)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圖四),點明中山大學的地理位置。圖形與綠色相襯,象徵著南國蒼鬱的康樂園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綠色暗喻著生命、發展、永恆。與建校年代 "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意蘊大鐘樓既是中山大學的光輝歷史見證,同時也是激勵全體師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的時代召喚。 

  校徽莊重大方,具有強烈的張力。其內聚性、外拓性、向上放射性凝聚了中山先生提倡的"博學、審問、明辯、慎思、篤行"的治學精神,也體現了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團結奮鬥的精神和強烈的榮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征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學的排名

  在教育部、廣東省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支持下,中山大學近年來發展非常迅猛,在海外享有廣泛的聲譽,Times高校聲譽排名2014-2015將中山大學列為中國大陸第7名(與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併列);在Times的亞洲高校排名(Asia University Rankings)中,中山大學位居亞洲第42位,大陸第7位。在2015年上海交大學術排名中位列全國第7,躋身全球前200。QS的2015年大學排名將中山大學列為大陸第9。在2015年10月7日公佈的USNEWS的排名中,中山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8名,躋身世界前200名。在武書連2015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位列第9。

  2015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正式發佈了2015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其中,中山大學位居大陸第8位,兩岸四地第19位。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新近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大有18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僅次於有19個學科進入排名的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併列全國第二。

中山大學的校區分佈

  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達9.305平方公裡,分別坐落廣州、珠海以及深圳。廣州校區南校園占地1.208平方公裡,廣州校區北校園占地0.203平方公裡,廣州校區東校園占地0.989平方公裡,珠海校區占地3.571平方公裡,深圳校區占地3.333平方公裡。

  廣州校區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占地面積:1.208平方公裡

  院系設置: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雅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識教育部)、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逸仙學院、體育部。

  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一、二年級本科生在此就讀。

  廣州校區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占地面積:0.203平方公裡

  院系設置:中山醫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

  廣州校區東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510006);占地面積:0.989平方公裡

  院系設置: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心理學系、傳播與設計學院、資訊管理學院、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數據科學與電腦學院(軟體學院)、國家保密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院。中山醫學院(四年制、五年制)、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醫學院(深圳)以上四個學院的一年級本科生在此就讀;公共衛生學院一、二年級本科生在此就讀。 

  珠海校區

  通訊地址: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占地面積:3.571平方公裡

  院系設置: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歷史學系(珠海)、哲學系(珠海)、國際金融學院、國際翻譯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旅游學院、數學學院(珠海)、物理與天文學院、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海洋工程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哲學專業)、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專業)、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以上六個學院的一、二年級本科生在此就讀。

  深圳校區

  地址:深圳市光明新區(正在建設中);占地面積:3.217平方公裡

  院系設置:將籌建20餘個院系,包括:臨床醫學院(深圳)、基礎醫學院(深圳)、公共衛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數學學院(深圳)、物理學院(深圳)、化學學院(深圳)、生命科學學院(深圳);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深圳)、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深圳)、先進位造學院(深圳);中文系(深圳)、歷史系(深圳)、哲學系(深圳)、商學院(深圳)、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深圳)、航空航天學院、能源與動力學院、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山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