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邊際生產率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邊際生產率說

  邊際生產率說是關於利息工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德國經濟學家杜能首先提出,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加以發展,為現代庸俗經濟學者廣泛採用。認為當勞動量不變而資本生產資料)相繼增加時,每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依次遞減,即所謂“生產率遞減律”,最後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稱為“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它決定利息的高低;同樣,當資本不變而勞動量相繼增加時,則“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決定勞動者工資的多寡。因而認為資本越多,利息越低;勞動力越多,工資越降。這一理論把生產資料也說成是創造價值的,並把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勞動人民的貧困歸之於“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反映了其局限性。但其為經濟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什麼是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

  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是以自有競爭為理論基礎,認為需求和供給決定工資水平。這種理論的要點是:只要職工創造的勞動價值高於工資價值,雇主就會不斷雇佣新的職工,直到雇佣的最後一名職工其勞動價值與工資價值相等為止。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雇佣職工,工人傳真的勞動價值將不能補償雇主必須支付的工資

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的內容[1]

  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是當前廣泛流行的工資理論,它基本上是一種需求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收入分配理論,因為它決定每一生產要素應得到的份額。這一理論是在19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J·B·克拉克和英國的A·馬歇爾。1932年牛津大學希克斯教授以新的形式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詳盡的重新論述。

  經濟學中講的工資一般是指工資率,即單位時間的工資。工人的工資率是由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對於邊際生產率理論來說,起決定作用的是對勞動力需求。那麼,什麼決定對勞動力的需求呢?

  在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雇主顯然不是由於想為他人提供職業而雇佣工人,只有當工人可以增加企業主的利潤時,他們才會雇佣工人。用精確的經濟學語言來說,如果增加雇員的費用(邊際成本)少於雇員所增加的貨幣收入(邊際收入),那麼企業就會雇佣工人,或者增加雇佣的人數。

  這裡的問題在於:什麼因素決定勞動的邊際產品收入?它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增加勞動者所增加的產品或邊際產品;其二是產品的出售價格。根據不同的市場類型,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1.競爭條件下的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

  在競爭的市場上,產品的價格是一定的。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主要是由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和勞動者的邊際產量(雇佣追加工人而增加的總產量)決定的。隨著雇佣工人數量的逐漸增加,總產量以加速度增長。但是超過一定點後,總產量則以減速度增長,甚至最終會下降。這就是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就獨立的企業而言,對固定的資本量追加勞動力,將使收益增加到一定點,超過這一點,收益就會減少。

  圖1表明,當投入更多的勞動時,總產量先是迅速提高,然後速度開始放慢直至下降。平均產量(APP)等於總產量除以投入的勞動力數量。邊際產量(MPP)是投入的勞動增減所引起的總產量變化的數量。當總產量增長最迅速時,邊際產量最高;當總產量不再增加時,邊際產量是零;當總產量下降時,邊際產量是負數。當平均產量曲線上升時,邊際產量高於平均產量;當平均產量最高時,兩者相等(MPP與APP的交點);當平均產量曲線下降時,邊際產量低於平均產量

Image: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与劳动量的关系.jpg

  為了確定合理的勞動投入量,經濟學家習慣上把勞動投入量與產量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從圖1可以看出,一個有理性的生產者會把勞動投入量確定在第Ⅱ階段。因為在第1階段,勞動的平均產量是遞增的,增加勞動的投入量仍然有利可圖。而在第Ⅲ階段,總產量、乎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是下降的,這意味著相對於固定投入來說,投入的勞動量過多了,即使勞動力的價格為零,增加其使用量也有害無利:由此看來,只有第Ⅱ階段才是勞動投入量的合理區間。

  邊際生產串原理不僅決定個別企業將雇佣多少工人(勞動投入量)的數量,而且也決定整個社會經濟的工資率。假設在競爭的條件下,雇主和工人都尋求最大的利益,這樣勞動力必然會以最有效的方式分配,勞動力市場也必然是明朗的。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將雇佣一定量的勞動力,直到邊際產品收入等於工資率為止。一定質量勞動力的工資率,在所有行業中將是相同的。同時,為了尋找最大的利益,工人將離開低工資的行業,轉向高工資的行業,勞動力將不斷地移動,直到所有行業的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收入相等為止。這就保證了勞動力最有效的分配。因為,低工資行業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收入較低,而移動則會使每一勞動投入的產品價值最高。

  不僅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收入在所有行業中應當相等,而且按市場價格對勞動力的全部需求也必須滿足。假定因某種原因,工資率規定得太高,超過了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收入,那麼就業就會下降,直到邊際產品收入等於工資率為止。在這些條件下,失業工人將被迫同意以較低的工資率接受工作,而且由於他們為現有工作而進行的競爭,會使工資率下降,直到等於充分就業時的邊際產品收入。因此,市場的力量能使勞動力的供給獲得充分利用。

