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2个条目

賴偉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赖伟民
放大
賴偉民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企業戰略四大天王之一

賴偉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ilaoshi

賴偉民個人網站:http://www.okbad.org/

目錄

賴偉民簡介

  賴偉民,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企業戰略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漢九鼎研究院院長。研究領域為巨集觀經濟、戰略管理。主持和參與了《GSP系統開發》、《動態經濟模型研究》、《製藥版ERP的開發與研究》等多個省級、國家級項目。近期發表的《中國經濟的五大風險》、《實業救國是中國經濟的唯一齣路》、《中國樓市的四大壓力》等文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由於多次準確預測了巨集觀經濟走勢,受到國內外經濟學界的高度關註。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主流媒體對其進行專訪,其觀點為媒體廣泛轉載,對相關經濟政策形成重要影響,是新一代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長期擔任多家企業戰略管理顧問,實戰經驗豐富。併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多家高校EMBA學位班或EDP研修班任主講教授,在各類大型論壇擔任主講嘉賓。善於把創新性理論思想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賴偉民的經歷

  賴教授曾經在多家知名企業任高管,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實戰經驗。訪問調研了數千家企業,建立了大量的研究模型。並且擔任多家企業的管理顧問,實際操刀企業的戰略規劃。多年來,賴偉民教授一直擔任多家高校的EMBA學位班或EDP研修班的主講教授,並多次在各類大型論壇擔任主講嘉賓。賴教授學識淵博,實戰經驗豐富。全國各地十萬餘名學員在現場接受過賴教授的思想,大量企業家因為參加了賴教授的課程,使自己的企業走出困境,實現財富倍增。賴教授善於把創新性理論思想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和大家一起完成把管理思想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的蛻變過程。

賴偉民的部分文章

  • 2009年3月29日“《與郎咸平談M型社會》”

  近階段,我在華東沿海和華南沿海走訪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做了不少課題。和企業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機的寒意,和不少企業一起走出困境,轉為危機。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機,越不能亂了陣腳,危機中佈局是關鍵,企業在危機中的佈局之道,重點在三個方面:戰略佈局、營銷佈局、人才佈局。

  關於戰略佈局,首先需要對企業自身業務和產業的重新梳理,強的強化、弱的弱化,伺機整合產業鏈。不要指望現在冬眠,危機過後重出江湖,到那個時候,江湖已經不是現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辦法贏在起跑線上。

  在危機中,在營銷領域的節支必須慎之又慎。營銷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解決客戶的問題。在經濟高漲期,客戶的問題或許不突出,而在經濟危機期,這個問題就特別明顯。因此,經濟危機往往把營銷最本質的東西顯露出來了。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的企業有4大共同特點:市場重心下沉、著力改善產品結構、越是困難越要推新產品、把最好的資源向最好的市場傾斜。

  關於人才佈局,對企業有三個方面的建議:人才抄底、利用選擇壓打造團隊凝聚力、藉機全面建立企業的人才培訓體系。危機下,冬眠不是明智之舉,與其冬眠,不如冬練。在危機下對企業不離不棄,與企業同行共苦的員工是企業值得信賴、值得培養的員工。企業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系統地打造企業的培訓體系,形成完備的人才選拔、培訓、任用體系,全面提升企業形象市場競爭力

  自從日本鬼子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後,關於“M型社會”的相關文章、調查不絕於耳。所謂“M型社會”,大前鬼子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出現了貧富不均,中產階級急劇萎縮,富人會增加,貧窮人口也會大量增加,會形成“M”形狀。大前鬼子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本來“貧富不均”是自古有之的現象,無數朝代更迭,皆由此而來,並非那非人非獸的日本鬼子所首創。只是,自從該鬼子提出“M型社會”概念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片附和聲、叫好聲卻讓人不得不關註。

