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赖伟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赖伟民
放大
赖伟民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之一

赖伟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ilaoshi

赖伟民个人网站:http://www.okbad.org/

目录

赖伟民简介

  赖伟民,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汉九鼎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战略管理。主持和参与了《GSP系统开发》、《动态经济模型研究》、《制药版ERP的开发与研究》等多个省级、国家级项目。近期发表的《中国经济的五大风险》、《实业救国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楼市的四大压力》等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由于多次准确预测了宏观经济走势,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专访,其观点为媒体广泛转载,对相关经济政策形成重要影响,是新一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长期担任多家企业战略管理顾问,实战经验丰富。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EMBA学位班或EDP研修班任主讲教授,在各类大型论坛担任主讲嘉宾。善于把创新性理论思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赖伟民的经历

  赖教授曾经在多家知名企业任高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访问调研了数千家企业,建立了大量的研究模型。并且担任多家企业的管理顾问,实际操刀企业的战略规划。多年来,赖伟民教授一直担任多家高校的EMBA学位班或EDP研修班的主讲教授,并多次在各类大型论坛担任主讲嘉宾。赖教授学识渊博,实战经验丰富。全国各地十万余名学员在现场接受过赖教授的思想,大量企业家因为参加了赖教授的课程,使自己的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财富倍增。赖教授善于把创新性理论思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和大家一起完成把管理思想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过程。

赖伟民的部分文章

  • 2009年3月29日“《与郎咸平谈M型社会》”

  近阶段,我在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走访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做了不少课题。和企业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和不少企业一起走出困境,转为危机。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机,越不能乱了阵脚,危机中布局是关键,企业在危机中的布局之道,重点在三个方面:战略布局、营销布局、人才布局。

  关于战略布局,首先需要对企业自身业务和产业的重新梳理,强的强化、弱的弱化,伺机整合产业链。不要指望现在冬眠,危机过后重出江湖,到那个时候,江湖已经不是现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上。

  在危机中,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4大共同特点:市场重心下沉、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把最好的资源向最好的市场倾斜。

  关于人才布局,对企业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人才抄底、利用选择压打造团队凝聚力、借机全面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危机下,冬眠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冬眠,不如冬练。在危机下对企业不离不弃,与企业同行共苦的员工是企业值得信赖、值得培养的员工。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系统地打造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