  2.非競爭條件下的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

  由於邊際生產率理論在產品市場遠非完善的情況下假設競爭處於均衡狀態,因此這一理論也遭到許多批評。然而這一理論並沒有因為非競爭狀態的存在而消失,只是有了一些差別。

  市場不完善包括三種形態:一是完全壟斷,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二是寡頭壟斷,這在汽車鋼鐵、電器設備等行業十分典型;三是壟斷競爭,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每個企業不可能對價格發生影響,因為在同行業中,所有企業的產品可以互相替代,消費者可以轉向其他銷售者購買商品。但是在產品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雇主的產品是不能夠替代的,因為他提供的產品可能占同類產品的絕大部分,或者他的產品在某些方面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產品。因此,一個雇主如同一個行業,面臨著典型的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這意味著為了銷售更多的產品,雇主必須不斷降低價格。這樣,雖然勞動力的邊際實物產量與競爭條件下一樣,但是邊際產品價格卻不同,此外,在壟斷條件下,邊際產品的價值(MPP乘產品的價格)並不表明雇主收入的變化,因為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產品的銷售價格會下降。為了確定雇主收入——邊際產品收入——的變化,我們必須用邊際產量乘邊際收入(MR),這裡的邊際收入是增加出售一單位產品所得到的收入。

  大企業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並不意味著就業一定低於完全競爭狀態下的水平。只有當公司具有市場力量,使要價高於競爭所決定的價格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事實上許多公司常常削減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產量,從而使整個行業的生產和就業水乎低於競爭條件下這個行業所有企業的就業和生產水平的總和。在競爭和非競爭產品市場條件之間,對勞動力需求的差別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在競爭和非競爭產品市場條件下,MRP曲線都是雇主的勞動力需求曲線,本質的區別在於:在競爭條件下,邊際產品價值等於邊際產品收入。但在壟斷條件下,兩者不等。因此,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雇主將雇佣一定量的工人,直到邊際產品價值等於工資率為止,而且邊際產品收入也等於工資率。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雇主將雇佣工人直到邊際產品收入等於工資率為止。此時邊際產品收入同邊際產品價值是不一致的。

  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一樣,由於同樣的原因,可能缺乏競爭,正如純粹的賣方壟斷意味著某種商品只有一個賣主,純粹的買方壟斷,則意味著對某種商品只有一個買主一樣。當然純粹的買方壟斷是罕見的。在勞動力市場上,只有一個工業公司的城鎮幾乎也是沒有的。可是,在某些勞動力過剩的地區,的確給雇主帶來一定程度的買方壟斷的權力

Image:产品市场和对劳动力的需求.jpg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對企業的勞動供給是有完全彈性的,邊際人工成本(MLC)和平均人工成本(ALC)是相等的(見圖3)。可是,當作為勞動力購買者的雇主有一定程度的買方壟斷權力時,他就能夠按低於邊際產品收入的價格規定工資率。如圖4所示,DD是勞動力需求曲線,等於邊際產品收入。在MLC和DD的交點處,邊際人工成本和邊際產品收入相等,而雇主獲得的利潤最大。在這一點,雇主將會雇佣OE數量的工人。如果勞動力市場是競爭的,工人將得到OX的工資,此時需求等於供給。但是,工人為尋找工作而進行的競爭,使雇主只能付給工人OW的工資。工資率與勞動的邊際產品收入之間的差別,體現了剝削的程度。

Image:买方垄断下的工资和就业.jpg

  如果是賣方壟斷,則出現相反的情形。雇員或雇員組織會通過限制某一職業的勞動力供給,把工資率提高到競爭條件下所有的水平之上:如圖5所示。如果進入某一職業是自由的,那麼,供給曲線將是S1S1,並將以OW的工資率,雇佣OE數量的工人。由於存在賣方壟斷,有些潛在的工人被拒之門外,所以,實際上可得到的供給曲線只是S2S2,這樣只能雇佣OF數量的工人,而支付的工資率卻是OX。結果是,不僅某一職業中工資提高而就業下降,而且由於迫使FE數量的工人進入其他職業,增加了其他職業的勞動供給,因而又降低了其他職業勞動者的均衡工資。

Image:限制劳动供给时的工资和就业.jpg

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的應用[2]

  1.企業在組織生產的過程中,並不是用人越多越好。當企業增人的邊際生產率達到零時,企業的勞動效用量已達到最高點。因此,企業用人不能超過臨界點,超過臨界點用人,就會人浮於事,導致人工成本加大、勞動生產率下降,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工資不僅取決於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同時還取決於勞動力的剩餘價值率,因此,企業超過臨界點用人,必然導致剩餘價值下降,從而導致工人工資水平的下降。

  2.不同質的勞動者群體,在相同的時間內,由於勞動的質量、數量不同,同一用人單位提供的邊際生產率是不同的,即提供的邊際勞動貢獻是不同的。按照邊際生產率決定工資水平的原理,對邊際生產率高的勞動者群體應當設計相對水平高的工資,對邊際生產率低的勞動者群體應當設計相對水平低的工資。

  3.在單位產品價格下降的條件下,如果投入資本要素的數量不變,必須通過減人來提高邊際生產率;如果可以增加資本投入,那麼必須通過增加資本要素的投入提高邊際生產率,才能保持原有的工資水平不變或者提高工資水平

  4.在勞動力市場買方壟斷下,工資將低於邊際生產率,勞動力處於“虧損運營”狀態;在勞動力市場賣方壟斷下,工資將高於邊際生產率,勞動力處於“盈利運營”狀態。在工資低於邊際生產率的情況下,政府將通過“最低工資”在一定程度上矯正市場的偏差用人單位應嚴格遵守最低工資規定。

參考文獻

  1. 谷書堂 高明華.勞動力經濟研究 第1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08
  2. 薪酬管理師培訓教程.中國勞動出版社,2006.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山林,Lolo,Shiruolin712,Cabbage,Solitude1314,y桑,寒曦,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邊際生產率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