  今天打開電視,收看一檔財經節目“郎咸平說”。郎咸平教授是我一直敬重的經濟學家,仗義執言、見地獨到,因此非常認真地看完了這一期節目。然而,節目看完後,卻產生了和郎教授不同的觀點,希望藉此和郎教授探討一二。節目中,郎教授針對前不久當局的“製造業振興計劃”提出問題,郎教授認為,當局的“製造業振興計劃”,是希望借解決金融危機來實現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郎教授認為,當局這樣做,會帶來兩個問題:1、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會使這些行業更加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會形成“M型社會”。第一個問題非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僅就第二個問題談談我的觀點。

  本來,我對當局無任何好感,更無意借駁我所敬重之郎教授來“歌功頌德”、博取當局歡心,僅就事論事、就理談理而已。郎教授認為,由於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會使這些產業用工人數大量減少,郎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原本投入1000元,雇佣100人;制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後,投入1000元,只需雇佣2人,效率可能更高。因此這2人會成為富人,那98名原本可以在傳統製造業工作的農民工被迫返鄉,淪為窮人,中間階層會迅速減少。形成“M型社會”。——郎教授的這一觀點,看似非常有理,但卻存在著重大缺陷。我們都知道,中產階級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階層,這個階層迅速減少,確實是很危險的。借用郎教授的案例,如果原來的100人有2人變成了富人,98人淪為窮人的確很危險。但問題的關鍵是:“那98人,在傳統製造業工作的農民工,如果不返鄉,保持原有狀態,算是中產階級嗎?如果返鄉了,就一定會淪為窮人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看似不屬於本文的討論範疇,但卻是郎教授立論的基礎,不得不論個清楚。一直以來,當局一直以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為榮,於是引出了農民進城打工,於是帶來的傳統製造業的繁榮,於是帶來了大量商品的出口。但國際金融危機出現,就直接衝擊了這些出口企業,造成傳統製造企業倒閉,造成大量農民工失業。對於這個問題,當局頻頻出手,其核心思路是“一方面,利用解決危機實現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大量投資,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拉動GDP,解決返鄉農民的就業問題。”無論是當局的觀點,還是郎教授的觀點,都基於一個基礎:返鄉農民的就業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不有效解決,這些人就會迅速淪為窮人,造成社會不安定。那麼,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這究竟是這樣造成的?什麼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個定勢思維: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後,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太多、勞動力過剩,占比例太大。因此,加快工業化進程是當務之急、必由之路,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大量農民工進城的現象。多年來,大家都認為這樣做,既緩解了農村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又使製造業得以繁榮,成績很大。所以才會有郎教授擔心傳統製造業升級後大量農民工返鄉後會出現“M型社會”的問題。但是,讓我們理智地思考一下:按照上述思維定勢,農村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農民工進城後成為中產階層了嗎?

  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農民工大量進城,不但沒有帶給農村繁榮,反而讓大量青壯年離鄉、大量農田閑置,農民並沒有因此脫貧致富,而進城後的農民工在傳統製造業生產了大量商品,絕大多數拿去出口,美元一貶值,很多變廢紙。更為可笑的是:老百姓吃的是什麼樣的農產品呢?毒牛奶、毒大米。我已經不想列舉我們天天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了。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是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但更重要的是當局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造成的。我們的環境呢?由於大量傳統行業的污染,我們的山不再青了、水不再綠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劣!可悲的是,這一切換來的只是一堆貶值的美元。那麼,問題怎麼解決呢?

  傳統製造業升級的思路我認為是沒有錯的,剩下的問題是返鄉農民工的問題怎麼辦?農村剩餘勞動力怎麼辦?農民的生存怎麼辦?農業的發展怎麼辦?過去的思路是:工業化、城鎮化。可是,為什麼要工業化?為什麼要城鎮化?為什麼不直接解決農村的問題?我的思路是:當局投入的多少多少萬億,不要去建什麼“鐵、公、機”,而是一方面大力發展植樹造林,改善環境,讓我們的山更青、水更綠;另一方面,全面升級我們的農業,讓我們的農業科技升級,農產品安全升級、品質升級,讓農民的收入升級!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如果我們的環境好了、食品品質升級了、安全了,讓我們多花錢,願意嗎?當然願意!農民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環境,更優質、更安全的農產品,他們的收入增加,應該嗎?當然應該!——這不就拉動內需了嗎?這不就提高農民收入了嗎?為什麼一定要呼吸著污染的環境、吃著劣質的食品,去掙那些貶值的美元?——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廣大農民打造成中產階層!