  自从日本鬼子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会”的概念后,关于“M型社会”的相关文章、调查不绝于耳。所谓“M型社会”,大前鬼子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出现了贫富不均,中产阶级急剧萎缩,富人会增加,贫穷人口也会大量增加,会形成“M”形状。大前鬼子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来“贫富不均”是自古有之的现象,无数朝代更迭,皆由此而来,并非那非人非兽的日本鬼子所首创。只是,自从该鬼子提出“M型社会”概念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片附和声、叫好声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今天打开电视,收看一档财经节目“郎咸平说”。郎咸平教授是我一直敬重的经济学家,仗义执言、见地独到,因此非常认真地看完了这一期节目。然而,节目看完后,却产生了和郎教授不同的观点,希望藉此和郎教授探讨一二。节目中,郎教授针对前不久当局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提出问题,郎教授认为,当局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是希望借解决金融危机来实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郎教授认为,当局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问题:1、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使这些行业更加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形成“M型社会”。第一个问题非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仅就第二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本来,我对当局无任何好感,更无意借驳我所敬重之郎教授来“歌功颂德”、博取当局欢心,仅就事论事、就理谈理而已。郎教授认为,由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使这些产业用工人数大量减少,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原本投入1000元,雇佣100人;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后,投入1000元,只需雇佣2人,效率可能更高。因此这2人会成为富人,那98名原本可以在传统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被迫返乡,沦为穷人,中间阶层会迅速减少。形成“M型社会”。——郎教授的这一观点,看似非常有理,但却存在着重大缺陷。我们都知道,中产阶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层,这个阶层迅速减少,确实是很危险的。借用郎教授的案例,如果原来的100人有2人变成了富人,98人沦为穷人的确很危险。但问题的关键是:“那98人,在传统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如果不返乡,保持原有状态,算是中产阶级吗?如果返乡了,就一定会沦为穷人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似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但却是郎教授立论的基础,不得不论个清楚。一直以来,当局一直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为荣,于是引出了农民进城打工,于是带来的传统制造业的繁荣,于是带来了大量商品的出口。但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就直接冲击了这些出口企业,造成传统制造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对于这个问题,当局频频出手,其核心思路是“一方面,利用解决危机实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量投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拉动GDP,解决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无论是当局的观点,还是郎教授的观点,都基于一个基础: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不有效解决,这些人就会迅速沦为穷人,造成社会不安定。那么,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这究竟是这样造成的?什么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定势思维: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占比例太大。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当务之急、必由之路,所以才会出现上述大量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多年来,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既缓解了农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又使制造业得以繁荣,成绩很大。所以才会有郎教授担心传统制造业升级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后会出现“M型社会”的问题。但是,让我们理智地思考一下:按照上述思维定势,农村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农民工进城后成为中产阶层了吗?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工大量进城,不但没有带给农村繁荣,反而让大量青壮年离乡、大量农田闲置,农民并没有因此脱贫致富,而进城后的农民工在传统制造业生产了大量商品,绝大多数拿去出口,美元一贬值,很多变废纸。更为可笑的是: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样的农产品呢?毒牛奶、毒大米。我已经不想列举我们天天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了。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但更重要的是当局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造成的。我们的环境呢?由于大量传统行业的污染,我们的山不再青了、水不再绿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可悲的是,这一切换来的只是一堆贬值的美元。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

  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思路我认为是没有错的,剩下的问题是返乡农民工的问题怎么办?农村剩余劳动力怎么办?农民的生存怎么办?农业的发展怎么办?过去的思路是:工业化、城镇化。可是,为什么要工业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为什么不直接解决农村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当局投入的多少多少万亿,不要去建什么“铁、公、机”,而是一方面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让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另一方面,全面升级我们的农业,让我们的农业科技升级,农产品安全升级、品质升级,让农民的收入升级!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如果我们的环境好了、食品品质升级了、安全了,让我们多花钱,愿意吗?当然愿意!农民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环境,更优质、更安全的农产品,他们的收入增加,应该吗?当然应该!——这不就拉动内需了吗?这不就提高农民收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呼吸着污染的环境、吃着劣质的食品,去挣那些贬值的美元?——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广大农民打造成中产阶层!

  也许有人会用恩格尔系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来驳斥我。难道我们用毒大米、毒牛奶塞满肚子就叫解决了温饱问题?说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明显还处于最低的生理需求层次,此时妄谈实现自我需求、妄谈精神生活,都是扯鬼!

  谈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问题:农业升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产品升级了,是不是能够拉动内需?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首先,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结果造成了大家有工作,大家没饭吃!为什么不能做到:一部分人工作,人人有饭吃!做好我们的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这才是当局应该建设的基础工作,而不是“铁、公、机”!当局需要做到:每个人无论是否工作,都能够衣食无忧、医疗有着,生活幸福——只因你是中国人!当然,工作的人可以更富有,可以中产!如果是这样,老百姓难道还不敢花钱吗?何愁内需不能拉动!但是现在,即使你有钱,你敢花吗?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当前解决中国经济的策略:

  1、 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实现工业现代化。

  2、 停止滥建“铁、公、机”。

  3、 加大力度致力环境改善建设,重现“青山绿水”。

  4、 重点解决农业升级、农产品升级,以此带来农民收入升级,将大量农民变成中产阶级。

  5、 做好基础工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让每一个中国人衣食无忧、医疗有着,生活幸福。

  诚如是,则中华之振兴,指日可待也!

