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783-1850)
目錄 |
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曾就讀於格廷根大學。邊際生產率說的前驅。被認為是經濟地理學和農業地理學的創始人。 於1783年6月24日生於德國,早年喪父。繼父是一位數學愛好者,杜能在這方面深受影響。在1803年,他結識了當時德國著名的農業理論家特爾,特爾對他所研究的整個農業方向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後來他親自經營莊園,這為他以後寫作《孤立國》一書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1826 年,他的《孤立國》出版,此後他逐漸聞名於德國。1850年,《孤立國》第二捲問世。而在1850年9月22日,杜能因腦溢血死於特洛。
杜能於1799年進入農學院開始學習農學,畢業之後購置並親自經營管理了一個莊園,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在總結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的同時,進一步深入思考了許多經濟學問題。他的學術思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在國民經濟學方面亞當·斯密是我的師表,在科學的農業方面則是特爾先生。”他的《孤立國》就是斯密的經濟學與特爾的農學的有機結合。
杜能是在德國比較全面繼承亞當·斯密經濟思想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結論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斯密對他的影響。同時,他又不是簡單地傳播斯密的思想,而是力求有新的探索。他談到:“科學絕無止境,……在我看來,這兩位偉大人物的學說有未完善的地方,這些地方難以滿足我的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使我自行研究”。在另一處他又談到:“人們對這位天才(指亞當·斯密——本文作者)的景仰都不至於超過我。我認為矯正和補充斯密的學說是對科學的促進,是我研究的課題,我對斯密懷有的高度尊敬的證據恰恰就在這裡。”
值得註意的是,杜能自己所總結的9項新貢獻中,並沒有提到他被後人廣為稱道的產業區位理論,主要還是斯密所研究過的那些問題,如價格的決定,地租、利息和工資的決定,貨幣數量的影響,稅收的影響,等等。因此把他稱作亞當·斯密在德國的主要傳播者和闡發者是完全正確的。他的貢獻中較有新意的兩個問題是農業領域內價格變化對於產品生產方法的影響,以及技術進步的影響。農業產業區位理論是他在探討穀物價格變化對於穀物生產方法的影響時的結果。
農業產業區位分佈理論和價格決定理論主要集中在他1826年發表的《孤立國》第一卷中,包括三章三十八節,反映了他對於農業生產合理佈局的思考,是19世紀初期德國開始進入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資本主義的求利態度開始影響實際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折射。收入分配理論集中在1850年發表的《孤立國》第二捲中,反映了他對於合理收入分配的思考,是社會階級矛盾激化所引起的一種反響。在發表《孤立國》第二捲的同年,他因為腦溢血而去世。
杜能的《孤立國》上下兩捲,反映了他兩種研究能力的出色結合,“一種是精細的觀察能力,另一種是合理的思維能力”。這兩種能力都是他刻意追求的結果,他意識到,“如果我想拿出一些真正有用的和實際需要的東西,我必須以經驗作為研究的基礎。”為了獲得對於合理農業經營的真實知識,他事必躬親地參與莊園的管理,做出了大量細緻的觀察和詳盡的記錄。他的研究成果完全是以他的親身經驗為基礎的。他寫道:“在我開始作為田莊主的務農生涯時,我就精細地治理會計,力求獲得在不同穀物產量和不同穀物價格時的農業成本和純收益的計算數據。這類數據經五年的彙集,我獲得了一個概貌,以此作為基礎開始我的、也就是第一卷中所述的研究工作。”因此可知,他的《孤立國》完全不是純粹思維的產物,而是具有堅實實踐背景的研究成果。
同時,杜能又不是單純地記錄和描述事實,他清楚地認識到,為了發現經濟規律,“唯有在研究中排除一切偶然的及非本質的因素才有希望。”這就意味著需要採用抽象分析方法。他具有出色的抽象思維能力,善於把次要因素與主要因素區分開來,在研究中首先抽象掉次要因素,集中研究主要因素的影響。他說:“幾何學家在考慮‘點’時是不計面積的,考慮‘線’時是不計寬度的。兩者在實際中是找不到的,同樣,我們在考慮一種主導力量時可以排除一切枝節和偶然因素,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認識主導力量在我們所見現象中占多少比重。”他的孤立國就是去輕取重運用抽象思維研究農業區位問題的卓越典範,是“一種精神的運用方法,類似於我們在物理學和農業中所運用的種種試驗方法,亦即是我們在那裡只求從數量上提高探索的能力,令其他一切因素都不變化”。