  也許有人會用恩格爾繫數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來駁斥我。難道我們用毒大米、毒牛奶塞滿肚子就叫解決了溫飽問題?說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們明顯還處於最低的生理需求層次,此時妄談實現自我需求、妄談精神生活,都是扯鬼!

  談到這裡,還剩最後一個問題:農業升級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能否解決?農民收入增加了,農產品升級了,是不是能夠拉動內需?這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社會保障的問題!首先,我們一直致力於解決大多數人的就業問題,結果造成了大家有工作,大家沒飯吃!為什麼不能做到:一部分人工作,人人有飯吃!做好我們的失業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這才是當局應該建設的基礎工作,而不是“鐵、公、機”!當局需要做到:每個人無論是否工作,都能夠衣食無憂、醫療有著,生活幸福——只因你是中國人!當然,工作的人可以更富有,可以中產!如果是這樣,老百姓難道還不敢花錢嗎?何愁內需不能拉動!但是現在,即使你有錢,你敢花嗎?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當前解決中國經濟的策略:

  1、 支持傳統製造業轉型,實現工業現代化。

  2、 停止濫建“鐵、公、機”。

  3、 加大力度致力環境改善建設,重現“青山綠水”。

  4、 重點解決農業升級、農產品升級,以此帶來農民收入升級,將大量農民變成中產階級。

  5、 做好基礎工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讓每一個中國人衣食無憂、醫療有著,生活幸福。

  誠如是,則中華之振興,指日可待也!

  • 2009年5月04日《浦東機場怎麼啦》

  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經常坐飛機到各地講課,每年要經歷100多次起降。機場成了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如果遇到轉機或飛機誤點,一下子就要在機場呆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和機場相處的時間長了,免不了產生感情。印象中的機場,總是忙忙碌碌,總是川流不息。

  最近連續到了幾次上海,或是降在虹橋機場,或是降在浦東機場。原本之間沒有多大差別,到的次數多了,隱約間感覺到一些不妥,可究竟是什麼不妥,一直沒有察覺。直到上月又降了一次浦東機場,方纔恍然大悟不妥之處——太冷清了!習慣了各大機場的排隊:辦登機牌排隊,安檢排隊,到處都是人。才醒悟過來自己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就是浦東機場太冷清。每一次辦登機牌都不需要排隊,安檢口也是空空的,安檢員也是百無聊賴地坐在那裡,眼巴巴地看著來了一個旅客,然後受寵若驚地替旅客安檢!和其他機場那些安檢員趾高氣揚、頤指氣使的形象完全不同!

  浦東機場怎麼回事?

  是自己太賤了?排隊慣了、受氣慣了,不用排隊、受到禮遇反而不習慣了?

  浦東機場為什麼人這麼少?上一次在浦東機場誤機,進了安檢後又等了幾個小時,發現裡面的人也很少,幾個小時內就沒有多少飛機起降。機場的利用率非常低!

  我們曾經為上海擁有兩個國際機場而自豪,但現在看來上海有兩個國際機場顯然是浪費。浦東機場沒有多少航班!難道投入這麼大,建了這樣一個豪華的機場只是為了一次世博會?

  再聯想到現在為了拉動內需,各地紛紛大上“鐵(路)、公(路)、機(場)”項目,將來有多少項目會淪落到今天浦東機場的情況?

  聽說有些季節性很強的旅游區也在上機場項目,真不知將來機場建好了淡季怎麼辦?同樣是投資拉動內需,為什麼不能把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一些呢?

  多上些高科技項目、多上些農業項目、多上些民生項目,同樣拉動內需,但人民會得實惠,子孫能受益,比上這些光花錢撐門面,沒有實際用處的項目好得多!