  • 2009年5月04日《浦东机场怎么啦》

  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坐飞机到各地讲课,每年要经历100多次起降。机场成了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如果遇到转机或飞机误点,一下子就要在机场呆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和机场相处的时间长了,免不了产生感情。印象中的机场,总是忙忙碌碌,总是川流不息。

  最近连续到了几次上海,或是降在虹桥机场,或是降在浦东机场。原本之间没有多大差别,到的次数多了,隐约间感觉到一些不妥,可究竟是什么不妥,一直没有察觉。直到上月又降了一次浦东机场,方才恍然大悟不妥之处——太冷清了!习惯了各大机场的排队:办登机牌排队,安检排队,到处都是人。才醒悟过来自己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就是浦东机场太冷清。每一次办登机牌都不需要排队,安检口也是空空的,安检员也是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来了一个旅客,然后受宠若惊地替旅客安检!和其他机场那些安检员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形象完全不同!

  浦东机场怎么回事?

  是自己太贱了?排队惯了、受气惯了,不用排队、受到礼遇反而不习惯了?

  浦东机场为什么人这么少?上一次在浦东机场误机,进了安检后又等了几个小时,发现里面的人也很少,几个小时内就没有多少飞机起降。机场的利用率非常低!

  我们曾经为上海拥有两个国际机场而自豪,但现在看来上海有两个国际机场显然是浪费。浦东机场没有多少航班!难道投入这么大,建了这样一个豪华的机场只是为了一次世博会?

  再联想到现在为了拉动内需,各地纷纷大上“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将来有多少项目会沦落到今天浦东机场的情况?

  听说有些季节性很强的旅游区也在上机场项目,真不知将来机场建好了淡季怎么办?同样是投资拉动内需,为什么不能把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一些呢?

  多上些高科技项目、多上些农业项目、多上些民生项目,同样拉动内需,但人民会得实惠,子孙能受益,比上这些光花钱撑门面,没有实际用处的项目好得多!

  唉,浦东机场!

  • 2009年8月27日“《当危机见底,我们如何布局?》”

  近阶段,我在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走访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做了不少课题。和企业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和不少企业一起走出困境,转为危机。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机,越不能乱了阵脚,危机中布局是关键,企业在危机中的布局之道,重点在三个方面:战略布局、营销布局、人才布局。

  关于战略布局,首先需要对企业自身业务和产业的重新梳理,强的强化、弱的弱化,伺机整合产业链。不要指望现在冬眠,危机过后重出江湖,到那个时候,江湖已经不是现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上。

  在危机中,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4大共同特点:市场重心下沉、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把最好的资源向最好的市场倾斜。

  关于人才布局,对企业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人才抄底、利用选择压打造团队凝聚力、借机全面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危机下,冬眠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冬眠,不如冬练。在危机下对企业不离不弃,与企业同行共苦的员工是企业值得信赖、值得培养的员工。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系统地打造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

  • 2009年6月13日“强化最强的一环,转危为机”[1]

  “战略不只是大企业才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同样需要。战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光找短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到企业自身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机。”

  6月13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咨询顾问中心副主任赖伟民,为泉州企业界朋友作了题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与中小企业的应对之道”的讲座。此次讲座是由泉州市经委主办,泉州财贸干校和福州世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

  “强化自己最强的一环”

  赖伟民分析说,中国经济有三套马车:投资、进出口贸易和消费。但这几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这套马车也跑得很快。在经济危机之下,国内的出口企业面临着美元贬值、利润下降、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等难题,不少都出现亏损的状况。对于企业来说,亏损但如果还有订单可做,那还可以勉强撑几年,而如果亏损了又没有生意可做,企业很快就会死掉。他预测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生态农业资源产业、高科技产业、民生产业等来全面拉动经济增长