這意味著他已經認識到抽象方法屬於一種今天人們所談的思想試驗。在這種試驗中,需要在思想上假設一些因素保持不變,以集中考慮其他一些因素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在他的孤立國里,就是假設其它一切因素如土地的肥力等等都保持一致,只考慮離中心城市距離的遠近對於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對於農作物選擇的影響,對於穀物價格的影響。他在談論到那些由於抽象思維而設立的假設前提時指出:“這些前提條件對於說明和瞭解某種力量的影響實是不可或缺的,這種力量我們在現實中只能獲得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為它總是處在與其他同時發生作用的力量的衝突之中。”對於這種抽象分析方法的局限,他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這種研究方法是只取一個因素,視為起作用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則視為靜止的或不變的,使用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結果不是不確實的,而僅僅是不完善的,因此唯有將一切起作用的其他因素都加以作類似的考察以後,才能獲得最終的結果,……,對問題中微小的一部分的研究,可以成為解答全部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運用抽象分析方法分析問題時,杜能力求通過觀察和試驗發現普遍規律,同時他也認識到“要設法將普遍規律和僅對某地適用的法則區別開來,找到識別之點,這非常重要。”而這個識別點在他看來,就是數學手段,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數學模型。他認為“如果某物的性質可以以字母代數計算,如果結數(判斷)與數字計算所得一致,那麼這個結數(判斷)就是一個普遍規律,而不是受地方性限制的法則。”這就是說,數學方法成為他發現普遍性規律的基本手段。
杜能非常重視數學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在《孤立國》一書中,他大量採用數學表達方式,建立數理模型,用數學推導來表達自己的研究結論。他可能是第一個把微分學應用於經濟學的經濟學家。他承認數學方法可能使一些人感覺厭煩和不便,但是他強調指出,“在非用數學不能求得真理的地方,使用數學是允許的。如果人們在其他知識門類像農業和國民經濟學一樣有厭惡數學的傾向,那麼我們現在仍處於對天文學規律完全無知的境地。”在充分肯定數學方法的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數學並不是經濟學的全部,而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要防止出現喧賓奪主的傾向。
杜能一方面推崇抽象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抽象方法存在的“雙重危險: 1,人們在思想時,將事物的相互作用切斷,2,我們的結論都根據各種前提條件,而我們對這些前提條件認識不清,所以無法闡明結論;因此,我們所認為普遍有效的結論,僅僅是在這些前提條件下才有效。”這說明他已經意識到抽象分析方法,假設一些因素保持不變,有可能割斷事物之間實際存在的內在聯繫。他也認識到普遍性的結論實際上是依存於前提的。
杜能對於經驗研究重要性的看法,對於抽象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局限性的看法,對數理方法重要性的看法,表明他在研究方法上與亞當·斯密有著密切的傳承關係。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上遠遠走在同時代人的前列,與後來統治德國經濟學界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否定抽象分析方法的歷史學派有重大差別。只要我們比較一下他的《孤立國》和作為歷史學派的最早代表威廉·羅雪爾於1843年發表的被稱作歷史學派代表作的《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杜能作為亞當·斯密經濟思想在德國的第一個闡發者,為德國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可能由於他主要是一個農莊主而非專職學者,所以他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方法未能很快在德國生根發芽。而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幾乎都是學院派的專職學者,有更多的機會向學生傳播自己的思想觀點,從而統治德國經濟學界幾乎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