  唉,浦東機場!

  • 2009年8月27日“《當危機見底,我們如何佈局?》”

  近階段,我在華東沿海和華南沿海走訪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做了不少課題。和企業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機的寒意,和不少企業一起走出困境,轉為危機。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機,越不能亂了陣腳,危機中佈局是關鍵,企業在危機中的佈局之道,重點在三個方面:戰略佈局、營銷佈局、人才佈局。

  關於戰略佈局,首先需要對企業自身業務和產業的重新梳理,強的強化、弱的弱化,伺機整合產業鏈。不要指望現在冬眠,危機過後重出江湖,到那個時候,江湖已經不是現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辦法贏在起跑線上。

  在危機中,在營銷領域的節支必須慎之又慎。營銷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解決客戶的問題。在經濟高漲期,客戶的問題或許不突出,而在經濟危機期,這個問題就特別明顯。因此,經濟危機往往把營銷最本質的東西顯露出來了。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的企業有4大共同特點:市場重心下沉、著力改善產品結構、越是困難越要推新產品、把最好的資源向最好的市場傾斜。

  關於人才佈局,對企業有三個方面的建議:人才抄底、利用選擇壓打造團隊凝聚力、藉機全面建立企業的人才培訓體系。危機下,冬眠不是明智之舉,與其冬眠,不如冬練。在危機下對企業不離不棄,與企業同行共苦的員工是企業值得信賴、值得培養的員工。企業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系統地打造企業的培訓體系,形成完備的人才選拔、培訓、任用體系,全面提升企業形象市場競爭力

  • 2009年6月13日“強化最強的一環,轉危為機”[1]

  “戰略不只是大企業才研究的問題,中小企業同樣需要。戰略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不是解決生存問題的,光找短板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找到企業自身最強的一環,強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勢下轉危為機。”

  6月13日,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咨詢顧問中心副主任賴偉民,為泉州企業界朋友作了題為“當前的經濟形勢分析與中小企業的應對之道”的講座。此次講座是由泉州市經委主辦,泉州財貿幹校和福州世友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承辦的。

  “強化自己最強的一環”

  賴偉民分析說,中國經濟有三套馬車:投資、進出口貿易和消費。但這幾年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這套馬車也跑得很快。在經濟危機之下,國內的出口企業面臨著美元貶值、利潤下降、國內勞動力價格上升等難題,不少都出現虧損的狀況。對於企業來說,虧損但如果還有訂單可做,那還可以勉強撐幾年,而如果虧損了又沒有生意可做,企業很快就會死掉。他預測說,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要依靠生態農業資源產業、高科技產業、民生產業等來全面拉動經濟增長

  在當前形勢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呢?“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金融經濟危機並不可怕,只要找到規律,危機可以變成機遇。”賴偉民建議說,中小企業要瞭解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規律,即生產過剩—通貨膨脹—百業蕭條—經濟危機—結構調整—經濟複蘇—百業興旺—經濟繁榮。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的,每次經濟危機都有很多企業倒下,但是也有一些企業在危機過後變得更好。它們的分別就在於後者認清了危機的規律,對未來將發生的事情瞭然於胸,針對未來佈局當前。“所謂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面對不確定但可探索的未來,策劃今天我們應該這麼做。”

  在危機之下,企業核心競爭力如何打造?對此,不少企業一提到“核心競爭力”,就想到要研發比對手好得多的產品。這常常讓企業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費用,卻最終得不償失。“其實,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僅僅可以建立在研發環節,它還可以建立在任何環節。”賴偉民說。

  針對特定的企業,具體應該針對哪個環節,賴偉民認為,這可以運用價值鏈的分析方法,“找到自己最強的一環,強化它”。這和企業基礎管理不同,基礎管理可以運用“木桶理論”,尋找短板,而尋找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應該建立在哪個環節正好相反,不能找短板,而應該找強項。“正所謂,戰略不只是大企業才研究的問題,中小企業同樣需要。戰略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不是解決生存問題的,光找短板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找到自己最強的一環,強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勢下轉危為機。”賴偉民表示。