  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融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找到规律,危机可以变成机遇。”赖伟民建议说,中小企业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即生产过剩—通货膨胀—百业萧条—经济危机—结构调整—经济复苏—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每次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企业倒下,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危机过后变得更好。它们的分别就在于后者认清了危机的规律,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了然于胸,针对未来布局当前。“所谓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面对不确定但可探索的未来,策划今天我们应该这么做。”

  在危机之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对此,不少企业一提到“核心竞争力”,就想到要研发比对手好得多的产品。这常常让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却最终得不偿失。“其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可以建立在研发环节,它还可以建立在任何环节。”赖伟民说。

  针对特定的企业,具体应该针对哪个环节,赖伟民认为,这可以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找到自己最强的一环,强化它”。这和企业基础管理不同,基础管理可以运用“木桶理论”,寻找短板,而寻找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哪个环节正好相反,不能找短板,而应该找强项。“正所谓,战略不只是大企业才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同样需要。战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光找短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到自己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机。”赖伟民表示。

  海西发展带来四大机遇

  “海西”的发展将为福建企业带来多大的商机呢?对此,赖伟民认为,商机将体现在四大方面;

  首先,地价上涨,海西建设热潮必将带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地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其次,福建企业融资和上市的机会将增加,会有更多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把触角延伸至海西,这是政策预期的最核心部分;第三,福建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和台湾优势产业对接。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和广东的起步是一样,但是现在福建经济和广东相比却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广东有效地利用了香港的区位优势,而福建却因为政治的因素,没能很好地利用台湾方面的优势。而今,在海西政策的支持下,福建将迎来最好的对接时机。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生态农业、船舶制造等行业都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而福建这边有厂房、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如果福建企业能够有效地把台湾优势运用到海西建设中,那前景一定无可限量;此外,赖伟民认为,在海西发展的大背景下,税收、用地审批等优惠政策也都有着良好的预期。

  • 2010年02月09日“《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艰难探底,经济复苏曙光初现。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活动日渐活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然而,实体经济复苏尚未企稳,通胀风险和脱离了实体经济资产价格狂飙,很可能会抑制经济恢复的步伐。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重新抬头?“后危机时代”有何特点?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1、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

  2、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3、 国际形势对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二、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

  1、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

  2、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问题与机会

  3、 经济政策预期

  三、 后危机时代的相关经济问题研究

  1、 楼市面临挑战、机遇与投资策略

  2、 股市面临挑战、机遇与投资策略

  3、 利率汇率、物价等问题的研究

  四、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1、 政府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2、 企业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3、 个人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布局》

  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了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否愿意,企业都不得不交上一份应对危机的答卷。危机是否已经见底?何时见底?危机见底后,是触底反弹、还是会长期盘整?未来经济的走势将是怎样,我们有着哪些政策预期?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布局?

  主要内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1、危机是否见底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3、未来政策预期与走势判断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的战略布局策略

  1、企业战略布局案例分析

  2、如何创新性理解企业的战略管理

  3、赢在起跑线上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的营销布局策略

  1、企业营销布局案例分析

  2、营销的本质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3、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竞争策略

  四、后危机时代,企业的人才布局策略

  1、企业人才布局案例分析

  2、利用选择压打造企业凝聚力

  3、后危机时代如何建立企业人才体系

赖伟民教授课堂精彩语录

  • 所谓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面对不确定但可探索的未来,策划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
  •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可以建立在研发环节,它可以建立在企业的任何环节!
  • 战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光找短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到自己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机。
  • 战略=放弃!!!我们每作出一次选择,其实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除此选择外的任何选择!
  • 成功领导者的三大气质:简单、乐观、感性!
  • 多上些高科技项目、多上些农业项目、多上些民生项目,同样拉动内需,但人民会得实惠,子孙能受益,比上这些光花钱撑门面,没有实际用处的项目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赖伟民:“强化最强的一环,转危为机”[J].海峡都市报社.2009-6-1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赖伟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