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合作委員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海灣合作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gcc-sg.org/
目錄 |
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全稱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是中東地區重要區域性組織。1981年5月在阿聯酋阿布扎比成立。其成員國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6國。海合會反映了海灣6國聯合自強的強烈願望。目前它已成為維護海灣安全和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總部設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成員國總面積26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3400萬,主要資源為石油和天然氣。2001年12月,葉門被批准加入海合會衛生、教育、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理事會等機構,參與海合會的部分工作。
1、利用各成員國的資源和力量,實現成員間在一切領域內最大限度的協調、聯繫、合作和一體化;
2、加強與密切成員國民間的聯繫、交往和合作;
3、在聯合自強的基礎上,以加強防務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為中心,推動六國的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發展,建立科研中心、舉辦聯合項目,鼓勵私營企業間的合作,不斷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海合會的組織機構由最高理事會、部長理事會、最高理事會顧問委員會、總秘書處和各專業委員會構成,前二者是領導機構。最高理事會即六國首腦會議,海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舉行一次例會,主席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按名字字母順序輪流擔任,任期一年。屬於執行機構的部長理事會,由成員國外交大臣(部長)或其他大臣組成,每3個月舉行一次例會,主要負責為最高理事會審議其他大臣會議和機構商定的政策、決定、建議、法案、法律報告,以及準備首腦會議議程等項工作。部長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按國名字母順序輪流擔任,任期一年。
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成立與發展[1]
海灣合作委員會成立1981年5月25日,海灣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國酋長國、阿曼、卡達、巴林6國元首在阿聯酋宣佈了海灣地區第一個區域性組織——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誕生。
海灣6國有許多共同點,很久以來它們就醞釀成立一個聯合體,但由於種種原因延擱下來。近幾年,海灣地區戰略地位日趨突出。蘇聯出兵侵占阿富汗,將其戰略前沿向前推進了650公裡,直接逼近海灣。其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形成鉬·形包圍。美國為了抵制蘇聯的攻勢,也極力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籌建了快速部署部隊。兩霸的角逐加劇了形勢的危險性。與此同時,海灣地區本身的各種矛盾也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霍梅尼在伊朗掌權以後,海灣其他國家對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感到不安,它們深恐國內什葉派發生動亂,又擔心兩伊戰爭蔓延,兩霸得以插手,威脅它們的安全。因此海灣6國進一步感到時局嚴重。它們國小力單,聯合起來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海灣合作委員會作為區域性政治組織,負責協調6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安全政策,其基本宗旨是:利用本身的資源和力量,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團結與全面合作,實現統一和一體化,共同對付外來威脅和內部動亂,排除外國干涉,獨立自主地維護海灣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保障各成員國的共同利益。
為實現這一宗旨,海灣合作委員會成立了由各國元首組成的最高理事會,由外交部長組成的部長理事會等機構。設秘書長一人。6國之中以沙特的經濟力量最為雄厚,因此地位也較為突出。委員會的會址就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
中國與海合會的合作[2]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或“GCC”)自成立之初即同中國建立了聯繫。自1990年起,中國外交部長在出席聯大期間均集體會見海合會六國外交大臣(或其代表)及海合會秘書長。1996年9月中國同海合會決定建立政治和經濟磋商機制,迄今已舉行了三輪政治磋商。
2004年7月,海合會六國財經大臣和秘書長聯合訪華。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國與海合會成員國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訪問結束後,中國與海合會發表了新聞公報,宣佈雙方一致同意啟動有關建立中國與海合會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以發展和加強中國與海合會成員國的關係,併為雙方在各個經濟領域開展相互投資創造良好的基礎和環境。9月,海合會部長理事會第九次會議在聲明中對海合會聯合代表團訪華成果、特別是簽署《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同中國的自貿區談判表示歡迎。
9月,李肇星外長訪問海合會秘書處總部,會見了秘書長阿蒂亞,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海合會及其成員國關係交換了意見。同月,李外長在聯大會議期間集體會見了海合會六國外交大臣(外長)、代表及海合會秘書長阿蒂亞。
11月22~23日,海合會秘書處談判總協調員尤素夫·沙東訪華,就有關啟動第一輪自貿區談判準備工作同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舉行會談。
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位置及資源概況[3]
海合會六國處於東西半球交通要衝,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北與伊拉克、約旦接壤,南與葉門及阿拉伯海相鄰,東靠阿拉伯灣,西瀕紅海。境內絕大部分是沙漠,屑熱帶沙漠氣候。根據海合會網站2006年公佈的數字,六國的國土總面積為266.7萬平方公裡,人口3100萬。主要資源為石油和天然氣,如果說整個阿拉伯地區是世界石油“儲藏室”的話,那麼海合會國家就是內涵最豐富的“百寶箱”。它的石油儲量達到500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45%;擁有的天然氣儲量為25.6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6%(另一說是25%),接近100億立方米的年產量,大約為世界總產量的10%。此外,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曼的礦產資源豐富。沙烏地阿拉伯三分之一國土面積蘊藏各種貴金屬和普通金屬礦藏,其中有金、銀、銅、鋅、鉛、錫、鋁、鐵、鉻、錳、鎳、鈦、鈾等。非金屬礦藏有重晶石、氟石、鹽、硫、石膏、煤炭、花崗岩、石灰石、磷酸鹽、鉀鹽、硅、滑石等。沙烏地阿拉伯北部發現的儲量居世界首位的優質磷酸鹽礦,將使其成為世界第三大磷酸鹽生產國;阿曼礦產資源有煤、銅、金、銀、鉻、石灰石等。其餘四國礦產資源貧乏。
海合會國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氣輸出地區,2003年的日產石油總量為1495.7萬桶,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9%,2005年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產量的22%,石油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40%,占海合會國家總出口額的75.4%,當年的石油收入在3000億美元左右。由於國民經濟和國際油價息息相關,所以在油價急劇下降的1998年至2002年,海合會六國的GDP年均實際增長只有2.5%;而得益於一路走高的油價,海合會六國2003年至2005年的GDP實際增長分別為8.5%、5.9%、6.8%,名義GDP則從2003年的4046億美元增至2004年的4751億美元,2005年更高達5972億美元,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9.8%、17.4%、25.7%。據巴林《海灣日報》消息,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際金融研究所發表的報告認為,2006年海合會六成員國GDP增長率為19%,名義GDP將達7250億美元,人均GDP額將達17000美元。而按照目前油價,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為9.4%。
富庶的能源儲備使海灣六國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供應地之一,由此帶來了豐厚的石油美元收入,石油出口每年創匯約1000億美元。海灣六國30多年來積累的石油美元數額巨大,據一些經濟機構估算,目前六國海外資產已達8000—12000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投資者手中(約占50%),其次為阿聯酋和科威特投資者。六國在海外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股票、房地產、政府債券、銀行存款等,而較少投資生產、建設型項目。然而單一的經濟結構也決定了對外貿易在海合會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除了石油和石化產品外,其他生活和生產所需大都依賴進口。六國200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919億美元,其中進口1296億美元,出口2623億美元。當然,海合會六國對外貿易方面的優點是人均消費力強,市場潛力大,貿易條件好,無外匯管制,關稅低,進口無限制,無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