  海西發展帶來四大機遇

  “海西”的發展將為福建企業帶來多大的商機呢?對此,賴偉民認為,商機將體現在四大方面;

  首先,地價上漲,海西建設熱潮必將帶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地價上漲是必然趨勢;其次,福建企業融資和上市的機會將增加,會有更多VC(風險投資)和PE(私募股權投資)把觸角延伸至海西,這是政策預期的最核心部分;第三,福建企業將有更多機會和臺灣優勢產業對接。在改革開放初期,福建和廣東的起步是一樣,但是現在福建經濟和廣東相比卻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廣東有效地利用了香港的區位優勢,而福建卻因為政治的因素,沒能很好地利用臺灣方面的優勢。而今,在海西政策的支持下,福建將迎來最好的對接時機。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生物醫葯生態農業、船舶製造等行業都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而福建這邊有廠房、勞動力和市場等優勢,如果福建企業能夠有效地把臺灣優勢運用到海西建設中,那前景一定無可限量;此外,賴偉民認為,在海西發展的大背景下,稅收、用地審批等優惠政策也都有著良好的預期。

  • 2010年02月09日“《後危機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金融危機艱難探底,經濟複蘇曙光初現。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活動日漸活躍,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然而,實體經濟複蘇尚未企穩,通脹風險和脫離了實體經濟資產價格狂飆,很可能會抑制經濟恢復的步伐。貿易保護主義是否會重新抬頭?“後危機時代”有何特點?我們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 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形勢

  1、 國際經濟形勢分析與判斷

  2、 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

  3、 國際形勢對我們的挑戰與機遇

  二、 後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形勢

  1、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判斷

  2、 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的問題與機會

  3、 經濟政策預期

  三、 後危機時代的相關經濟問題研究

  1、 樓市面臨挑戰、機遇與投資策略

  2、 股市面臨挑戰、機遇與投資策略

  3、 利率匯率、物價等問題的研究

  四、 後危機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1、 政府如何應對後危機時代

  2、 企業如何應對後危機時代

  3、 個人如何應對後危機時代

  《後危機時代企業如何佈局》

  全球性金融危機席卷了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否願意,企業都不得不交上一份應對危機的答卷。危機是否已經見底?何時見底?危機見底後,是觸底反彈、還是會長期盤整?未來經濟的走勢將是怎樣,我們有著哪些政策預期?後危機時代,企業如何佈局?

  主要內容:

  一、當前巨集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

  1、危機是否見底

  2、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3、未來政策預期與走勢判斷

  二、後危機時代,企業的戰略佈局策略

  1、企業戰略佈局案例分析

  2、如何創新性理解企業的戰略管理

  3、贏在起跑線上

  三、後危機時代,企業的營銷佈局策略

  1、企業營銷佈局案例分析

  2、營銷的本質是解決客戶的問題

  3、後危機時代的市場競爭策略

  四、後危機時代,企業的人才佈局策略

  1、企業人才佈局案例分析

  2、利用選擇壓打造企業凝聚力

  3、後危機時代如何建立企業人才體系

賴偉民教授課堂精彩語錄

  • 所謂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面對不確定但可探索的未來,策劃今天我們應該怎麼做。
  • 核心競爭力不僅僅可以建立在研發環節,它可以建立在企業的任何環節!
  • 戰略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不是解決生存問題的。光找短板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找到自己最強的一環,強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勢下轉危為機。
  • 戰略=放棄!!!我們每作出一次選擇,其實就意味著我們放棄了除此選擇外的任何選擇!
  • 成功領導者的三大氣質:簡單、樂觀、感性!
  • 多上些高科技項目、多上些農業項目、多上些民生項目,同樣拉動內需,但人民會得實惠,子孫能受益,比上這些光花錢撐門面,沒有實際用處的項目好得多!

參考文獻

  1. 賴偉民:“強化最強的一環,轉危為機”[J].海峽都市報社.2009-6-1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賴偉民"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